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縭織愛 大愛臺推手的推手

2018-07-27   | 胡淑惠
從小對藝能有著濃厚興趣的慈濟志工張紅鶯(臺前),與丈夫一起參與公益活動,尤其更是以自身專長來開課,帶領一群學員將傳統中國結編織成創意掛飾義賣,每年慈濟海外志工來臺,總以藝品吊飾作為廣結善緣的媒介。(照片提供:廖蒼松)

從小對藝能有著濃厚興趣的慈濟志工張紅鶯,個性樸實又善良,自實踐家專家政科畢業後,與資深媒體人廖蒼松因共同的興趣與嗜好,彼此相知相惜結婚成家。而後從報紙專欄接觸慈濟,夫妻倆一起參與公益活動,對於推廣人性之善不遺餘力,尤其張紅鶯更是以自身專長來開課,帶領一群學員將傳統中國結編織成創意掛飾義賣,每年慈濟海外志工來臺,總以藝品吊飾作為廣結善緣的媒介。

蕙質蘭心發善願 家人支持入善門

1937年出生的張紅鶯,高中畢業即離開家鄉,到北部以半工半讀、省吃儉用方式完成實踐家專學業(現改為實踐大學),因此也養成節約的習慣。後來透過大學同學舉辦的家庭舞會中,與廖蒼松結識,兩人遂於1962年攜手步入紅毯。
張紅鶯專研多種款式結緣或參與義賣,將傳統結藝發揮創意巧思,編織成「幾何中國結」,只要想到能將愛心化成無盡的祝福,張紅鶯也樂此不疲。(照片提供:廖蒼松)


婚後兩人經營的家境小康,生活依舊過得簡樸,唯獨對子女的教育費卻甘一擲千金,為了讓四名子女能受良好的教育,張紅鶯自願到孩子就讀的復興中學擔任家政老師,教授烹飪才藝。

那時慈濟功德會剛成立之初,自立晚報除了每星期有半個版面介紹慈濟事,每天也有一小區塊專欄簡介證嚴上人。有閱讀習慣的廖蒼松覺得,不論西方的聖經、格言、哲學或中國論語,都不如上人的法來得深入淺出,也更容易在生活中體現,因此不時拿著剪報向張紅鶯分享。

每每看著慈濟故事的報導,張紅鶯總是顯得興致勃勃,終於有一天張紅鶯對著丈夫說:「既然認同上人的理念,就應該付出實踐。」於是夫妻倆利用假日來到臺北分會,請購上人的靜思文物、錄音帶回家,以便多了解慈濟志業。

1982年,孩子同學家長邀約張紅鶯到花蓮參加「教師研習營」,因感於上人的大愛精神理念,加上志工如母雞帶小雞般,總是帶著張紅鶯參加慈濟活動,張紅鶯也開始參與帶動慈青讀書會、教烹飪等活動。

雖然當時張紅鶯的么女年僅十一歲,還需要母親的陪伴,但懂事的她卻欣然同意母親加入慈濟,因此獲得全家人的支持與贊同,張紅鶯便無後顧之憂地走入了慈善之門,並於1994培訓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中國結藝為義賣 開班教學結好緣

1991年為慈濟四大志業「預約人間淨土」,慈友會發起喜捨珠寶義賣,而後又與慈濟榮譽董事聯誼會合辦「珍情畫意,擁抱蒼生」活動。擔任第一屆「中國結藝協會」講師的張紅鶯,廣邀協會中國結老師、好友與善心人士,將珠寶、玉石編織成多款吊飾,參與義賣活動,其中光是「九蓮環掛飾」就籌募到三百萬元的建院基金。
張紅鶯設計的多款中國結,每個造型都讓人愛不釋手。(照片提供:廖蒼松)


中國結出乎預料廣受歡迎,許多人都來詢問張紅鶯是否能開課教學,沒想到這一開課竟能湊足五個班別!1995年張紅鶯也決心辭去教職,希望將中國結藝技能傳授給更多人,平日除開班授課教結藝外,也在社區中擔任歲末福慧紅包種子師資,希望跟全球志工、會眾廣結善緣。

尤其每年數萬人數的慈濟人歸來,結藝班同學總是將「知足、感恩、善解、包容」靜思語陶珠編織成吊飾,張紅鶯也專研多種款式結緣或參與義賣,將傳統結藝發揮創意巧思,編織成「幾何中國結」,雖然開課的教學生活讓她忙碌得雙鬢華髮,兩眼老花,但只要想到能將愛心化成無盡的祝福,張紅鶯也樂此不疲。

鶼鰈情深的廖蒼松與張紅鶯不論做志工、收功德款,總是可以見到同進同出的身影,廖蒼松除了利用下班載著張紅鶯四處去募款募心,就連張紅鶯承擔假日志工時,廖蒼松也會自動化為菩薩專車,沿途接送志工。

1995年,上人決定成立大愛電視臺,請廖蒼松擔任召集人,雖然他最終沒有任職於大愛,卻在籌備期間給予許多協助。開播時,上人對著廖蒼松說:「大愛臺是由你開始。」當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廖蒼松也主動協助大愛臺調借直升機,透過高空拍攝,獨家取得東勢的災情狀況,而大愛臺更是將此段新聞畫面無條件讓各電視媒體轉播,因此也打開了大愛臺的知名度。
在廖蒼松(右二)的眼裡,張紅鶯參與慈濟後,懂得縮小自己成就別人,相信最喜歡做志工的張紅鶯一定還記得自己尚未編織完成的菩薩志業。(照片提供:廖蒼松)


編織未完慈濟夢 感恩法親承志業

2012年正當廖蒼松與張紅鶯為慶祝五十年的金婚紀念,怎奈張紅鶯卻在8月份發現腸沾黏,11月的拜經共修活動裡,張紅鶯又發現自己的腳板微血管破裂,行動也變得遲緩,經住院診斷,自己竟罹患急性白血病。

這段住進慈濟醫院加護病房的期間,當社工前來關懷慰問時,張紅鶯總是說:「因為上人的勇氣給我鼓勵,希望我能健健康康做慈濟事,做慈濟是我最享受的。」並在2013年皆同廖蒼松圓滿了榮董的心願。

然而人生終究沒有不散的宴席,2015年張紅鶯還是往生了,她的離去留給家人無限的追思與懷念。失去了另一半的廖蒼松,突然間顯得蒼老,他表示張紅鶯生病的期間,仍心心念念慈濟事,懺悔自己每次看著經書就打瞌睡,沒有精進念佛,覺得愧對於師父……

但是在廖蒼松的眼裡,張紅鶯參與慈濟後,懂得縮小自己成就別人,雖然有些夢想與規畫還來不及完成,但幸好會員功德款已經委由志工代收,未編織的手工藝材,也轉送志工陳素青繼續結藝參與義賣活動,相信最喜歡做志工的張紅鶯一定還記得自己尚未編織完成的菩薩志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胡淑惠 臺北市報導 2018/07/2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