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過竹筒歲月 子克紹箕裘

2017-05-21   | 楊淑芳
兒子郭榮基(左)親自為母親陳秀鳳(右)穿鞋,這是兒子所堅持的「本分事」。(攝影者:蔡宜蘭 地點:慈濟松山聯絡處 日期:2017/05/06)
五十一年前,三十位家庭主婦響應證嚴上人號召,每日省下買菜的五毛錢來助人,即是慈濟多年不變的「竹筒歲月」精神的開端。其中一位是今年(2017年)九十歲的第十六號慈濟委員陳秀鳳,原本長年住在花蓮,直到去年九十九歲的先生往生,才被二兒子郭榮基接到臺北市松山區同住。

捨世間財 侍母至孝

5月6日,慈濟臺北松山聯絡處舉辦社區浴佛暨母親節感恩會,邀請資深慈濟委員現身說法。

陳秀鳳談起早期在花蓮如何做照顧戶關懷,她將案主身體狀況畫出後,向關懷的志工解說。(攝影者:蔡宜蘭 地點:臺北市松山區 日期:2017/05/10)


郭榮基有感雙親年邁,四年前就放棄高薪,提早退休前往花蓮照顧倆老,他説:「世間財是身外之物,雖金錢短少,但可以簡單過生活,能夠陪伴在父母親旁邊,是金錢都買不到的,這種快樂是用言語無法形容的。」

陳秀鳳的生活起居都是郭榮基親自照料,外出時,總是親自為母親穿上鞋子,不論推著輪椅或牽緊媽媽的手,總是一路陪伴在旁,尤其近年來陳秀鳳腰部受傷,身體彎曲比較困難,他就送媽媽去美容院洗頭,等到頭洗好了,再親自接送回家。

郭榮基緊緊牽著媽媽的手過馬路,去美容院洗頭。(攝影者:蔡宜蘭 地點:臺北市松山區 日期:2017/05/13)
兒子如此貼心,周邊的人都讚歎陳秀鳳是位好命人。然而在媽媽的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陳秀鳳說:「雖然我兒子以前是公司的大經理,但是回家就是我的孩子,不管大小事,他都會盡心盡力為我去做;雖然很會照顧我,卻也規定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但這些都讓我很甘心。」

母為典範 同師同道

孝順對郭榮基來說,並不只有言語或行動表達,更去作媽媽會歡喜的事情。2007年,郭榮基加入慈濟松山聯絡處當志工,當時媽媽並不知道,他說:「因為長期看到母親從事慈善讓我感動,如今有餘力就想去付出。就跟緊媽媽的腳步,投入志工行列。」在社區,他主要承擔訪視及環保等功能,於2008年受證成為慈誠。

兒子的這些作為,陳秀鳳都是事後才知道,卻也感到很欣慰。她說,作為「二二八事件」的受難戶,她無法給孩子太多物質資助,只能教導一些做人基本道理,她與先生養育了三男二女,總告誡子女説:「一個人的品德就好似一張白紙,如果在白紙出現小黑點,做人就沒有用。」簡單的一句話,對子女卻是一生受用無窮。

在「浴佛暨母親節感恩會」,郭榮基也推著輪椅帶著媽媽參加這場盛會,跪在媽媽面前雙手恭敬獻上感恩的茶,那一刻他覺得:「我好幸福喔!」陳秀鳳也感動地說:「孩子可以走這一條慈濟路,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楊淑芳 臺北市松山聯絡處報導 2017/05/0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