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二十載 訪視讓愛同在

2018-01-25   | 陳庥赬、羅秀娟
志工鄭世芳自1994年參與第一次發放,被志工付出的真誠和用心所感動,之後投入慈濟訪視至今二十多年。(攝影者:張子恩,地點:馬六甲分會,日期:2018/01/14)
「以前人比較少,現在新人增加很多,空間也變得大了,不管是師兄師姊或照顧戶,很多都沒看到了,一切都變了……」自1994年開案關懷至今,吳大政(化名)和與吳阿嬌(化名)兄妹見證了慈濟馬六甲分會發放活動的更迭,在感受這份二十多年來從未變質的愛與關懷之際,不禁也感慨這人非物換的。

冷風颼颼、寒意陣陣,2018年馬六甲分會的歲末發放天氣特別冷,但是志工對於照顧戶的關愛,即使經過二十餘年,仍是不變的溫暖承諾。尤其1月14日這天,大夥兒前來「回家團圓」,漸漸聚攏的人群,讓慈濟馬六甲分會齋堂紅彤彤的燈籠更顯得暖意。

人事變 長情大愛依舊還在

回首當年,為了不讓慈濟照顧戶感覺被社會冷落,慈濟馬六會自1994年5月8日首辦現場發放,並邀請照顧戶「回家團圓」。如今邁入2018年,這段二十多年的陪伴,當初的「回家團圓」,隨著時空背景的不同,已與歲末發放做結合,一起在年終共享圍爐的歡喜,但這份發放的初衷始終不變,也讓馬來西亞志工的愛一直都在。
馬六甲分會一年一度歲末發放,總會熱烈歡迎訪視照顧戶及機構關懷的院友,一起「回家團圓」,圍爐同歡共樂。(攝影者:楊秀麗,地點:馬六甲分會,日期:2018/01/14)

自1994年開案關懷至今的吳大政和與吳阿嬌兄妹見證了這二十多年的發放更迭,四肢扭曲,捲縮在輪椅上的吳阿嬌是發放現場的常客,雖然與志工互動時,吳阿嬌只能口齒不清的發出聲音,但仍可以明白她發出「歡……喜……福……氣……」的字詞來表達自己心中的歡喜。

陪著吳阿嬌來的哥哥吳大政除了陪坐在一旁,吳大政的眼光更是在搜尋著熟悉的身影,同時不禁感慨生命隨著自然法則而凋零,悠悠地表示:「以前人比較少,現在新人增加很多,空間也變得大了,不管是師兄師姊或照顧戶,很多都沒看到了,一切都變了……」不過兄妹倆仍是深深感受到志工對他們這分愛與關懷,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流失而變質。
端坐在輪椅上的高阿善(化名),特地打扮得美美地來赴會,總是蝸居在家的她形容自己如出籠的小鳥,她說:「好興奮!很期待這種熱鬧的場面。」(攝影者:王鉦權,地點:馬六甲分會,日期:2018/01/14)


「有回家的感覺!不過環境不同了,一些師兄姊黑髮換了白髮,也多了很多不認識的新面孔……」同樣端坐在輪椅上的高阿善(化名),特地打扮得美美地來赴會。因為從志工們2002年開案關懷至今,總是蝸居在家的她形容自己如出籠的小鳥,她說:「好興奮!很期待這種熱鬧的場面。」

但是,這樣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其實高阿善最想再見一見早期來關懷她的那些老朋友,例如資深志工王玉蘭、陳炳煌,雖然他們已經提早一步離開這世間,不過高阿善仍永遠的懷念他們,並時時感念他們過去對她的關愛。

憶初衷 使命傳承陪伴茁壯

曾參與第一場發放的志工鄭世芳,當時尚未加入慈濟,但是透過志工的應約,央請他載送一位照顧戶鄭阿公來參與圍爐,自此鄭世芳便被志工們付出的真誠和用心所感動,之後也隨著志工參與訪視。

「我從未看過一個團體是如此對待弱勢族群。」鄭世芳表示,當時關懷的大多為老人院的老人,即使行動不便也會想辦法帶他們到會場,因為志工知道他們鮮少有機會外出,尤其是大家團圓一起吃飯更是不可能,因此每一次的發放都貼心地舉辦共餐,讓彼此猶如家庭聚會般的溫馨感。

望著現在發放現場的井井有條,個功能組各就各位,人人自動補位,鄭世芳緬懷過去的說:「我們做到了傳承,所有活動都上了軌道。過去地方小,一切從簡;雖然當時人力不足,一個人要扮演多功能的角色,但大家互相補位,做得很歡喜。」
瑟拉旦畢(右二)上臺分享自己與慈濟結緣,遇逆境自立自強的故事。(攝影者:陳念清,地點:馬六甲分會,日期:2018/01/14)

舞臺上的故事情景歷歷在目,時間拉回2013年,那正是瑟拉旦畢(Sellathamby A/L Manickam)人生中最艱苦的日子,患病的他失去工作,家庭經濟陷入困境,家中一度無米炊煮,甫出世的雙胞胎兒子,只能餵食咖啡取代牛奶,而一旁大孩子的學雜費仍未付清,逼不得已下,瑟拉旦畢向慈濟尋求援助。

當志工們走入他們的家中,開始給予補助,但是僅僅三個月的時間,瑟拉旦畢養好身子,便努力尋求新出路,外出工作挑起家計。因此他藉此鼓勵大家,苦難只是一時,雖然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但是自己仍得勇敢面對逆境,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

無牽掛 讓我來成就你的願

「也許,今年是最後一次來參與歲末發放了。」這是六十二歲的阿都拉哈林(Abdullah Halim Fong bin Abdullah)和志工心底的無奈與不捨。忍耐著身體不適,阿都拉哈林和家人來到發放現場,看到熟悉的志工,笑逐顏開。
現今罹患肝癌末期的阿都拉哈林(中),希望自己多活一天就是賺一天,可以讓他多陪伴家人,而放不下的心願,更是感恩長期陪伴的志工羅梅芳總為他惦記著。(攝影者:陳念清,地點:馬六甲分會,日期:2018/01/14)

雖然拖著病體,但阿都拉哈林精神尚好,笑著說:「很happy,有好朋友在,一定要來。」印尼籍太太雅蒂(Yati Anon)也附和說:「一年才一次,要跟大家一起迎新年,不來就吃虧啦。」不只享用美味餐食,志工更協助阿都拉哈林一家人拍攝全家福。

其實阿都拉哈林一家人都很獨立,2011年第一次開案,大約兩年後當夫妻倆都有穩定工作,便同意讓志工們結束補助;不幸的是2016年罹患肝癌末期罹患肝癌末期,家庭再次陷入困境,志工再度伸出援手,這樣的關懷讓夫妻倆一直很感恩慈濟與志工們。

而長期陪伴的志工羅梅芳心知阿都拉哈林的惦記,孩子們的大馬籍公民申請及教育費都是他的操心,因此羅梅芳承諾會協助繼續跟進陪伴的。現今罹患肝癌末期希望自己多活一天就是賺一天,可以讓他多陪伴家人,而放不下的心願,更是感恩。

馬六甲志工們的用心,讓訪視處處有溫馨,同時不曾食言的承諾,與誠情陪伴的身影,更是每個照顧戶的心靈支柱。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相信「大愛共伴有情天,寸步鋪路護大地」,人人都是「覺有情」的人間菩薩。

(文:陳庥赬、羅秀娟 馬六甲報導 2018/01/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