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是用嘴巴罵出來的?

2012-07-26   | 梁亦謙
李秋月退休後,仍每個星期回到原任職學校,為學生做義務課輔。(攝影者:王麗雲,地點:高雄新莊高中,日期:2012/04/21)
「有次過年,因為沒有新衣服可以穿,發了很大的脾氣。我跟爸爸說,今天一定要穿新衣,否則不過年。爸爸氣得說要我去當別人家的童養媳,就有新衣服可以穿。我馬上把自己脫得剩下一條內褲、內衣。爸爸氣到把我綑起來,要把我帶走,媽媽加入勸說的行列,一家人大哭大吵一番才結束這場鬧劇。」李秋月眉宇間閃過一絲絲的歉意。

不堪回首的窮困童年

李秋月自嘆為什麼會生長在這麼窮困家庭,自卑與怨懟時,她慶幸自己有一位好媽媽,雖然不認識字,堅持再怎麼苦,一定要讓孩子們讀書。

小學老師對李秋月特別疼惜,讓李秋月從小就愛上學讀書。李秋月曾因營養不良得到腳氣病,老師用腳踏車帶她回家,交代要看醫生,媽媽窮到沒錢帶去看醫生,只叫她睡一睡就好。隔天腳還是腫,因為喜歡上學,李秋月仍抱病上課。童年的生活,唯有上學才是她認為最快樂的事,在家中要幫忙大人做太多農事,她寧願選擇不待在家。

家中清苦,看見爸媽的辛勞,李秋月暗地裡發願,只有努力讀書,才能早日為父母分憂解勞。當時小小心靈立願有二,一要當護士,因當時護士地位崇高;另一就是當老師。後來她選擇當老師,因為國中上生物解剖課,進行到實地解剖課時,老師特別將機會讓給她,李秋月一看到血竟然手軟、腳軟、心悸,因而發現自己這一輩子注定無緣當護士,更堅定自己走上教師一職。

李秋月贈送結緣品給為弱勢家庭孩子做一對一課輔的老師。(攝影者:王麗雲,地點:高雄靜思堂,日期:2012/02/16)
1983年,李秋月從師範大學畢業,順利當上老師,達成了生平心願,穩定的收入,她得以改善原本清苦的生活家計。

「愛之深、教之切」的教學

安定的生活並沒維持很久,因為媽媽突然過世,李秋月感覺心靈空虛,連生活都沒有目標,迷茫而心苦,後來才發現這是對母親思念的心靈創傷。當年三十二歲的秋月,自以為足夠應付一切了,但在這節骨眼,她發現自己是多麼的脆弱,急需找尋心靈的依靠。

另一方面,李秋月因為教學認真,她的班級無論整潔、秩序比賽都得第一名,升學率也是全校之冠。不捨學生上學挨餓,影響健康發育,對於沒有吃早餐就拎著書包進教室的學生,她會連家長一起罵。

「榮耀都靠我的嘴巴罵出來的。」 但李秋月並不喜歡罵人,總覺得學生與她的距離是越罵越遠。「為什麼每天序幕的揭開,都要用罵來開始,難道不能用其他方式代替?」「如何能不用罵人,就可以把學生的心收伏?」李秋月常自問,但總沒有答案。

教書對李秋月來說雖是快樂的,但是常沒有辦法圓滿的處理學生家庭種種問題。尤其是身為班導師,她發現教與學無法平衡發展,齊頭並進,急切需要再尋找善知識,以自我成長,充實自己。

李秋月豐富的文學基礎,承擔社區讀書會法益種子。(攝影者:王麗雲,地點:高雄陽明社區,日期:2012/04/16)
「也許到那裏可學到班級經營的方法,或許也會讓你學到歡喜。」學校裡的一位主任是慈濟志工,邀李秋月一起回花蓮心靈的故鄉,做一趟三天兩夜尋根之旅。甚麼叫「尋根」她不懂,從來沒有離開孩子跟丈夫的李秋月,倒是很想出去見識一下。

這趟尋根之旅,讓李秋月有如入寶山般,尤其當她聽到證嚴上人說「愛之深、教之切」時,極為震憾,她的困惑似已找到了解答。

改變 先從自己做起

為了把學生的心拉近,李秋月試著把慈濟歌曲帶進教室作輔助教學。她也試著學習在上課講愛的教育,進而化作母愛。

李秋月開始運用各種方式讚美學生,因為她看到在慈濟教育裡,讚美勝過責備。上人說要給表現好的孩子多幾分讚美,大人喜歡人家讚美,何況是學生。因此她決定改變,並從自己做起來影響學生。她不再罵人,愛學生也用另外一種較符合人性化的方式表達。

李秋月也開始實施「靜思語教學」,她自我提醒,不可以板著臉孔。當首次用微笑上課時,學生私底下議論著老師的改變,但是卻看得出他們心中的高興。李秋月不再用冷漠的眼神,會對他們笑、拍拍他們的肩膀,學生感受到她的轉變。「老師,你所說的靜思語好精彩唷!」她發現班上每個學生的身段也變得較柔軟,師生間一團和氣,如沐浴春風中。

退而不休 繼續教育英才
除了擔任法益種子,李秋月也隨大眾承擔手語部分的演繹,學習時認真專注。(攝影者:王麗雲,地點:高雄陽明社區,日期:2012/04/17)

2010年9月,李秋月想為上人分憂解勞,毅然決定退休。退休後的李秋月,見到有些家中貧困的孩子,當課業有問題時無法解決,小時候的記憶浮上腦海,這彷彿當年的她。李秋月心生不捨,開始在慈濟大學高雄社會推廣教育中心開設國中課後輔導班,免費為這些小孩輔導。

課輔班每天安排不同課程,採用一對一家教式指導,邀請各科退休老師來承擔,並加入靜思語教學,紓解孩子生活上諸難題。

孟子曾論:君子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其一。其實所謂的英才不是天才,平庸的孩子,只要貼心就是真正的英才。教學是盡義務、盡本分,不求回報的,此刻李秋月傳道、授業、解惑同時兼顧,這條教育之路是行得滿足又踏實。【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梁亦謙 高雄報導2012/03/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