環保點被收回 堅持做不改初衷

2020-04-28   | 楊淑玫
葉曾素英專心地修改著客人送來不符合身形的衣服,透過針線情再次賦予新生命。(攝影者:楊淑玫,地點:臺南市東區,日期:2020/04/01)
「軋…軋…」縫紉機發出規律的節奏聲,葉曾素英手中修改的衣服有了嶄新的生命;這項技能她從年輕做到老,即使現在頭髮已斑白,那手心的溫度依然呵護惜福愛物的理念,而惜福愛物也透過他做環保的手來傳遞。

巧遇慈濟志工 開啟環保因緣 

 葉曾素英出生於雲林,婚後與先生葉春雄搬來臺南市東區定居。先生任職於工廠,自己則在家裡幫人做衣服、修改衣服兼顧家庭。面對繁忙的生活步調,葉曾素英每天都公園運動透氣,也因此結識了慈濟志工胡敏,加入慈濟會員。
 
後來,葉曾素英全家搬到東區,生活依然忙碌,運動的習慣從沒改變過。1995年某天早上,她踏著輕盈的腳步走在慣有的路線上,忽然,眼角掃過一處新的建築工地,看見有個人影在裡面撿拾東西,好奇心驅使下她往前詢問:「妳是誰?撿這些要做什麼?」「我是慈濟志工李秀鳳,這些可回收物是要撿給慈濟的。」李秀鳳強調,不要小看這些,它可以變成愛心來救人。
 
「給慈濟又可以救人?我是慈濟的會員,有在繳交功德款,那我也可以撿來給慈濟嗎?」葉曾素英好奇地問。「當然可以呀!」李秀鳳一聽開心地指著回收物,「這些都是寶,丟了很可惜。」
 
當時臺南虎尾寮重劃區正值開發期,建築工地林立。自此,每當葉曾素英要到出門運動時,手上總會帶著兩個大袋子,邊運動也順路到工地撿回收,鋁、鐵罐、紙箱、寶特瓶……兩個大袋子總是裝得滿滿才回家。
 
葉曾素英越做越開心,她形容:「後來我去運動真正的目地是在撿回收,好像不再是為了做運動而出門了。」
 
但是,有一天她在撿回收時,突然有人對她說:「不要再撿了,我給妳一千元。」葉曾素英抬頭看是位男眾,也不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意思,趕緊跑回家,嚇得再也不敢再到工地回收。
 
直到有一天,葉曾素英在運動回家途中,忽然發現住家對街轉角處的一間超商,外面丟了很多紙箱,她隨即走入店內,一問才了解到這些都是店家不要的東西,她馬上表示:「可以給我嗎?我願意來回收。」
 
葉春雄深受帕金斯症所苦已十幾年,需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但他並沒因病而退縮,依然用顫抖的雙手做環保,且做得歡喜自在。(攝影者:楊淑玫,地點:臺南市東區,日期:2020/04/01)

帆布車庫 帶動善社區
 
重啟做回收,葉曾素英心中有說不盡的感恩與開心。漸漸地,鄰居都知道社區裡有一位環保志工在幫忙收回收,也開始將家中的回收物收集起來拿來給她,甚至還介紹她到復興國小的廚房做回收。回收物越積越多,她在住家對面借了一塊芒果園來集中管理,待一定數量後,再由慈濟志工開環保車來載走。
 
每天除了要幫客人修改衣服外,葉曾素英還要找空檔去收回收物,雖然忙,但日子過得很踏實,一晃眼就過了十年。
 
但,考驗來了──自家門前的馬路要拓寬,放回收的芒果園被徵收了。「這下我該怎麼辦呢?這些回收物要趕快找個新的存放定點才行;但,哪裡適合呢?」葉曾素英反覆思考著,忽然靈機一閃,他家對面有個回收物閒置、雜草叢生、髒亂不堪的鐵架帆布車庫,面寬可停兩部汽車……
 
葉曾素英開心地跟剛退休的先生說:「咱們來把車庫整理一下,這個空間不錯,可以放很多回收物。」夫妻倆捲起袖子同心協力,在車庫裡忙著除草、整理回收,忙得有價值,也忙得不亦樂乎。
 
一切重新定位後,左右鄰居也開始習慣新的回收定點,紛紛主動將回收物拿到車庫裡囤放。為了守護這個新的回收定點,葉曾素英夫妻倆盡心盡力,每天一大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車庫整理回收物。
 
因為車庫沒有上鎖,常常在凌晨三、四點,甚至是大白天都會導致宵小光顧,因此,夫妻倆得輪流巡視,每天都要巡上好幾回才能安心。
 
夫妻倆前後受證為環保志工。十幾年前,葉春雄罹患「帕金森氏症」,至今長期服用藥物來控制,也不曾退縮,依然用顫抖的雙手做環保。「適合自己的就去做,這樣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生命;能動就歡喜,沒做就難過。」葉曾素英也說:「因為自己不能做什麼大事,做環保讓我感覺人生很有意義。」
 
葉曾素英走進社區店家收回收物,她表示:「有宣導有問就有機會,即使是出門運動也會眼觀四方,看是否有回收可收,如此一來就能讓垃圾減量。」(攝影者:楊淑玫,地點:臺南市東區,日期:2020/04/01)

回收點地主收回 不改環保心
 
車庫回收點一做就是十六年,2019年12月底地主收回自行運用。頓時失去如此大的回收點,讓葉曾素英感到相當困擾,不知道回收物下一站該放在哪兒?因此不敢多收,加上兒子也勸她,年紀有了,就不要再做了,她不得不將回收的腳步停歇,心裡總是割捨不下。
 
一星期後,竟出現了契機——住在自家後方的一位退休公務員,因車禍無法再去收回收,希望葉曾素英能接續,她的環保之路再度啟航,將回收物集中在自家騎樓,
 
多年來葉曾素英投入環保回收,帶動鄰居惜福愛物,雖然沒了回收點,他請志工幫忙,每週一、三早上開環保車來載到「崇善環保教育站」,環保路依然向前,就像她的老縫紉機,做新衣的人少了,舊衣改一改也可以延續物命,只要還有小小的心力,都要珍惜能付出的機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玫 臺南報導 2020/04/0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