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佛不缺席 虔誠報三恩

2016-05-03   | 蔡惠如 潘瑜華 陳琦蒨
過去三年參與中正紀念堂浴佛的噶陀仁珍千寶仁坡切(左一),特地從臺中北上參加慈濟關渡志業園區的浴佛活動。(攝影者:許俊吉,地點:關渡志業園區,日期:2016/05/01)
「浴佛節是一個佛教徒會辦的節目,慈濟辦得不一樣,第一個環保,第二個非常用心、都有虔誠的心,辦活動莊嚴肅穆、會有規矩,看到就覺得歡喜、完善,非常好的團體,一起浴佛,非常感動。」

過去三年參與中正紀念堂浴佛的中華噶陀仁珍千寶佛學會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今年(2016年)因故無法前往中正紀念堂浴佛,特地從臺中北上參加慈濟在關渡志業園區舉辦的浴佛活動,並聆聽五十周年靜態展導覽。

5月1日於慈濟關渡志業園區舉行的社區浴佛典禮,約有五百位社區民眾及近二百位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浴佛典禮開始,全體合掌向佛陀行三問訊禮,隨著唱誦〈爐香讚〉、〈讚佛偈〉,廣邀十方菩薩雲來集,虔誠恭敬禮讚佛陀,人人藉浴佛洗淨內心塵埃,以心香虔誠地供燈燭、香湯、供花香,虔敬報佛恩、父母恩、眾生恩。

正信正念正向 建立人生宗旨

認識慈濟已二十多年的法師噶陀仁珍千寶仁波切,非常尊敬證嚴上人,連續幾年特別參加慈濟舉辦的浴佛節活動。

法師一行人一早即抵達園區,導覽志工用心將靜態展的每張海報內容敘述給法師一行人了解,法師認為慈濟是個好的團體,上人用愛、用心,將每位弟子教化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佛教其實本來就是生活化,將佛教推展正信、正念、正向,才是人生的宗旨。」

法師表示,「很高興、歡喜,慈善是慈濟的特色,佛教缺少這個(慈善),需要這個(慈善)。大家(慈濟人)跟著證嚴上人的腳步,上下合一,團結一致,推動慈濟的理念,以本身為佛教徒的立場,非常感恩有慈濟。」

法師也認為在上人的帶領下,慈濟人都非常用心,並期許繼續堅持。「藏傳佛教知道的人都尊敬,宏揚佛法非常有特色、有代表性,在世界上創造奇蹟,維持現在已經很好,但要更好。」
聽到女兒黃逸嫻的祝福,黃鄭粉阿嬤開心說心情很好,來這裡很歡喜,感恩女兒帶她來這浴佛,也感恩女兒帶她去環保站。(攝影者:許俊吉,地點:關渡志業園區,日期:2016/05/01)

浴佛有福報 真正有夠讚

社區浴佛當日,許多民眾攜家帶眷歡喜前來。其中,高齡九十歲的黃鄭粉阿嬤拄著兩支枴杖緩步前進,一旁陪同的是女兒黃逸嫻。多年來,黃逸嫻都會參與中正紀念堂及社區浴佛,「媽媽想要參加浴佛,因腳力不方便,無法到中正紀念堂,今天特地陪她坐鄰居師兄的車子前來。」

二十幾年來,黃鄭粉阿嬤平時會定期在石牌的環保站做環保,近一年來因腳力退化,到環保站的次數較以往減少,但阿嬤說,只要體力許可,她會請女兒接送她到環保站繼續做環保。

黃鄭粉阿嬤說,浴佛前一天,感覺身體很不舒服,但是,內心始終想著要參加隔天的社區浴佛。「今天早上醒來,感覺身體輕鬆,也有精神。到了園區,碰到其他熟識的二、三位環保菩薩,她們對我說,能來浴佛,有福報。浴佛後,我覺得身體更輕鬆,精神也更好。」黃鄭粉阿嬤說著、說著,隨即舉起手,伸出大拇指,開心地比了「讚」的手勢。

參加浴佛,讓黃逸嫻的心境感覺清淨、平安,她祝福媽媽身心清淨,身體健康。聽到女兒的祝福,黃鄭粉阿嬤開心回應:「心情感覺很好,要來這兒很歡喜!感恩她(女兒)帶我來這裡浴佛,還有感恩她帶我去環保站。」

麻吉回娘家 年年不缺席

另一對母女檔,陳娃好與外籍看護推著輪椅,陪伴罹患帕金森氏症合併腦中風的八十歲媽媽周美玉「回娘家」,連續五年前來參園區的浴佛典禮。

慈濟於關渡志業園區舉行社區浴佛典禮,當日約有五百位社區民眾虔誠參與。(攝影者:許俊吉,地點:關渡志業園區,日期:2016/05/01)
周美玉阿嬤於2011年罹患帕金森氏症,2014年發生腦中風。美玉阿嬤未生病前會前往環保站做環保,受到慈濟志工的照顧,也在環保站交了許多好朋友。陳娃好臉泛笑容說:「看到媽媽,都會說『麻吉,妳來了!』媽媽聽到後也會感到很高興!所以說,參加浴佛是帶她『回娘家』。」

陳娃好表示,帶媽媽出門確實有所困難,需要與看護合力幫媽媽坐上車子後座,「早上有下雨,問了媽媽,感覺她想來,於是,雖然行動不便,決定年年不缺席,年年陪媽媽『回娘家』!」陳娃好與家人每天都會抱抱、親親媽媽,讓媽媽不會感覺到孤單、害怕。「媽媽,我愛您!真的謝謝您!」望著媽媽,陳娃好隨即往媽媽的臉頰上用力地親一下。

參加浴佛非常開心、感恩,陳娃好說:「昨天就告訴媽媽要到園區浴佛,今天早上起來,感覺媽媽的情緒很安靜,不會有抗拒感。浴佛後,平時睡睡醒醒的她,眼睛會睜開看看,可以感覺到媽媽今天也很歡喜!」

佛誕節以浴佛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眾人以佛法洗滌自身的煩惱無明,增長智慧,人人的愛與善念匯聚,共同虔誠一念心,上達諸佛聽,誠心祈求臺灣及全世界平安祥和。【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蔡惠如、潘瑜華、陳琦蒨 臺北關渡報導2016/05/0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