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不空 寶處在近

2018-03-30   | 慈濟基金會
與桃園組隊座談,證嚴上人開示:「『寶處在近』,大家已經走在佛陀理想中的菩薩道上,與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法親攜手同行;走過了草創的艱辛,共同克服坎坷困難,真的要珍惜。」(攝影者:張振成)
與桃園區慈濟人座談,資深志工分享早期桃園的慈濟事。證嚴上人憶及1980年代的桃園慈濟據點,是在土地公廟後方的一個小空間,要進到裏面必須經過一個很大的香爐。

「環境雖然簡單,也可以培養出粒粒飽滿的種子。也曾經在成功國小舉辦講座,那時把椅子架在箱子上,坐在上面對大家說話,當時年紀輕,手腳俐落,現在就沒有辦法了,身體行動與年輕時不能比了。」

「所以一直提醒大家,要把握當下;在分秒不空過的生命中,踏踏實實走過,能成就長遠的路程。同理,『寸步鋪路護大地』,就是用寸寸愛心鋪成長長的道路,假如鋪到中途就放棄,實在是浪費了前一段付出的心力;要踏實運用生命,步步精進。」

結深遠法緣

於桃園靜思堂的第三場歲末祝福典禮中,上人再談及「壽量銀行」之開設,期勉大家殷勤精進,不要因為年歲、家庭狀況、身體健康等等,而有諸多罣礙。

佛陀在八十歲現相入滅,讓大家知道世間的一切,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壞。雖然佛陀隨著自然法則而老去,卻對大家說明佛壽無量,意即覺性無量;這分與佛同等的智慧,在凡不減、在覺不增,只是凡夫受到無明煩惱遮蓋,智慧之光透不出來。

上人說,行菩薩道,要有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用願力持續精進;不要想自己年紀大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晨曦與夕陽的差別,只在於一念心;太陽本身沒有晨昏之分,是地球的自轉讓人以為有日升日落。雖然壽命隨著自然法則增加,身形隨著自然法則變化,可是本具的覺性智慧猶然。慈悲就像月光,智慧就像日光,慈悲、智慧不會隨著時間退化。」

上人解說,佛陀說《法華經》之前,在〈序品〉裏形容佛陀入定,眉間放光,此瑞相引發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的對答。文殊菩薩見證二萬位日月燈明佛有此瑞相,就是即將宣講《法華經》的大乘法。「日月燈明」的佛名中,日表示智慧,月表示慈悲;日月燈明,燈燈不熄。二萬尊佛燈燈相傳,意即人人智慧、慈悲不減,要不斷傳續。

「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典範、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典範,向佛陀理想中的菩薩品格看齊。」上人歡迎大家把五十歲存入「壽量銀行」,保存人生經驗,就如銀行存款會有利息,存得愈久、利息愈多,智慧寶藏也會生利息;存了五十歲後,剩下的歲數當本錢,再累積、再儲蓄,還有未來無數的五十年。

上人說,「傳承」不是「把責任傳給你,我就空閒了、退休了」,菩薩沒有退休制,今生法則因緣盡,還要帶著因緣延續到未來,同樣要修行。

上人叮嚀大家,用時間、用生命儲存長長久久、生生世世的慧命,「將五十歲存入銀行以後,還有『餘款』,有很年輕的精神力量可以再度投入;即使坐著說話,也能鼓勵人,向左鄰右舍邀約行善,也是在度人。不要退出人群,才能夠與眾生結下深遠的法緣,將來讓人看到我們就會很歡喜、願意聽從我們的帶動。」

慧命莫中斷

「師父疼惜弟子的慧命,不忍大家已得人身、得聞佛法,在菩薩道上起步,卻在半途想要退轉。就如《法華經.化城喻品》中,跟著長者走了一段路的人,又疲累又害怕,想要回頭;長者化現一座大城,讓大家休養生息,之後再對大家說『寶處在近』,要帶領大家繼續向前走,就是不希望大家再回到過去的懵懂無明。」

與桃園組隊座談,上人開示:「『寶處在近』,大家已經走在佛陀理想中的菩薩道上,與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法親攜手同行;走過了草創的艱辛,共同克服坎坷困難,真的要珍惜。」

上人教導,與人互動、共事,難免「踢到鐵板」,其實鐵板靜靜放在那裏,是自己走過去踢到它,應該向「鐵板」說對不起。「起了衝突,對的人要向錯的人道歉,諸事才能圓融,否則只是爭執『我對你錯』,對的也變錯的了。」

上人叮嚀,要提起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面對人事境界,其中最重要的是「感恩」,感恩所有人的付出,如同自己接受到大家的幫助一樣,用這樣的心境去看待每一個人。

團體中的每個人將自己的心念言行照顧好,才能合為整體的美;人人調好自己,再與他人會合,就能互動無礙。

【靜思小語】執著於「我對你錯」,對的也變成錯的;對的人先向錯的人道歉,諸事才能圓融。

上人開示於1月26日《農十二月‧初十》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16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