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榮歸眾 信人有愛

2019-01-08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我堅持信己無私,點滴不漏,我們到現在還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修行是自力更生,這是我們的法脈,而且要做慈濟的後盾,我常常說:『我們可以給慈濟力量,不能絲毫有利用慈濟來幫助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生活辛苦,為慈濟的後盾,絕不能把慈濟的利益拿到我們的靜思。』」(攝影者:鍾易叡)

【證嚴上人1月7日獲頒中正大學名譽博士典禮開示】
2019年1月7日,國立中正大學特別在大林慈濟醫院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予證嚴上人,肯定上人樹立無私大愛、奉獻服務社會的優良典範,其一生在醫療、教育、文化及促進世界和平等人文關懷的高度成就,堪為青年學子表率。

上人在頒授學位典禮上開示,表達內心的感受:「現在我的心真正地很不自在,因為平常(生活)我都是慈濟,(除慈濟)還是慈濟,到哪裡都是慈濟,不管人多少,感覺來去自如;今天,很特殊地,很不自在,這是真心話。」

獲名譽文學博士 歸功全球慈濟人

中正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予上人的理由為:上人基於人間佛教的理念,透過實際行動發揚佛教慈悲喜捨精神,一生致力於國內外慈善事業,期能淨化心靈,建立和樂無諍的人間淨土。

然而,上人自謙地說:「自己想想,何德何能,既無德無學也無專,為什麼能接到了中正大學各位──校長及各位這樣地看重,讓我接了這一份很特別的殊榮,受之有愧。」

上人將這份榮耀歸於所有慈濟人,並肯定慈濟人超過半世紀以來所做的一切。

「五十多年前,慈濟的開頭,那就是因為三位修女,有原住民的少女碰到了修女(提起),修女說對這個小木屋裡的修行者好奇,希望我能跟他們見面,所以修女到了我修行的地方,我們很簡單地坐下來,談一談,離不開宗教。」

時至今日,上人依稀記得,與花蓮海星中學三位修女之間互談彼此的宗教;天主教關懷社會,以行動體現博愛精神,而佛法也有佛法的真理、真諦存在。

「五十多年前,天主、基督教來到臺灣做不少事,不管是教育或者是對老人家的照顧,都有很大的貢獻。但是,後來修女就問我說,『你們佛教有什麼呢?』那個時候,我的心很愧疚,是啊!我剛出家不久,到底佛教為社會有什麼貢獻?從那一刻開始,想到我師父在我皈依他的座下第一句話就跟我說:『記得,將來為佛教、為眾生。』」

佛心師志入人群 一步一印始濟貧

上人感念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叮嚀與期許,從而點亮了心光,成為一生矢志奉行不渝的信念。

「這是師父給我的教育,很重要的座右銘,『為佛教、為眾生』,我決定要做。所以,我們開始,要靠因緣,就是因為因緣,天主教的修女給我一個起因,給我一個心念,時常放在心裡,會走入人群是因為當我出家的時候,我有三個願,第一個願不收弟子,第二個願我不做法會,第三個願我不當住持,寺廟的住持。」

當時,有三位平常聽上人講經的信眾要求皈依,她們態度十分堅定,非皈依不可;但是上人心裡還堅持不收弟子。後來為了圓滿這三位長者,上人提出條件。

「她們說:『只要師父要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願意做。』我就說:『救人。』三位老菩薩問:『救人?我們要怎麼救?』我就說:『只要妳有心,一念心有愛,妳就有辦法救人。』」

此時(1966年),印順導師應臺北文化大學禮聘講課,將離開嘉義妙雲蘭若,希望上人能帶弟子們到嘉義主持妙雲蘭若。但是跟隨上人修行的幾位長者及三十位信徒都捨不得上人離開,聯名上書導師,請求「緩調」,不過,師命難違。上人陷入兩難……終究,隨著因緣的牽引,上人還是留在花蓮,並展開慈濟慈善濟貧工作。因此,慈濟的慈善濟貧工作,由上人與五位同修及三十位信徒開始。

「這幾位老人家──『師父叫我們做,我們就做……』就展開了(慈善工作)。人人每天提起籃子去菜市場買菜前,記得存五毛錢。買菜的人說薑少放幾枝,這個少放一點,那個少放幾支;賣菜的人就會說:『這樣減要做什麼?』她說:『我要存五毛錢。』『做什麼?』『我們師父說要救人』『五毛錢能救人?這樣我也捐五毛錢。』所以慈濟的起家是五毛錢,買菜、賣菜就在菜市場開始。」

果然,日存五毛錢,積沙成塔,慈濟功德會成立的第二個月便幫助了一位八十多歲從中國大陸來臺的林曾老太太。

「那個時候,應該叫做現在的名詞『長照』,因為慈濟長期照顧這個個案,有病醫師就到家裡往診;髒了,慈濟人幫她洗澡;還有補貼一位小家庭,天天三餐送餐,送熱食,所以要說長照,我們在五十多年前,類似這樣,孤老無依,慈善個案,都是以這樣的模式去幫助,一直照顧到她最後一口氣。」

信為道源功德母 依教奉行一念心

上人坦言,慈濟慈善工作的起頭,是當初受到修女一句話的激勵,促使上人真正地要依教奉行導師「為佛教、為眾生」的囑咐。

「這都是感恩,也要感恩那一群歐巴桑天天存五毛錢,而且那個時候他們的年紀都比我長多了,他們有認識的佛教徒,一直傳,一直歡喜捐五毛錢,所以慢慢就接到了醫療個案、窮困個案,愈來愈增長。那個時代,社會沒有慈善機構,慈濟在那個時代,承擔起來窮困人,尤其是在花蓮。」

上人回顧五十多年前慈濟投入慈善工作的艱辛,發現個案除了窮苦之外,還有病苦的問題。由於當地做粗工的人多,受傷機會偏高;尤其是在山上從事木材搬運工作的工人,不慎就容易受傷,也可能半身癱瘓。然而,花蓮醫療非常缺乏,往往都不及救治,只能躺在床上,任由潰爛長蟲,小病不醫變成大病。

一念悲憫生起,上人體會到居民病痛之苦,呼籲興建醫院,希望改變花蓮醫療缺乏的問題,人們卻普遍認為上人很不自量力,癡人說夢話,認為不可能;「但是我對於信,相信的信,佛法總是說『信為道源功德母』,信就是一條路,信的源頭功德之母,只要有心,願意踏上,願意開闢這條道,都會有路可走,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支持了我這一念心。」

信己無私聚善緣 信人有愛成志業

參加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中,不分宗教,包括基督、天主教徒,讓上人相信「信己無私,信人有愛」,正是這個「信」字支持著上人,儘管過程艱辛刻苦,舉步維艱,但人人點滴愛的累積,使人才匯聚,將能量展現出來。

「我堅持信己無私,點滴不漏,我們到現在還是這樣的。因為我們的修行是自力更生,這是我們的法脈,而且要做慈濟的後盾,我常常說:『我們可以給慈濟力量,不能絲毫有利用慈濟來幫助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生活辛苦,為慈濟的後盾,絕不能把慈濟的利益拿到我們的靜思。』」

上人感恩慈善人士點滴給予大力支持,花蓮慈濟醫院終於在1986年啟業,及至2000年,大林慈濟醫院也在各方奔走協助下,興建完成,順利啟業。

「那個時候大林(慈濟醫院)是因為雲嘉南醫療還缺,所以有議長、有鎮長、有好幾位地方人士,一再到花蓮,希望我在大林蓋一個跟花蓮一樣的醫院……很感恩全臺來支持,感恩地方人士來幫忙,更感恩我們有這麼多的大醫王。」

語末,上人感恩大林慈濟醫院的醫師們,願意到鄉下地方來服務,也感恩中正大學多年來在學術研究上,提供大林慈院醫師許多協助,成就他們在專業領域上獲得更高的提升。

「要感恩的人真多,感恩中正大學給我這樣的殊榮,等於是勉勵,期待這個勉勵是勉勵所有慈濟人,慈濟人所做的一切獲得中正大學的肯定,我只是代表大家。很真誠地感恩,感恩校長、副校長,感恩所有的慈濟人幫助我,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