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而不竭 潤澤無求

2019-07-03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我一再一再說,不要執著在數字,師父要的是人人一念無私的愛,不要有數字的壓力,是要無私的愛與付出。雖然師父曾說過,就像一口井,用水的人提桶子汲水,汲起來。這口井中的水沒有減少,而你若沒有汲起水來,這口井的水也沒有比較多,所以,不增不減。」
【證嚴上人7月2日南投溫馨座談開示】
「一進門看到很多老菩薩,健康伸出他們的雙手來,拉著師父的手,師父從內心歡喜祝福,也很感動,因為這雙手雖然是粗粗的,不過,這就是表示雙手的價值;雙手萬能,什麼都做,做到可以顧家、顧社會、顧天顧地做環保,每個人做得真好。」

證嚴上人7月2日行腳來到南投靜思堂,與當區志工進行溫馨座談,勉勵人人創造生命價值,為社會人間付出,透過彼此分享,相互印證,留下歷史紀錄,將好的典範傳給後代,生命才不會空過。

「剛剛有聽到老菩薩,每個人很有魄力,『愛拼才會贏』。是啊!愛拚才會贏!人人來世間走一遭,就要拚,拚出我們一輩子的成就感,我們的生命才不會空過。小時候父母養,長大換我們持家,帶孩子、顧孩子;現在孩子長大成家立業,我們就是將這一分力量,為天地、為社會再付出。」

壽也有盡慧無量 時刻移相自然法

為期待弟子發揮生命良能,持續精進向前,上人於2018年底提倡壽量寶藏,表示讓年長者可以把五十歲的年紀存進來,期待大家存的是無量的智慧,而不是有限的數字。

「師父現在才三十多歲,各位老菩薩也差不多三十多、四十多,(現場)最多的是二十多與十多歲。(實際)六十多、七十多、八十多、九十多,大有人在,超過一百的也有……」

上人提及已一百零二歲的北區慈濟人醫會醫師田中旨夫(漢名:陳奎村),身體還很健康,2018年還能參加人醫會前往瑞芳、礁溪等地義診。

「那時候醫生是一百零一歲,去到一位阿嬷家,阿嬷坐在床前,他將阿嬤的手牽起,他也叫她阿嬤,『妳怎麼沒有去看醫生?』阿嬤回答說:『我一身都是病,年歲大了,沒有辦法出去了。』他牽著她的手說:『阿嬤,你看我幾歲?』阿嬤說:『你最多七十多歲啦!』他說:「我已經一百零一歲了。」阿嬤聽了,眼睛張大了,坐起來,手拉著他,就爬起來了。」

上人藉由這個事例勉勵弟子們不要一直想老,而要忘記老。打起精神,抬頭挺胸,永遠做個「長照」別人的人。

「人生本來就是會老,這是自然法則,說不老也不是好事。但什麼時候老?最近師父感覺很多,忽然間感覺到,每一天每一秒鐘,都將我的年輕帶走,帶走年輕、帶走中年,到現在,幾乎也要將老年都帶走,這是自然法則。所以,面對這個大自然,自己要拚,拚出我們的生命價值。」

久坐聆聽同一事 一念不忍映萬境

從行腳以來,上人聆聽了各地慈濟志工如何付出,事無大小,都是濟貧教富的菩薩心念。

「在這邊聽到的,或是從師父出門一直到現在,每一天不知道聽多少,大家來分享,大家共同在做的這些事,各人心境各不相同。同一件事,千篇一律,師父一定要坐在那裡聽;為什麼同樣的故事要一直一直聽呢?這是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類寫歷史。」

同樣的菩薩心性與行動,來自於人人皆有的真如本性。也是佛陀成道之後所說的第一句話。

「從他成佛剎那間,心腦與天體合而為一,所以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無不都匯入佛陀的內心、心腦裡。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佛陀覺悟的剎那間,那一念心,就是整個宇宙的生態,都完全是包含、籠罩在這一念的大圓鏡智裡。」

上人闡釋「轉識成智」即轉知識為智慧,智慧這面鏡子就像大圓鏡,山來照山,河海來照河海,人來照人。

「一切的景物都在一面鏡子上面顯現,這個境界過後,這面心鏡已經擦得乾乾淨淨。這就是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心存一念感恩。那個付出不是一次,我們抱著感恩心,永遠陪伴,陪伴到這個案家真的是完全獨立,可以站起來了,穩固了,這樣我們才放手。」

井中汲水水不減 心定信實不隨風

放手之前仍需牽手,上人感念不少志工帶著自己的子侄親友來發願,要接棒做慈濟,代代相傳;也有志工分享自己省吃儉用來布施,為社會進行奉獻。

「我一再一再說,不要執著在數字,師父要的是人人一念無私的愛,不要有數字的壓力,是要無私的愛與付出。雖然師父曾說過,就像一口井,用水的人提桶子汲水,汲起來。這口井中的水沒有減少,而你若沒有汲起水來,這口井的水也沒有比較多,所以,不增不減。」

上人以井汲水為例,再以中區人醫會召集人紀邦杰醫師為例,多年來不僅布施錢財,更布施醫術,心心念念都希望幫助他人,帶動更多人投入慈濟,做一個掘井人。

「有一天,一位中部菩薩,他說起了過去無明風等等。我就說:『是啊,你怎麼沒受到無明風影響?』他回答我說:『因為我有信心。』紀醫師人現在也在這裡,他說他有信心。『你總共捐了多少?』『(紀醫師回答)沒去算過。』我說,已經應該是幾千萬。這麼久以來,儘管無明風起,他還是相信師父,相信我們的錢點滴沒有漏掉,點點滴滴做在最需要的時候。」

對苦當施亦造福 自做菩薩一念心

慈濟人間菩薩的付出不計量,不求回報。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慈濟志工長期投入災區的各項援助工作,即是最具體有力的證明。上人叮嚀應以九二一地震回顧作為教育素材,相互印證,把歷史記錄下來。

「二十年前的孩子還很小,可能已忘了當時九二一曾經歷過的苦,我們現在就讓他們知道,過去的苦、過去怎麼樣地可怕,與過去如何地損失,讓他們知道父母在那個時候是如何復建起來,再站起來!讓年輕人知道,再讓更年幼的青少年也知道,當時他們尚未出世,要給他們教育,清楚整個地球的生態。」

上人藉事顯理,提醒「莫忘那一年」,人人應將心比心、見苦知福。

「我們若能見苦,知自己的福,我們才有辦法去造福。所以常常說菩薩人間,人間菩薩,我們面對的是苦難眾生,若沒有苦難眾生,就沒有菩薩可成。所以我們時時要抱著感恩心,一點一滴,大家用心用愛付出。為什麼師父要啟發大家愛心?那分至誠的誠意,就是為了這一分福,福氣,造福臺灣,但願臺灣平安、福有餘,我們的福要有餘,我們能去救別人,不是很好嗎?」

上人開示,發好願祈求家庭、社會、天下平安無災難,不是去寺院求菩薩,菩薩就在自己的內心,即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是啊!從我們這一念心自做菩薩,面對苦難眾生付出,這就是我們的道場,感恩任何一個國家有災難,感恩人人發心立願,平常的道場是互相心得分享、互相勉勵,這就是慈濟道場,希望大家莫忘當年,莫忘那一群人……」

語末,上人祝福大家把握正壯年、正年輕的生命力量,不要空過;好的典範要時時傳,傳給後代,社會人間才會更祥和!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