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載一路走來 築育才希望

2015-09-22   | 朱怡蓉 蕭宏澍 戴敦仁 李雅萍 廖學信
921希望工程南投縣竹山延平國小校園景象。(攝影者:蕭錦潭 地點:南投縣竹山延平國小 日期:2002/07/24)
「老師,好久不見!」二十三歲的吳蕙瑢回到母校南投縣竹山延平國小,看著學校裡的一草一木,想起那一年,驚恐與感恩交織,譜成生命中最難忘的回憶。

憶當年動土 竹筒歲月表感恩心情

今年(2015年)是臺灣九二一地震十六周年,當時慈濟所援建的五十一所「希望工程」,重建在地震災害中損害的學校,也延續當地學生的學習之路。1999年,希望工程之一的南投縣竹山延平國小舉辦動土典禮,當時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存錢筒交給證嚴上人,這是他們每天一點一滴存下來的零用錢,希望能為重建學校盡一點心力。

十六年後,其中一位學童吳蕙瑢去年從大學畢業成為社會新鮮人,每次回到竹山老家在母校散步時,小時候的影像歷歷在目。「我記得那時候,每個小朋友都很興奮。」吳蕙瑢回憶起十六年前,她和同學們來到上人面前,把存錢筒捐出去,「那撲滿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可以帶回去存錢。」

九二一地震讓延平國小教室變成危樓不堪使用,而慈濟即時伸出援手,讓孩子的教育不致中斷,南投竹山延平國小動土典禮那一天,上人也親自到場祝福。吳蕙瑢當年是二年級學生,因為地震而認識慈濟,聽聞老師講述慈濟的故事,也了解到是上人帶領志工來幫助大家,「那一天,老師跟我們大家講,證嚴上人會來我們學校,所以大家就覺得很興奮很開心。」

當年孩子們的興奮與期待,都用手中的竹筒來做最具體的表達,吳蕙瑢說:「慈濟是幫助很多有困難的人,所以我們知道捐出去是幫助更多人;而我們也因為受到慈濟的幫助,才有新的學校。」

接觸靜思語 受用道理伴學生長大

回顧從前,吳蕙瑢仍記得當年那一個說慈濟故事的老師——曾彩琴,延平國小就是透過她的申請,才獲得慈濟援建。曾彩琴:「能夠及時讓孩子回復回來上課,孩子才能夠走上正常教學的道路。」

921希望工程延平國小動土典禮,孩子們歡欣喜悅。(攝影者:徐明江 地點:南投縣竹山延平國小 日期:2000/06/01)
師生重逢,兩人談起那一段日子,辛苦、克難經過時間的催化,也成了甘美的回憶。「我們一人一善,就每天每一個人,都會排隊來存一塊錢。」曾彩琴說著以前在組合教室上課,這個班級固定做兩件事,第一是投存錢筒,第二就是每天一句靜思語;吳蕙瑢馬上說出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我覺得這句還滿受用的。」

當年的孩子長大了,深深烙印在心中的,不只是靜思語,還有對慈濟的感謝,對上人的思念。吳蕙瑢說:「滿感謝慈濟協助我們,一個這麼好的學校,這麼好的一個環境給我們,讓我們讀書,就不用一直是在簡易教室,就是還滿感謝他的。」

拆危險校舍 變身客家文化傳承所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十六年前慈濟所援建的五十一所希望工程已培育不少希望種子,現在慈濟基金會仍針對花蓮、臺東、屏東、高雄四地的二十一所學校部分危險校舍,展開減災希望工程。而經過一個暑假如火如荼的拆除與重建,屏東內埔國中嶄新的學習空間已完工八成,還在繼續努力,加緊建設。

占地將近八公頃,內埔國中空間寬闊,而有著粗大腰圍的老樹,訴說著學校八十年的歷史。一間間樹蔭下躲太陽的組合屋是臨時教室,提供給七年級的孩子上課學習,內埔國中學生賴育慧說:「我們唱歌的時候,聲音會彈回來,我們就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可以分辨唱對還是唱錯;但就是好熱。」

慈濟基金會執行減災希望工程,援助屏東縣五所學校改善危樓或新建校舍,舉辦聯合動土典禮。(攝影者:林美瑜 地點:屏東市公正國中 日期:2014/10/27)
內埔國中大多數學生都是客家子弟,賴育慧也是其中一員,八年級參加合唱團,學到的第一首歌,就是客家歌曲,「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就不在,沒有人跟我講客語。」賴育慧不會說客家話,就來到學校學習,內埔國中從硬體環境到教學都著重客家文化的傳承,牆壁上的彩繪就透露出點滴。

在內埔,已經兩百年歷史的昌黎祠是客家老祖宗特別提醒後代子孫,讀書獲得知識的重要性。家長會長鄔文盛說:「以前我們都很注重,智育的一個教育,就是要讀書、要升學;現在多元學習,這個新校舍就可以提供孩子多元學習的環境。」

地方與校方的期待,慈濟基金會在援建時也充分納入考量,所援建的校舍包含提供給合唱團練唱的音樂教室,還有美術、家政等學習空間。對於這些新的硬體建設,內埔國中送銘池校長頗有期待:「我們的小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一定是非常喜樂。」

過去評估為危樓的舊校舍得全面拆除,新建築將融和客家人文,帶著老校友的期許,讓內埔國中走入新的里程碑。

(大愛新聞:朱怡蓉、蕭宏澍、戴敦仁、李雅萍、廖學信 綜合報導)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