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輪迴 業果自受

2019-09-30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佛陀說:『我們有從無始而來,生生世世成了過去的因,再感受現在的果;現在的果,還要造來世的因。』你往對的方向,那就是立志當菩薩,會很輕安自在,人間生老病死,以菩薩就是自然法則。」(攝影者:江展楠)
【證嚴上人9月30日志工早會開示】
「現在聽到了外面的風、雨,心裡很擔心,大乾坤氣候變遷,明顯地氣候實在是在千變中……」
 
9月30日,中度颱風米塔持續接近臺灣東岸海域,早晨的靜思精舍周遭區域降下豪雨,證嚴上人的開示也伴隨著陣陣轟然的雨聲,不免令人憂心。
 
「是啊!我們現在是在壞劫的時間裡,但是時間來得快速,就如地球一直被破壞得快;我們的身體,小乾坤也是無不都在提醒我們難得人身——我們現在既得人身,已經得到了,現在要善加利用生命,時間分秒都不允許自己空過,紮紮實實地好好地利用它,這個生命到大可為在人間裡(付出)。」
 
至聖先師明己志 如規如矩一生安
 
人生短短數十年,從幼而長再變老的人生歷程中,聖賢無不都是為所當為。而上人引述《倫語.為政》篇的內容。
 
「孔子說,人一十有五而志於學,從十五歲開始就已經對於人間世事、人間時事應該就可以聽得很清楚,了解得很明白,這個時候要開始走入人群。而且孔子的人生觀,除了開始立志於學的十五歲開始,一直到三十而立,都是很有成就。所以,他說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都已經通達世間林林總總的事情,倫理、道德都要很清楚而明白;到了五十,那就是要知天命了,這就是孔子的人生觀。」
 
孔子一生享壽七十三歲,他自我分析每階段的人生,也成為歷來人們拿來對比的標準。
 
「到了六十而耳順,就是聽的是或非很清楚的分別,耳根自我隔離,對的事用心聽進去,不對的事來到耳朵把它過濾,不會被紛雜的轉成煩惱,這是孔子的教育。七十總是從心所欲,什麼事都是把自己想要做的放心去做,就放心做自己想做的,總是家庭、國事、私事等等他都可以,七十歲,一切一切都是世俗事不理,而且可以享受,但是不踰矩,很隨心所欲但是不超越規矩。」
 
如是因緣如是果 欲求無盡苦無邊
 
上人認為,孔子的一生相當有秩序、有重點;再對比於佛陀所教,會發現佛教的人生觀,並不僅止於一世而已。
 
「佛陀對生命的觀念,總是無起的時刻,無終的時刻,無始無終;無始,那就是今生的過去生,過去生的再過去,我們都可以看到佛經裡,過去無量劫,我們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緣、如是報,因緣果報,不斷在輪迴的。佛法教導我們,一切自己做自己受,是快樂的感受或者是煩惱、苦的感受,沒有人代替你,一切都是歸於自己。」
 
儘管人的造作導致苦樂自受,但上人仍感慨多數的人仍不知苦、也不知福,因此無止境的欲求也造作無窮盡的業果,不斷循環。
 
「你看不見窮困的人,到了山上、鄉下看一看,苦真的是苦;你到了苦難的國家,普遍都窮,窮的不知道什麼叫做窮。富的不知道什麼叫做富,因為富的還是求無窮盡,一直感覺自己還不足,我還有空間再求再求,求利、求名,高還要更高,富還要更富,永遠總是不滿足的富。」
 
為求財富獻身命 命盡之時化坏土
 
上人以一則故事說明,其實不管貧富,人都難逃生命法則。西藏有一個有錢人,但心裡仍不滿足,就向廟裡的喇嘛求取更多土地。
 
「這一天,到了喇嘛面前,他就向大法師求。『我要求我的財產,感覺好像還不夠。』『(喇嘛回)那你要用什麼來表達你的財產增加?』他說:『應該是土地,擁有多少土地,我就擁有多少可以建設的。所以我想很多很多,想要擁有就是土地。』喇嘛就說:『好,滿你的願。你看,踏出了這個寺門,由你選擇,你要往哪個方向,你能跑到的,由你足跡的這跑多遠,那一片土地就屬於你的。』」
 
這一位有錢人聽到喇嘛慷慨應允他的要求,於是準備了糧、水,就大展腳程一路向前,直到疲憊不堪才停下腳步……
 
「到了幾天後,他水喝完了、糧食吃完了,自己也已經花盡了氣力。他就坐下來,只想要再站著再跑,已經沒有力氣可以站起來了,水乾、糧盡了。他長長地呼了一口氣,他說:『我還要跑多遠呢?我現在跑到這裡,要回頭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又不能向前,只有在坐著的這個地方,我死在這裡,也只有這一個方土,到頭來我所擁有的就是倒下去了,一塊土地而已。』」
 
因緣果報無始盡 轉識成智得輕安
 
上人提及,佛陀臨入滅時,也僅是一張毯子鋪地,然後弟子們上前告別。然而佛陀的教育,卻曉喻眾人因緣果報無始無終的道理。
 
「佛陀說:『我們有從無始而來,生生世世成了過去的因,再感受現在的果;現在的果,還要造來世的因。』你往對的方向,那就是立志當菩薩,會很輕安自在,人間生老病死,以菩薩就是自然法則。」
 
釋迦牟尼佛成道說法四十九年,以世壽八十而入滅,也以身示現生老病死不變的道理。
 
「佛陀在世生態,到了最後都是還是表達老而病死。眼前的老相,自己的病相就接近涅槃了,這就是我們的人生,這都是休止;但是我們的因緣果報,生生世世都永無休止,這無窮無盡的來來回回,只是歡喜來嗎?那輕安自在的去嗎?只在這裡(人間),我們要學習佛法,來生帶福而來造福人間,有福我聞法,那從聞法中能解脫煩惱,而不斷轉識成智,這是佛陀的教育。」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