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的迴響 柬埔寨續25年因緣

2019-03-05   | 2019年柬埔寨義診暨大米發放團
百石縣副縣長Seng Sareth打電話邀請村里的長者來述說當年水災的經歷以及慈濟年水災的經歷以及慈濟年水災的經歷以及慈濟年水災的經歷的經歷以及慈濟發放大米的過程。(攝影者:鄭龍)
什麼樣的因緣,能讓闊別二十五年的臺灣人與柬埔寨副縣長,因為一張照片而再度喜相逢?

追尋25年前菩薩芳蹤 

2019年3月1日到3日,慈濟基金會從臺灣、新加坡、柬埔寨等八個國家地區組成義診團,來到茶膠省泰格巴縣進行醫療義診及大米發放。由於這裡與慈濟1994年第一次舉辦發放的地點白石縣不遠,於是義診先遣團隊決定在義診、發放之前,利用2月27日再次走訪白石縣,尋找當年接受大米發放的居民,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也找尋當年的記憶,讓大愛永續。

當年慈濟在柬埔寨茶膠省白石縣舉行第一次的大米發放,現年四十五歲而任職白石縣副縣長的Seng Sareth仍記憶猶新,她見到慈濟志工來到,就說起了陳年往事:那一年她剛結婚,當年也是受災戶,一戶兩口人,卻可以領取足以維持三、四個月的口糧。

四十九歲的副縣長RuosRath曾在1994年見證慈濟當時大米發放,他帶領志工走過當時每一個地方。(攝影者:鄭龍)
已經六十八歲的前任村長Prak Son也說,以前也有其他團體發放物資,不過沒有慈濟發放的多,只能維二、三周;而現任村長Gouch Ny也有印象,當時他家有五口人,所領取的米是連小孩也算入人口,讓災後的生活不致窘迫。

茶膠省的國會議員Keo Ren特地帶志工去當年發放的現場參訪,整個面貌改變很大,已經不是從前的樣子了。整個茶膠省共有九個縣、一個市,九十多萬人口分佈在一百個區,1118個村子裡,有四個縣靠水為生,五個縣靠農為業,百分之八十居民務農。這裡居民最大的問題是食水不乾淨、醫療匱乏及孩子普遍缺乏教育;目前政府積極的修建公路,同時也裝置太陽能供電,逐步改善環境。

七十九歲高齡的白石縣辦公廳區長Ton Ham敘述,當年慈濟人是坐著漁船進入村裡,因為那時只有水路才能到達。曾在1994年見證大米發放的副縣長Ruos Rath,帶領志工們走過當年的發放,說著很多人都是坐船來領取大米,現在眼前的馬路,就是當年擺放大米的地方。

一張照片續緣不可思議

此次義診回到二十五年前大米發放的茶膠省,柬埔寨志工努力尋找當年曾經參與或接受大米的居民。27日早晨,義診先遣團隊到泰格巴縣的活動現場縣立轉診醫院進行場佈;在醫院對面有一家餐室,老闆娘慷慨地出借場地,讓香積志工能在接下來義診活動期間,準備義診團員的餐點。

而在志工向老闆娘說明慈濟與柬埔寨的因緣時,老闆娘竟然發現她的母親出現在慈濟的檔案本裡——原來她的母親竟然是1994年茶膠省大米發放時任職副縣長的蔡庭嬌,她從1979年一直做到2013年退休。

老闆娘趕緊請來現年六十六歲的蔡庭嬌與大家見面,對照二十五年前留下的照片,和藹的笑容依舊沒變。她回憶二十五年水患期間,協助受難居民造冊,雖然當時救援的團體很多,但她深刻記得慈濟的藍天白雲制服,現在看到慈濟又回來,更多的感恩與感謝。

彼此真誠的互動,這份長情歷經了二十五年仍未改變。
二十五年前後的蔡庭嬌副縣長,在當年照片與本人兩相對照下,笑容竟然沒有改變。(攝影者:劉秋伶)

(文:2019年柬埔寨義診暨大米發放團 柬埔寨茶膠省 2019/02/2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