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心信解 行達無量

2018-04-02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人世間的壽命相,以人的年歲來說,平均幾十年,佛陀就取在最高的生命——八十歲,用這樣的事相,表示人間生命的長短,這只是化身佛,應這世間緣而化身。他還有過程,長大了成少年、出家;還有修行的過程,覺悟了與天地合為一體,所有的無為法完全收納起來,就是佛陀的生命,佛陀的生命就是和這些道理共一體。」
【證嚴上人4月2日志工早會開示】
天寬地闊、山高水深,究竟水有多少的量?山又有多重?證嚴上人在今日(4/2)的志工早會上,以佛陀的教法,教大眾如何數「數」。而任何有「數」之物,最為人所重視之一,就是「年齡」。

「時日已過,命亦隨減,時間的過去總是在不知覺中,但是在年齡、在體態、在記憶、在……等等,真的都是由不得自己,但是就是知道(衰老)。道理是這樣,佛陀教導我們要如何抗老,唯有自己,靠別人都靠不得,提升自己精神敏銳,也不要隨著年齡數著日子,『我已經幾歲了、我已經幾歲……』到年紀大時,最好忘掉數字。所以佛陀一直說,無量無數,因為我們的慧命也是無量無數。」

與其重視生命歲數,不如重視慧命,慧命的累積可在每個當下,分分秒秒之間。

「佛陀教導我們,我們要想時間,就要想很短促的時間,秒秒要自我警惕,要注意在『秒』中,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當下不要放過,這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當下做得好,過去的放下了、讓它過去,當下這一秒,隨時用生命付出。」

上人感歎,人生大多不由得自己,何時來此,生至何家;既然如此,既來之則安之,重要的是,要好好把握當下。「把握當下,這個當下就是我自己,真正的要好好把握著它!」

有形壽相宣實道 一理應境無量義

法無處不在,有相無相間也在說法,上人舉例,能測出大海之水,有多少滴嗎?須彌山有幾斤重嗎?有形之數難計,但無相之法更有其意義,就如佛陀雖人壽八十,但其所覺知的智慧與其無相之法,卻是深含其中無數無量。

「人世間的壽命相,以人的年歲來說,平均幾十年,佛陀就取在最高的生命——八十歲,用這樣的事相,表示人間生命的長短,這只是化身佛,應這世間緣而化身。他還有過程,長大了成少年、出家;還有修行的過程,覺悟了與天地合為一體,所有的無為法完全收納起來,就是佛陀的生命,佛陀的生命就是和這些道理共一體。」

因此上人開示,佛陀的生命與天地萬物視為一體,這是無相,要說有相,總是有界限。人人眼睛所能看見的畢竟有限,且文化、背景相異,種種限制,其量非量,而是無量。

「人人要用智慧來評估,這個量,到底翻譯經的人,為什麼把數字寫得那麼多?我們現在和國外來來去去,他們數字表達的方式和我們不一樣,我們說『一萬』,他們說『十千』(ten thousand),何況地球上很多數字表達,像是說,國外的人回來,就跟我說『咬一口麵包就要幾十億』。我說,怎麼這麼貴,怎麼吃得起?一條麵到就幾十億,它的價值就是這樣,貨幣就是這樣。」

小農善款熨貼情 信解道理身力行

幣值產生數量上的差異,但其本質卻是更有意義,就像是緬甸的農民烏緬誒,2008年納吉斯風災後,他受到慈濟穀種發放之助,有了好的收成,當下便開始以慈濟五毛錢竹筒歲月的方式,日存五十元緬幣,日日起善念,等待一日若再遇到慈濟人,便將善款捐出。

沒想到七年過去了,2015年緬甸北部發生水患,慈濟人重回南部,鼓勵農民一同到北部出來分享見證「米撲滿」,因此烏緬誒和慈濟人「重逢」當下便要捐出存了近八年之久的善款。

「他發心每天捐,放在撲滿裡,這樣累積,等待慈濟人去收錢⋯⋯那些錢,不知幾次拿去給太陽曝曬,收起來又怕下雨發霉,只好用熨斗燙;錢多到要曬太陽、要用熨斗燙,其實這對夫妻,生活不是很好,但是點滴累積,再困難天天還是五十塊累積,他們也不知道總數是多少,總之不會用,還是天天累積,一直到這麼多。」

上人讚歎烏緬誒夫婦,深心信解,一念心可以堅持七年之久。一如許多環保志工,堅持做環保的心,也是以深心信解,即便是在東北的冰天雪地之中,也堅持易做環保。八十四歲的王金華奶奶住在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對於她來說,活著就要動,動就要做有益人群的事,她投入環保從未間斷,即便是冬日下大雪,一到環保日,也要前往環保站。

「三月上旬,雪特別大,地上的雪厚,車前進有困難,所以常要坐車坐一段,走路走一段。家裡的人就說,今天不要去,『我不去,萬一有人去怎麼辦?』果然那一天,坐車,車不通的時候下來走,一共花了兩個鐘頭,走到了,果然到了很多人,每個人都跟她一樣的精神……這真的是不簡單,這叫做『深心信解』。她已經了解到天地脈動,空污連大地呼吸也困難,動物植物都受影響,總而言之,人類不重視它,對大乾坤的生命,何況小乾坤的小生命,所以利用我們的生命,把握當下的時間!」

上人叮嚀,「生命是隨著有形的世間相,佛陀也是一樣,時日已過,命亦隨減,人人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剎那間我們要好好利用,要深心信解,就像烏緬誒每天的五十塊,各位大家做不到嗎?大家要多用心,把握時間。」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