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防災 信深杜謗

2017-07-03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指出,慈濟志工長年來在各地的無私付出,都是在為社會植福。「積善之家有餘慶,造福之國減災難。我們能夠大家共同愛的力量,不要分國際、臺灣,總是只要做好事都是好,慈濟好,就是好在點滴不漏,人人付出,這些志工如果要用工錢來算,收錢也來不及付給他們做的這麼好,這是大家用愛付出的力量,完成起來。所以,我們的錢是點滴不漏。」(攝影者:徐明江)
【證嚴上人7月2日臺中靜思堂行腳開示】
「學佛學佛,沒有走入人群,真的是無佛可學。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眾生心和佛心是共同一念心,三無差別,所以入人群就是入菩薩群中,我們的方向就是一個方向,向佛的方向走。」

7月2日是全臺慈濟人的共修日,也是證嚴上人行腳至臺中靜思堂與弟子溫馨互動的日子。上人讚歎,兩千多位志工從早開始一直到下午都在靜思堂裡精進,也向眾人強調修行的方向最為重要,而人間菩薩的真實道場便是要走入人群。

言而有信做慈善 愛心從未分國界

6月初,臺中慈濟志工為了廣邀社會大眾一起援助國際難民,舉辦國際大愛心蓮滿人間祈福音樂會。上人感恩大家為了遠方一群非親非故的難民盡心盡力,也分享在歐洲慈濟志工在塞爾維亞援助過境難民一年多後,波士尼亞沙馬奇前市議長與塞爾維亞難民委員會等人到靜思精舍參訪的過程。

「很感恩波士尼亞這位市議長說到做到,從波士尼亞到塞爾維亞,親自帶隊,給予慈濟一股很大的力量。……我們在塞爾維亞都是以慈濟人文去做國際志業,做得非常好,也已經感動塞爾維亞的企業家,出錢(為難民)買夏天的衣服,都買最好的。這一回他們帶來發放的衣服,真的很漂亮,真的很細膩,這都是當地的企業家去付出,質料都很高級。」

過境難民因歐洲各國邊境封鎖而滯留塞爾維亞,讓財政並不充裕的塞國備感壓力。塞國難民委員會除了感恩慈濟協助提供過境難民衣物與飲食,也希望慈濟能繼續為難民供餐。

「難民委員會的委員長他說,接受過的國際的NGO很多,但是從來沒有看過像慈濟這樣真誠用心付出,尊重的愛。尤其是從開始到現在,他們提出慈濟能繼續幫助,我們也沒有第二句話,還是繼續每天供應難民兩三千人,每天兩餐的餐食給他們。」

娑婆眾生原剛強 深植信根始有力

慈濟人對外能源源不絕輸出愛心,是眾多的善念匯聚,也是慈濟大家庭堅定道心,合和互協的能量展現。上人提醒弟子,人間菩薩道上的障礙何其多,惟有勤於薰習佛法,才能得失不縈於心,持續向前。

「薰過法,聞過法,心靈曾經淨化過,一切有為法的付出,碰到了什麼事,會很快速的無為法,得失心不生,沒有得失的心,一切如夢如幻,人生總是這樣。所以佛陀就會跟我們提起,你要行菩薩道,就要發這樣的心;道心還沒有很堅固,功夫還沒有很好,做這樣行業的人你要避免,這樣的團體你就不要去碰它……還有假如碰到被人家辱罵、詆毀你,要如何勘得起忍耐過來?那就是給予我們三軌四法。我們要有大慈悲為室,我們心的空間,要以大慈悲,不忍眾生苦。」

《華嚴經》有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因此身處人世間,必須心思澄明,才不致於被傳言所惑。

「大家都會說,慈濟救國外不救臺灣……我們平常再強盛的國家都會有貧病交加的人,這都是我們平常在做,到了任何一個地方,我們慈濟人通常不都是這樣在做?翻山越嶺這樣做,這樣愛的能量,平常都在付出,不要常常有這樣的聲量說,要救臺灣,為什麼就要人家救呢?要做一個能救人的人。」

此心懸念苦眾生 杜防危害減諸災

日前,臺中市長林佳龍率領市府團隊到靜思堂拜會上人,希望與慈濟合作援建霧峰花東新村、太平自強新村,讓花東遷居至臺中後卻流離失所的原住民,能有遮風避雨的安身之處。

「市長說,規劃起來可能要四億多,我就說,這就是取在當地用在當地,但願臺灣無災難,在臺灣我們默默地付出,像是九二一地震,五十間的學校認養起來,南投、臺中都有;現在從屏東、臺東、苗栗、花蓮,這種防災希望工程,二十幾間(學校),現在陸陸續續開學,也陸陸續續工程,這幾年要將學校蓋好,也是要幾十億。我就是覺得,我們應該在還沒有發生災難,看在危樓,鐵條都裸露,萬一災難發生,等到救災就已經不堪設想,不如預防災難,防災希望工程,我們蓋起來,所以現在在進行中。」

數以億計的經費,來自於每個會員一天三塊三角的累積,是眾志成城,也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

「我就說每一個會員,如果每個月生活都沒影響,匯集起來一個人一百塊,我們點點滴滴都用在建設,用在真的是教育,用在救苦難,用在貧病等等,萬一有事,我們也是即時付出,這都是我們的會員。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竹筒歲月的方式每天三塊三,不管是蓋學校,為無家可歸的,我們都可以來幫助。」

上人續言:「積善之家有餘慶,造福之國減災難。我們能夠大家共同愛的力量,不要分國際、臺灣,總是只要做好事都是好,慈濟好,就是好在點滴不漏,人人付出,這些志工如果要用工錢來算,收錢也來不及付給他們做的這麼好,這是大家用愛付出的力量,完成起來。所以,我們的錢是點滴不漏。」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