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產學媒合 共創生命新契機

2019-07-17   | 柯玲蘭
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右六)率醫院及慈科大研究團隊於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舉辦成果發表暨專利媒合會。(攝影者:陳何嬌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7/12)
慈濟醫療、教育體系多年來致力於新藥、新技術以及臨床醫材研發,成果斐然並取得專利。2019年7月12日在臺北東區聯絡處,舉辦「攜手慈濟‧產學雙運——研發成果發表暨專利媒合會」。
 
醫者仁心 致力創研謀生機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林欣榮致詞表示:「結合慈濟科技大學、慈濟大學、還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已有一些已是專利的成果,希望能跟產業界互動、技術移轉,最重要的目的是解決病人的問題,透過產學大家一起合作、研創,把臺灣的生技產業做得更好。」
 
證嚴上人期許慈濟醫院不僅要提升品質、培育人才,除了看診以外,教學與研究也是重要的一環。所以林院長鼓勵同仁在教學上、在研究上要不斷的創新研發。除了發表論文升等,還包括專利、產學合作、媒合,然後技術移轉成為臨床試驗,都是非常重要的。
 
與會廠商、藥商代表各個專注聆聽,還用手機拍下重點。(攝影者:陳何嬌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7/12)
「創新研發中心」副研發長韓鴻志教授舉例,十幾年前,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從「當歸」裡面萃取一個很小的分子,對抗惡性腦膠質瘤,這個研究成果已經獲得專利,而且透過產學的媒合,正順利進行中。
 
韓教授表示,「創研」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學校和慈濟醫療的研究,變成適用於改善病情,對病人有幫助的。其步驟就是研發,之後申請專利。獲得專利以後,就會藉像今天舉辦的媒合會,將技術移轉給廠商、藥商,造福更多的病患。
 
慈濟科技大學校長羅文瑞致詞時首先感謝林欣榮院長回到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以後,一直與學校合作,提攜學校的創研。羅校長期許,透過這次的媒合會,能促進廠商瞭解,進一步在「實用、推廣、造福人群」上達成共識,成為彼此共同一致的目標。
 
生醫輔具 改善現況更貼心
 
慈濟科技大學的研發基礎,是來自護理工作上的需求,包括一些輔具、或是相關的改良。另外在生醫農業方面,他們將農民生產的農作物,加以研發,讓它的應用性跟價值提高,同時也能兼顧農作物欠收或過剩等問題,也已經有了具體的成果。
 
慈濟科技大學劉威忠助理教授(右一)向貴賓介紹「天使眼淚培養裝置」。(攝影者:陳何嬌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7/12)
被稱為「天使眼淚」的雨來菇,所富含的鐵質大約是葡萄的三十二倍,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β-胡蘿蔔素以及維生素B12等。慈濟科技大學團隊為提升農產經濟效應,研發出「天使眼淚培養裝置」,以人工栽培方式成功將產量提升十倍,還把它的特點應用在面膜跟敷料上,這些都榮獲國內、外獎項。
 
慈濟科技大學劉威忠助理教授也上臺報告,雨來菇的開發在2017年已獲得國家農研農業生技組的創新獎,花蓮縣政府也鼓勵未來將對合作廠商補助,希望發展成為花蓮的精品農業,目前還計畫開發飲品及美容系列等產品。現場展示區也呈現了團隊獲得「第三十屆馬來西亞國際發明獎」雙面金牌的榮譽。
 
以提升病人的安全性、照顧其生活品質,以及協助護理師在照護上的安全,慈濟科技大學的研發團隊,還有由羅淑芬副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學生張亭怡代表報告,護理創新科技「改良造口便袋結構」,是將排氣開口置於上端,讓病患和家屬便於操作,提升生活品質。
 
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張亭怡(左二)為貴賓解說「傷口模型結構」。(攝影者:陳何嬌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7/12)
「傷口模型結構」則是利用3D列印技術將傷口的淺層、深層清楚展露,讓護理無漏;多功能「膠臺結構」的發明,可以節省護理人員的時間,以及提升照顧病患的品質。張亭怡表示團隊在羅淑芬副教授帶領下,歷經一次又一次的考驗,目的就是希望能改善護理工作上或醫療照護上的不便,也提供患者有尊嚴的生活品質。
 
另外,林祝君副教授介紹團隊的護理創意發明,有輸液止逆裝置、捲動式輸血加壓裝置、旋轉回縮式安全針具、簡易式抽藥之安全針具、磨藥切藥裝置等。林副教授希望這些創意可以由臨床導向居家,更加發揮它的功能。
 
技術創新 病患解苦更有效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領導團隊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丁大清教授,分享子宮內膜息肉幹細胞、無致瘤性多能性幹細胞之增殖、間質幹細胞之胞外泌體及其用途。從事十幾年的研究,丁教授表示,在醫學上比較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利用這些基礎的研究,找出一些方法來改善病人的狀況,希望將來擴大產學合作的機會,對造福病人的理想更能夠達到。
 
本身是婦產科醫師的丁大清教授舉例介紹研究成果,從婦女身上或胎兒身上所取到的標本,從子宮內膜息肉幹細胞、胚胎幹細胞等研究,對於年紀大者的退化性關節炎,也具有顯著效果……。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丁大清教授(左)與有興趣的廠商相互交流。(攝影者:陳何嬌 地點: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 日期:2019/07/12)
黃志揚教授團隊,由陳冬生助理教授作報告。陳助教分享團隊利用白藜蘆醇強化幹細胞功能、提升間質幹細胞移植之治療效益的方法。
 
腦血管病變是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一,馮清榮副教授介紹治療腦損傷與神經退化的胜肽藥物開發。張嘉佑博士簡介,助益漸凍症運動神經元健康的小分子藥物。馮副教授表示,漸凍人患者目前是無治療方式,團隊投入治療研發,也希望徵求到更多願意投入的廠商共同合作。
 
劉靜安博士介紹,「復發惡性腦瘤外泌體GMP規格人源化單株抗體的產製、嗜黏液艾克曼菌及膜蛋白Amuc1100對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檢查點PD-L1/ CTLA-4抑制的調控」。劉博士說,惡性腦瘤復發治療成效不佳,團隊研發可發展為抗體的藥物,第一有商機,第二節省成本,第三幫助患者。
 
陳玉暄博士以標題「木馬屠城藥物載體胜肽開發」,介紹抗腦瘤轉移之蛋白質藥物,期待讓患者的生命有所轉機。
 
慈濟大學,李政偉教授介紹團隊所研發:「聚烯基吡咯衍生物作為製備抗口腔癌藥物之用途」。口腔癌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所以團隊致力分子細胞生物學技術,從腫瘤的生成、移轉到預防的實驗研發。
 
除了各個研發團隊代表的簡報外,會場兩側有海報展示、及解說者,和已有專利的實品展示—「三百六十度創新輪椅」,讓使用者不再處處皆死角。從醫療輔具,技術創新到生技,慈濟展現實力,也盼望透過媒合會,找到有共同理念的生產端,造福病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