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菩薩護照 開放態度革新

2018-10-05   | 黃沈瑛芳、張資芳
新店靜思堂舉辦的「慈濟人文資訊研習營」,旨在促進慈濟志工資訊種子講師的養成。(攝影者:黃淑貞,地點:新北市新店靜思堂,日期:2018/09/29)
2018年9月29日在新店靜思堂舉辦的「慈濟人文資訊研習營」,共有三百多位學員。一天的研習,時間相當緊湊,各項課程都是為了幫助志工擁抱科技,讓慈善與傳法志業與時俱進。課程包括:上午的「科技傳法 慧命永續」、「行動傳法」、「資安防護」三堂課程。下午分成「Team+雙向視訊」、「慈濟系統登入App」、「新版菩薩護照」、「電子勸募本」、「圖文編輯系統」,在各場所進行課程。

系統與時俱進 用心兼顧便利安全

「新版菩薩護照」課程引起大家好奇,承擔講師的慈濟基金會資訊處同仁朱李育、潘玉璽、林倩如及張翔盛等人,開放心態與志工們交流,也讓課堂充滿笑聲。由於選課人數增加到三十五人,是事前預選的三倍,講師們很訝異地說:「你們是不是走錯了教室?」換來一陣笑聲。

「新菩薩護照」講師朱李育,詳細講解如何進入慈濟的各項系統。(攝影者:黃淑貞,地點:新北市新店靜思堂,日期:2018/09/29)
講師朱李育說明何謂「菩薩護照」:「在慈濟系統裡的定義是個人的通行證,可以登錄志工各種活動時數等個人資料,得以使用慈濟的資訊系統。」

慈濟基金會不斷研發志工所使用的資訊系統,因應各項志業不同需求也開發出許多平台,每個平台的身分認證與權限管理就顯得相當重要;相對的,志工在登錄多種平台時,也會有帳密管理的繁瑣感。

螢幕簡報停格在進入「新菩薩護照」的畫面,講師朱李育賣了個關子:「大家看,它和原來的頁面有甚麼不同?」學員眼尖得很,馬上回答:「多了QR code掃描!」

朱李育為大家示範「新菩薩護照」的用法,拿出手機掃了一下,就進入系統了;學員們興奮得拍手叫好,有幾位也跟進拿起手機要掃描。此時,講師卻說:「你們掃也沒用啦!這是測試版,還沒有完成,資料還需要整體建置。」現場,再度引來一陣笑聲。

同名同姓怎解 系統開發聆聽建議

講師們坦言,目前系統的建置開發,都需要蒐集與貼近使用者意見,因此今天的課程,也成為一場互動熱烈的「開發建議大會」,講師們無不用心筆記、知無不言。

透過提問與回答,現場討論熱烈,志工也提供了不少使用建議。(攝影者:黃淑貞,地點:新北市新店靜思堂,日期:2018/09/29)
鑑於志工群體之間,常常有同名同姓的問題,桃園志工周進成舉手發言:「社區裡就有七個和自己同名同姓的菩薩,產生許多困擾,因為一不小心點選到別人,就會看到他人的資料;提議在申請帳號時,該有個機制,例如:設定讀的是什麼小學,或是最愛的動物是甚麼等等。」講師回應,大家的問題已做記錄,回去後再做改善。

朱李育提醒,目前所開發的「新菩薩護照」尚未成熟,僅就已完成的部分進行說明與展示,希望經由今天課程,請大家回饋,幫忙思考、拋出問題來討論,可以再加入些甚麼?讓資訊處同仁們了解位志工的需求,才能設計出最貼切的系統服務。

內湖區志工鄭王駿建議:「是個人使用,希望可以設定自己想要的畫面,因為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可依照自己所需做規劃。例如:可以規劃六個常用功能的框框,每一個框框都可以規劃好自己常會用的重要功能;薰法香、讀書會或是環保等。」

文山區蔡凌志提出了志工的心聲:舊的系統花費許多人力推動,也使用了一段時日,大家好不容易孰悉了,現在要換系統是否有些可惜?希望能沿用原有的電子書系統。對此,講師回應因應大環境,廠商不再生產電子書,因此研發新作法勢在必行。

資訊處同仁以誠懇的態度與志工們進行交流,讓大家除了更明白了「菩薩護照」的使用功能,也明白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把握每一個時刻精進前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沈瑛芳、張資芳 新北市新店靜思堂報導 2018/09/2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