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力練習 演繹全新音樂劇

2016-07-26   | 高玉美
四十位擔任女眾擊鼓的演繹人員,舒展筋骨後,開始擊鼓練習。在種子團隊一再的糾正與調整中,逐漸整齊。(攝影者:陳坤富,地點:臺北板橋志業園區,日期:2016/07/24)
「來,手放鬆;甩一甩……下腰、慢、起……」在講經堂舞臺前,大約四十位擔任女眾擊鼓的演繹人員,舒展筋骨後,在種子指導的張美娟引領口號下,開始擊鼓練習。

在〈勤行誦〉的前奏聲中,擊鼓者已就定位,心中默數「五、六、七、八、開」,演繹人員站穩馬步,雙手的鼓棒同時在胸前劃一個圓,動作七零八落、忽上忽下,在種子團隊一再地糾正與調整中,逐漸整齊。

分散練習為表演


農曆七月是孝親月、感恩月,更是佛教的吉祥月。今年(2016年)即將在中正紀念堂兩廳院公演全新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演繹人員利用休假在慈濟板橋志業園區進行集訓及彩排。許多人是第一次參與擊鼓或演繹,人人克服萬難,從心學習,經過種子團隊耐心指導,希望在兩廳院公演時,以完美的演出呈現在觀眾面前。

今年音樂劇除了增加敲鐘、擊鼓的演出外,許多曲目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慈濟歌選,演繹志工分為七個場地,由種子團隊指導練習。在一樓教室有小朋友正在彩排〈跪羊圖〉,尚未定性的小朋友,每練習幾回就要休息及玩耍,陪伴的媽媽及指導的師姑極有心地陪伴,讓小朋友從跟不上拍子、各比各的,到後來能夠手腳協調,還會跟著音樂哼唱歌曲,進步之快速,讓大人望塵莫及。
高頭大馬的王柏文(右一)為了配合團隊的動作,需要將身體壓低才能與隊形調和。已經有兩個孩子的柏文說:「從音樂劇中,每一個演出單元的情境中,更加體會到孝順父母要及時。」(攝影者:陳坤富,地點:臺北板橋志業園區,日期:2016/07/24)

三樓也有練習場地,分別是《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中的〈十恩〉、〈親情〉及〈因緣〉的練習。大部分演繹人員都有參加過《慈悲三昧水懺》演出,因此這次的練習只要稍微說明及練習,大多能夠勝任。只有少數幾位是第一次接觸演繹音樂劇的志工,大家都在團隊的悉心教導下,很快地跟上進度。

練習隊伍裡有一位人高頭馬大的王柏文,十多年前就曾演出《父母恩重難報經.子過》音樂劇,今年王柏文除了參加音樂劇的演繹,他更是鼓隊的一員,為了配合團隊的動作,王柏文需要將身體壓低才能與隊形調和。不過王柏文說:「從音樂劇中,每一個演出單元的情境中,更加體會到孝順父母要及時。」

一再苦練的苦練

「音樂下,注意拈花、灑花、雲手……」在四樓的多功能教室裏,十位演出〈序曲〉的年輕女孩,許多是第一次參加演出。其中一位陳思樺今年才二十多歲,對於音樂劇的動作演繹,都是今天來到園區才開始接觸。還好在伙伴連紹媛及陳薇巧的耐心陪伴,加上靜思手語隊李六秀等老師的細心調教下,十位時髦少女馬上在短時間內,化為從古書畫裡走出來的柔美仕女。

經過一個下午的密集練習,以及手語老師精心調教後,果然進步不少,回到講經堂,經過企劃活動志工呂秀英(慈悅)的微調動作及反覆練習,終於通過第一階段的驗收。陳思樺說:「真的感恩紹媛及薇巧的耐心,一再地陪我反覆練習,更感恩六秀師姑手語團隊的指導,回家後我還會更用心練習,希望在公演當天,能有完美的演出!」

十位演出〈序曲〉的年輕女孩,雖然許多是第一次參加這類型演出,但是在靜思手語隊老師的細心調教下,短時間內馬上都化為從古書畫裡走出來的柔美仕女。(攝影者:陳坤富,地點:臺北板橋志業園區,日期:2016/07/24)
除了把握練習的時間,就連休息的時間,一位戴著眼鏡的小女孩仍坐在地上不停練習擊鼓的動作,她是現在就讀臺北醫學院的吳冠儀。在2011年小巨蛋的《慈悲三昧水懺》演繹時,當時的吳冠儀正在準備高中考試,每天看著媽媽在練習手語,《水懺》的音符已經深植在吳冠儀心田裡。這次慈青傳達暑假有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的機會,吳冠儀馬上把握機會參加。

吳冠儀說:「在小巨蛋時,我看到《慈悲三昧水懺》的演出,當時心裡就好感動,當年沒辦法參與,今年利用暑假加入演繹的機會,參加擊鼓好緊張,所以把握每一個空檔,趕快練習!」

最有價值的汗水


經過一整天的密集訓練及排演,下午四點,呂秀英帶著演藝團隊,依據演出的曲目來到講經堂接受驗收。少數幾個動作或姿勢的不到位,都難逃呂慈悅的眼睛,總是一而再的糾正與微調,再請團隊帶出講經堂,自行找場地練習,待動作正確後再回到講經堂驗收,經過如此一再的練習、微調、糾正、驗收,總算完成今天的彩排。

呂秀英在結束前勉勵大家:「今天辛苦了,但是,我們流的汗會有代價,當中國固有文化--孝道,因為我們的演出被看到、被重視,離家的孩子重新回到父母的懷抱,父母親重新找回子女的愛,我們這段時間的付出,所得到的回報,是無法以任何物質可以計算的。」

所有人聽著呂秀英的分享都感同身受,大家相約回家後要勤加練習,讓《父母恩重難報經》正式演出時,成為啟迪人性的一齣經典音樂劇。【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高玉美 臺北報導 2016/07/2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