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夜奔中寮 晃動中掌燈救人

2019-03-14   | 楊淑玫
地震發生後,街道上屋倒車毀嚴重,不見任何人影,藍天白雲走進災區逐一勘災。(攝影者:黃惠,地點:南投縣,日期:1999/09/22)
萬籟俱寂的夜晚,忙碌一天的臺南慈濟志工李正鴻已躺在床上休息,半夢半醒間,一陣天搖地動,地面忽上忽下激烈跳動、忽左忽右猛烈拉扯,時間長達數十秒,他驚覺大事不妙,趕緊爬起來打開電視,電視收不到訊號,連手機也不通。此時,正是1999年9月21日上午1時47分……

挺進南投

天亮之後,電訊陸續恢復,災情也陸續傳出,這場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處於南投縣集集鎮境內,造成中臺灣嚴重災情。

慈濟志工李正鴻(立者),回顧了九二一地震前往南投縣中寮鄉救災的過程。(攝影者:蘇文法)
臺南慈濟志工紛紛來到仁德活動中心集結,也立即成立救災指揮中心,李正鴻被指派前往災區支援,「OK,沒問題!」他回覆了臺南慈誠隊副大隊長徐春長的邀約,趕緊回家向懷孕七個月的太太說明後,打包簡單的行囊會合了其他十三位慈誠隊師兄,一路往災區前進。

車行駛在高速公路,沿路燈火通明;但下了雲林交流道後,前往南投縣埔里鎮的街道就陷入黑暗,沿路沒有半點燈光,連加油站、商家都熄燈的,李正鴻感覺宛如走進一個毫無生氣的死城。 
 
晚上七點,他們抵達南投體育場救災指揮中心,眼前忽然一片光明,所有的新聞臺的SNG車都集結在這裡,將南投體育場照得通亮,亮如白天;南投慈濟志工已在煮熱食,這批來自臺南的生力軍一口承諾,將煮熱食的工作承接下來,讓熟悉當地環境的志工能再去引導更多外地志工來協助。

中寮救護

9月22日凌晨十二點半,李正鴻正與來自高雄的慈濟志工林景猶與南投志工討論工作分配,一位高雄民眾著急地跑來尋求協助:「中寮鄉裡面還有七個村,今早我載了一車的物資進去,發現還沒有人進入。求救南投社會局,他們表示沒有人力,請我趕快找慈濟幫忙;醫生、護士我都請好了,是羅東聖母醫院的醫護人員,希望有志工前來協助。」

一陣天搖地動,整排校舍禁不起強震傾斜損壞,地面還出現多起裂縫,怵目驚心的畫面,讓人不得不畏懼天災的力量。(攝影者:黃惠,地點:南投縣,日期:1999/09/22)
民眾語意中帶焦急且懇求,李正鴻不顧但當時已近凌晨一點半,就向大家提議,讓他先去中寮鄉勘災,再把確切需求送回來讓大家知道。

凌晨二點左右,一部九人座休旅車、一輛裝著三百頂帳篷和睡袋的小貨車,緊跟著救護車,穿過了破碎的道路,看過了爽文國中、堤防邊、爽文國小等三個災民收容中心,決定在空間較大、災民較多的爽文國小操場駐紮,並設立救護關懷據點。李正鴻在第一時間將帳篷和睡袋分送給災民,災民感動表示:「從災難發生到現在,你們是第一個走進來的救難團體。」

羅東聖母醫院醫療團隊隨即展開第一波緊急醫療救護,在沒水沒電,也沒有麻醉劑下,只能請災民忍著痛,李正鴻負責拿著手電筒幫忙照明,現場就這樣子克難地展開治療,清晨五點三十分整個救護行動完成。

爽文陪伴

爽文一帶共有七個村,罹難者大概有四十幾個,李正鴻回報亟需志工人力進駐關懷,當機立斷地請求:「臺南志工的據點,就在爽文裡面的七個村。」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後,臺南慈濟志工挺進到北中寮的爽文國小。(攝影者:黃惠,地點:南投縣,日期:1999/09/22)

當天(9/22),臺南第二批近六十位志工就抵達爽文國小,隨後成立慈濟基金會爽文賑災指揮中心,志工分成七條動線往七個村勘訪災況。隔天23日,依照名冊展開第一波慰問金發放,由村長協助確認災民身份,依照家庭成員往生、屋倒狀況,發出急難慰助金九百多萬元。

之後幾天,李正鴻與志工們每天都到村莊挨家挨戶勘訪,登錄災民實際需求,彙整後再南投體育場運回礦泉水、麵包、餅乾、奶粉、尿布等民生必需品來一家一戶發放。

志工秉持訪視關懷理念,一一來到災戶家,比對身分,登入災民的需求。(攝影者:黃惠,地點:南投縣,日期:1999/09)
慈濟志工從臺南前來,聆聽當地鄉親的需求、讓他們宣洩受災的驚恐與情緒,給予陪伴與支持……這些舉動,讓被不斷受到鄉親批責的鄉公所工作人員也重新建立信心,一起完成急難時期的各項服務。
    
莫忘教訓

9月26日,慈濟援助已來到第五天,早上七點五十二分,民間發生規模6.4的餘震,李正鴻腳下忽然一震,伴隨而來的是隆隆隆隆巨大聲響,宛如萬馬奔騰的聲音,爽文國小L型的三層樓校舍,像彈簧般激烈地在眼前晃動。所有的災民全部衝出帳篷,驚恐全寫在臉上,有的志工甚至嚇到跑不動……

地震如同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時隔二十年,李正鴻的記憶卻如剛剛才發生過的一樣清晰。堪稱安慰的是,自己參與了這一段直到9月28日的急難關懷工作,與中寮鄉親同在一起。

「國土危脆啊!」李正鴻認同保護山河大地是每個人的責任,雖然人也很容易淡忘慘痛的經驗,仍呼籲大家要居安思危,不要因為時間久了,就忽略當時的傷痛跟災難的警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玫 臺南靜思堂報導 2019/03/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