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漢飾大白牛 承擔大願力

2014-08-26   | 彭慧美 賴郁沁 楊秀華
法華大白牛車發心立願擔負起救拔眾生的重責大任,參加演繹大白牛車的師兄們莫不奮力演出,大家難行能行,希望藉「靜思‧淨斯」自度度人,第二排最右為黃泓允師兄,採排時他擔綱牛身部份。(攝影者:林德文,地點:新竹靜思堂,日期:2014/08/13)
「師姊早,8月15日至8月17日,七月吉祥月《遵佛遺教》的活動,無法承擔攝影工作,我決定學習演繹,勤修不淨之身。」新竹區人文真善美志工黃泓允一接到演繹團隊邀約,便立即透過通訊軟體(line)婉拒他平日最愛的平面攝影功能組的邀約出班。

「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力量牽引著我,就是在演繹當下,心靈上感到無比的寧靜。」在警界服務的黃泓允在新竹靜思堂經過一次次的練習,此刻與演繹團隊隊員疲累地坐在地板上等待下一場〈靜思‧淨斯〉的演繹。他撩起了褲管,除了暫時褪下的護膝外,膝蓋上長滿厚繭,由於演繹動作充滿力道,肢體不時會衝撞地面,膝關節內側的疼痛讓平日有體能操習的警界鐵漢也升起徹「骨」銘心的感受。

守戒滌心垢 茹素長慈悲

黃泓允是經由身為志工的姊姊黃芸茜的接引進入慈濟,2009年受證,「培訓期間常常碰到培訓課當天有勤務,不可思議的是每次撞期之勤務在培訓課前幾天就被取消,他開心地表示,彷佛有龍天護法讓所有的障礙都消失了。

身為執法者工作常陷於多變且危險,情緒也因此受到影響,進入慈濟後彷彿孤舟找到了停泊港,黃泓允感性地說:「若不是姊姊的接引,我的心到現在還不知安住在何處,她不僅是我的好姊姊,也是我生命中的貴人。」

一向在職場上很活躍的黃泓允,接觸慈濟以後恪遵十戒,生活態度變得「淡定」,慢慢地在同事眼裏流露出「他變得怪怪的」,對於同事的異樣眼光,他坦然接受,尤其茹素後在滿是酒肉池林、杯觥交錯的應酬場合讓他覺得不自在。

黃泓允不再參加勤務外應酬,因此有人問他,「你這是怎麼了?不想升等了?」但他深知自己不再眷戀職務上的攀緣,高官再也不是他所想追求的目標。法入心、法入心後,「靜思勤行道」是他人生「心的方向」,無論是在職場或慈濟,他恪令自己守「志」不動。

談起曾參加2013年新竹區歲末祝福演繹〈一念之間〉,當時黃泓允演出「獵人」角色,因被導演暨總策劃呂秀英指出眼神「殺氣」不夠,之後排演時演繹團隊的女眾志工會在旁喊「殺殺殺」,以提醒男眾志工融入「演出情境」,有一天黃泓允終於忍不住向旁邊的志工夥伴央求不要再喊「殺殺殺」,因為內在的慈悲心與演出情緒的交相拉扯撕裂令他受不了,但藉由經藏演繹他體悟內在清淨自性,無論演繹過程如何艱辛,他都甘之如飴。

這也令黃泓允想起在警界裏常常會面臨到「善與惡拔河」的守戒考驗,看著有些警察同仁因守志不堅而身陷囹圄,讓黃泓允也深刻體悟到佛陀遺教「以戒為師」是修行者首要功課,自3月開始薰法香之後,當他遇到挫折和煩惱時,就能先靜下心來,以平常心來面對和解決,在這次詮釋〈靜思‧淨斯〉時,對應到上人的法,心裏就覺得很踏實,警察的工作主要是防非止惡,更需有善法善念來引導,聞法後更希望以身作則,讓善念正法散播出去。

覺行圓滿 自覺覺他


在〈靜思‧淨斯〉演繹中原先承擔大白牛身的腳色,不多久即改為牛頭,從大白牛身轉換成牛頭演繹的黃泓允說:「從開始練習演繹的共修,到星期六晚上的表演,學習的是牛身的演繹的動作,大白牛車的意涵經過慈悅師姊的導讀之後,整個認知跟法入心的部分,都能夠感受到大白牛車在佛法裡的真正意義,演繹牛身動作時,我只是大白牛的一個部分。牛身所帶的代表的意涵是不畏辛勞,牛頭帶著就跟著一步一步很紮實地往前走。」
從大白牛身轉換成牛頭演繹令黃泓允師兄才真正體會到上人為天下、為眾生的弘願與承擔,真的很沉重。(攝影者:涂義昌,地點:新竹靜思堂,日期:2014/08/17)


黃泓允在演繹的過程中感受到上人一直告訴弟子說:「來不及、來不及了。」他說:《遵佛遺教》中佛在入滅之前,交代十大弟子的這些過程,不就是上人天天時時在提醒弟子要多用心,要多付出,要法入心、法入行,行菩薩大道的真實義。就如上人常提醒弟子:「今生不向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這正是黃泓允現在每天生活的動力。經由這次演繹,他收穫最大的就是要把握當下、及時付出,為眾生付出,做利益更多人的事。

黃泓允語帶哽咽地說:「在大白牛與眾生的拉扯中,我體會到身在五濁惡世中眾生的茫然,當牛頭以後,才真正的體會到上人為天下、為眾生的弘願與承擔,真的很沉重,而且又不能喊累,不能放棄,因為有太多的眾生需要上人去救拔,我希望能夠在有生之年替上人多承擔一點,減輕上人的負擔。真實的生活中,上人帶動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是多麼的沉重,而我們只是在演繹而已,就有這麼深的感受;真的很不捨上人身體這麼薄弱,還要承受世間這麼大的重擔。」

他撐起身子,收拾起滿腔的感動,轉身為下一場演繹做「最賣力」的準備……【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彭慧美、賴郁沁、楊秀華 新竹報導 2014/08/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