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心 不好的孩子教到好

2012-07-12   | 高芳英 陳婉貞
教聯會老師長期經營社區教育,採用靜思語教學,教導社區的孩子學習生活禮儀。圖為高雄旗山親子成長班圓緣,教聯會老師陳世璋緊緊擁抱著孩子。(攝影者:張清文)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變遷快速,人口結構老化、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有的孩子是家長掌心中的寶,在校守規矩有禮貌,放學回到家卻很少幫忙做家事。部分家長過度寵溺孩子,疏於管教,是非好壞,標準混淆。

尤其,不少家長對孩子的學業成績錙銖必較,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升學主義一度掛帥,孩子升學壓力大,父母工作忙碌,親子關係日漸疏離。學校老師應家長要求,緊盯孩子考試分數,陷入用分數評斷學生好壞的窠臼,擔任資優班或放牛班導師,也造成老師之間的比較競爭心理。忽略生活道德教育、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果,學校、家庭教育漸與社會期待脫節。

慈濟志工關心教育發展,自1990年以來,即為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努力不懈。慈濟教師聯誼會(簡稱教聯會)長期經營社區教育,採用靜思語教學,教導社區的孩子學習生活禮儀。教聯會老師在學校品德教育課程中,融入以靜思語扣合慈濟人的真實故事,用實例印證事理,化德育成。目前全臺已有教聯會超過三千人,在超過七百所中小學推廣生活品德教育,實施靜思語教學。

結合教師資源 擴大教育功能

自1992年成立以來,結合社區大愛媽媽,穿梭在校園、社區,推動靜思語教學。圖為教聯會吳惠美老師以堆積木的遊戲,為小朋友進行靜思語教學。(攝影者:王翠雲)
教聯會由在職、退休教師及社教學術機構的專業人員所組成,運用長年累積的豐富教學經驗,說明《靜思語》涵義,融合慈濟精神,加強親子溝通,凝聚親師生感情。自1992年成立以來,結合社區大愛媽媽,穿梭在校園、社區,推動靜思語教學,邀請慈濟人現身說法,分享生命轉折的歷程,例舉真實故事,啟發學生確定自我價值,進一步思考人生方向。

教聯會的成立因緣,肇自1990年7月慈濟「筆耕隊」的一次聚會。一位年輕女老師上臺分享擔任北縣某國小一年級導師,一學年過去後,沒有隨班繼續帶領這個班級,感覺就好像被校長『留級』了,加上資深老師總是把事情留給年輕老師做,因此心裡很不舒坦,生活過得很不快樂。

直到認識學生家長、慈濟志工陳金海,接觸慈濟後,體會到與其執著於比較、計較得失,徒増煩惱,不如放下心中那塊大石,無所求地為他人付出,獲得無比快樂,來得更有意義。聚會中幾位擔任教職的慈濟志工,也分享將慈濟精神應用到教學上,改變想法,影響同事、學生及家長的經驗。

筆耕隊發起人陳美羿老師當下心想:「如果能把這些已經投入慈濟的老師們集合起來,彼此分享經驗,相互學習,應能擴大學校的教育功能。」沒多久,陳美羿便積極展開聯絡籌劃工作。同年10月13日,在臺北分會首次舉行聯誼會,約四、五十人參加,介紹慈濟四大志業、上人理念,同時邀請慈濟委員現身說法及老師自述接觸慈濟後的改變,討論如何把慈濟精神落實在教育上,氣氛熱絡溫馨,於是決定每月聚會一次,每季擴大聯誼一次。

淨化校園 用心育才

教聯會舉辦慈濟列車,老師們反應迴響良好。圖為2003年在前往花蓮的慈濟列車上,分秒不空過學手語。(攝影者:林昭雄)
1992年寒假,教聯會試辦第一次教師「慈濟列車」,參觀靜思精舍、慈濟醫院、慈濟護專,五百多位教師及家屬報名參加,火車上則由十二位委員、慈誠到各節車廂解說慈濟四大志業,教唱慈濟手語歌。此次「慈濟列車」反應熱烈,很多老師都表示此行收穫很多,將把慈濟精神帶進校園。

4月初,證嚴上人指示各縣市教師聯誼會要加緊整合教育資源。6月20日,全臺各縣市教師代表五十多人齊聚花蓮召開座談會,除了討論章程外,決定分區辦理輔導知能研習,分批擔任醫院志工,以及出刊會訊等事宜。

7月23日起一連兩天,全臺一千四百多位老師齊集花蓮靜思堂,召開慈濟教師聯誼會成立大會,宣讀組織章程,成立宗旨為「研討慈濟人文精神,融入教學活動中,以淨化校園,祥和社會」。會中決議每月定期聚會,研討會務;每三個月舉辦一次大型聯誼會,邀請慈濟委員或專家前來演講。

翌日,上人蒞臨會場鼓勵大家:「社會的好壞,各位老師要負很大的責任。老師應以正確的觀念和身教來教導學生,學生的心就像一張白紙,老師怎麼題字,它就會留下什麼字跡。因此,你們要用心地負起教育英才的責任。」

活用靜思語 培養好態度

1989年首冊《靜思語》出版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引起社會廣大迴響,於是到校園推廣靜思語教學,成為教聯會扎根教育的第一步。圖為教聯會馮麗雲老師為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學童進行靜思語教學。(攝影者:唐江湖)
《靜思語》結集上人開示法語,句句形容貼切,淺白易懂,且意蘊深遠,1989年首冊出版以後,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引起社會廣大迴響,於是到校園推廣靜思語教學,成為教聯會扎根教育的第一步。

1996年,臺北天母國小老師蕭春梅率先抄錄《靜思語》給學生傳閱,學生不但改善生活習慣,也變得更貼心;某次,蕭春梅遇到管教問題,當場宣洩情緒,學生事後在聯絡簿上寫下:「老師,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希望您不要再生氣了。」

富有潛移默化之教育意義的《靜思語》,能夠改變學生行為,養成良好生活態度。教聯會老師莊如音班上的同學奕慈,有一隻特別的「福氣手」,一出生右手就少了中指,動手術分割拇指、食指,食指顯得特別粗大。有一次請同學幫忙摺紙,這隻特別的手吸引了莊老師的目光:「你的手怎麼了?」「我一出生就這樣了。」奕慈承受異樣眼光,越隱藏自己的右手,別的同學越感到好奇。

經家長同意後,莊老師想到用「福氣手」來稱呼那隻特別的手。在同學剛升上三年級、彼此之間還是很生疏時,莊老師設計了一個課程,向班上同學解釋,「有不一樣的手,會有不一樣的體會,將來把這些體會化成行動,幫助有類似狀況的人,就是造福;有四隻手指頭,卻可以做五隻手指頭的工作,要夠有福氣才做得到。」

教聯會老師在靜思語教學中,深刻體會、感同身受,應用到學生輔導工作,或克服教學瓶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圖為教聯會共修安排「大愛之網」分站遊戲,大家一起拉著緞帶撐起小球,培養學員的團隊合作精神。(攝影者:周幸弘)
當天上課,先看十分鐘口足畫家謝坤山的剪輯影片,從影片中提問,建立孩子正向觀念,再分享一句好話:「別人怎樣看你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重你自己。」並請奕慈分享「福氣手」的由來,老師也要奕慈用「福氣手」跟大家握手;握手時,同學要說:「福氣手你好,你好可愛!」

課程結束後,引起很多善的效應。同學們知道奕慈有一隻跟別人不太一樣的「福氣手」,奕慈也不再隱藏那隻特別的手。莊老師引導奕慈和班上同學正向看待那隻「福氣手」,觸發大家的同理心,缺點變成優點,自然而然能夠接受他人與眾不同之處。

教聯會老師在靜思語教學中,深刻體會、感同身受,應用到學生輔導工作,或克服教學瓶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靜思語教學的成功經驗,先後也在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推展開來。

五段式教學 災區也安心

由於實施靜思語教學成果顯著,匯集這些具體可行的教育方法,編印靜思語教材,對品德教學應有助益,《春風化雨》、《大愛引航》接連出版,依幼稚園、國小不同學習階段分齡編寫,選用簡單、好記、適合學生的《靜思語》,依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生活實踐分段教學,編錄學習單,記錄學生實作心得及家長回饋,隨時掌握學習狀況。

教聯會老師投入慈濟救災工作,平穩災區學生情緒、安定人心的軟實力展現。圖為教聯會到福龜國小進行靜思語教學活動。(攝影者:陳和石)
「體驗」即境教,藉真實或虛擬情境,使學生親身感受靜思語意涵;「講述故事」吸引學生傾聽,進而啟示人生道理;然後引導學生「省思」故事,自由討論其中涵義,澄清價值觀;「靜思」則是分享老師或同儕的心得,取法他人經驗;最後用教材或師生共同討論出的「實踐」方法,落實在生活中。靜思語教材設計目標注重生活實踐,學生切實力行,多能由接受教育轉變為自我教育,端正個人言行。

「靜思語教學」也是教聯會老師投入慈濟救災工作,平穩災區學生情緒、安定人心的軟實力展現。九二一地震為臺灣百年來罕見強震,造成多所學校倒塌,學童被迫在悶熱的帳棚或組合教室上課,心情浮動不安。災後上人行腳災區,關心災民生活狀況,認為災區親師生心理重建緩慢而漫長,教聯會進駐可以膚慰受創的心靈,建設愛的「希望工程」。中區教聯會隨即展開「安心計畫」,舉辦親師生心靈成長營,安撫災民驚慌失措的心情。

消融冷漠疏遠 拉近人際距離

傳達生命教育理念,是《靜思語》出版後得以深入人心、運用在品德教育的另一個關鍵。2007年7月23日,張美瑛正在花蓮參加教聯會教師培訓營,電話中傳來任職臺大副教授的夫婿謝煥儒,遭假釋在外的更生人毆打致死的不幸消息。

張美瑛分享先生遭更生人歐打致死,她選擇原諒放下仇恨,用慈悲喚醒更生人。(攝影者:陳鎮嘉)
急忙趕到醫院,見到先生遺體傷痕累累,張美瑛癱軟在地。然而,張美瑛當下在先生耳邊輕訴:「上人平常告訴我們,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請你原諒他,我們也會原諒對方。」在旁邊的二女兒馬上站起來說:「這個人不值得原諒!」張美瑛摟著女兒說,要聽上人的話,要原諒對方,學習放下。

那天,張美瑛母女以原諒的方式,渡過驟失丈夫、父親的第一晚。儘管不捨,也無法改變至親往生的事實,第一時間選擇原諒對方,才是生死兩安的最好方式。張美瑛長期從事靜思語教學,與學生互動,體會更深。她認為先生的離世,導因於加害人未受到良好教育,以致誤入歧途,期盼這件事能使社會大眾伸出援手關懷更多更生人。

除了邀請慈濟人現身說法,教聯會進一步利用網路科技無遠弗屆的特點,於2005年架設「慈濟生命教育網」,製作多媒體教學動畫,生動活潑地呈現《靜思語》,與更多人分享。教聯會老師同時也自我教育,每年寒暑假規劃各種營隊活動,如靜思語教學研習營、大專教師研習營、學佛營等,加強老師專業技能,互相研討教學技巧,提供一個追求心靈寧靜、洗滌塵俗的成長空間。透過各種途徑,善用有限的教育資源,讓親師生一同學習成長。

老師,是每一個人認識世界的第一雙眼。教聯會老師長久以來致力於社區教育發展,落實品德教育,發揮教育良能;在學生為全人教育,在親師為終身教育,自度度人,己立立人;因為有愛,人與人之間的那分人情味永存,淡化了隔閡感。

(文:高芳英、陳婉貞 綜合報導2012/07/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