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戒餐盒 品管嚴格口味讚

2013-07-27   | 李鴻德
志工許黃不牒正在烹製她拿手的「茄汁豆腐板」。(攝影者:陳文賢,地點:臺北巿中山連絡處,日期:2013/07/18)
慈濟志工許黃不牒俐落地揮動鍋鏟,把素蠔油熱鍋,再倒入大桶蕃茄醬,酌量加辣醬、冰糖、塩巴,一盤拿手「茄汁板豆腐」的香氣,飄散在空氣中,令人垂涎。

一直以來,證嚴上人不斷呼籲,強調眾生平等、人人齋戒茹素,慈濟志工致力於素食推廣,配合七月吉祥月的到來,臺北中山聯絡處自7月18日起連續四週的每週四,製作、提供齋戒餐盒,廣發社會各階層團體行號及家庭,藉以拋磚引玉,期許從「一生無量」,以達全面茹素的目標。

分工進行 合力變出佳餚

清晨六點,米飯主廚許榮隆等三位志工,進入中山聯絡處一樓後方的廚房區,先行冼米、滔米,把八個超大飯鍋,分成二批進行煮飯工程。

七點半不到,約有十四個社區志工,頭綁帽巾埋首挑撿蔬菜,並把青菜頭莖削皮作成涼拌菜心;其他八人專門洗菜、切菜的工作;另外六人為一組的志工,則擔負著炒、煮、蒸烹的艱鉅作業。

曾歷任第一大飯店及彭園餐廳大廚的吳英吉第一次前來幫忙,他與身太太也是資深志工的柯素珠,兩人動作俐落、駕輕就熟的,共同為推廣素食活動而付出,令人感動!
飯店大廚吳英吉臨場獻藝,動作利落駕輕就熟。(攝影者:陳文賢,地點:臺北巿中山連絡處,日期:2013/07/18)


蒼翠的花椰菜,在大熱鍋滾燙,花色鮮美清脆爽口。「蜜苦瓜」是一片片三、四公分見方的苦瓜切片,滾燙後添加蜜糖,作成的一道清苦中帶有回甘口味的消暑時菜。素燥醬經過「蒸籠」十幾分的蒸煮,香味四溢,是一道叫人垂涎三尺,最下飯的佐料。

志工許黃不牒拿手的「茄汁板豆腐」是先把素蠔油熱鍋,再倒入大桶蕃茄醬,酌量加辣醬、冰糖、鹽巴等。然後把另一鍋由溫福爵掌鏟,川燙過的冷凍豆腐,併鍋炒煮成一道可口佳餚。

另有五位志工,從昨天就守在三樓,把方形塊狀的豆干,洗淨後放入兩部「燒烤箱」內加熱到一百五十度,經過十三分鐘燒烤而成的。二位老菩薩在一旁篩檢破碎的豆干,留給工作人員惜福。

配菜動線 遵循標準程序

社區志工一大早就來挑撿蔬菜。(攝影者:林麗卿,地點:臺北巿中山連絡處,日期:2013/07/18)
當所有的飯菜都已製作完成。前段作業的志工收拾現場,其餘志工則調到一樓大廳的餐盒配菜區,由資深志工蔡玉枝,闡述製作齌戒餐盒的理念與意義,她說:「今天總共動員委員、慈誠和社區志工約一百五十人,製作兩千三百個餐盒。希望大家本著『一人十菩薩』推廣的目標共同努力」。

「長期吃素好,健康養生,皮膚漂亮又有光澤。」她以自身為例,奉勸人人茹素清淨身心靈,不要自陷於「人生不養生,老來養醫生」的窘境。

在〈祈禱〉歌聲後,五組配菜動線,隨即展開忙中有序,雜而不亂的作業。每道菜左右各站一位志工,負責添飯夾菜。後段配置「品管員」,專司檢視餐盒內容、份量和擺放位置是否勻當,同時要把溢出的飯菜湯汁擦拭乾淨,然後交予最後端的志工,裝箱打包貼上「送貨單」。

看著往年老手,和今年剛參與的新手,竟能默契十足合作無間發揮團隊精神,展現出合作無間的倍數效率來。

年輕的社區志工林麗琴邀請林宥廷、林羿廷和陳巧蓁三位侄女一起來幫忙。她們露出天真無邪的笑容,異口同聲說:「利用暑假出來活動,蠻好玩的,明年還要來。」

當各組打好的餐盒,數量多的打包裝箱、數量少的裝入手提袋,林林總總,堆滿了大門玄關處。資深志工許淑惠,領著五六位志工,負責出貨點交的職責,在場內忙進忙出,雖是忙碌但卻有如螞蟻雄兵般的團隊。

而今年最大突破與成長則是,前來訂餐的團體、商家或個人,全都親自來到聯絡處提貨(早期皆由慈濟專人送達),可見慈濟的便當有口皆碑,獲得肯定。

齋戒茹素 一生無量

便當配菜動線分為五組,依照標準程序作業,井然有序。(攝影者:劉宏洋,地點:臺北巿中山連絡處,日期:2013/07/18)
任務完成後,志工們則移至地下樓的佛堂,觀看素食推廣影片,聽取營養師說明茹素的好處。

連續四年參與素食便當推廣活動的志工黃嬪妙說:「這樣有意義的活動,我要繼續做下去,做到做不動為止。」

就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系的葉鎧誠,滿臉喜悅地表示:「沒想到看似簡單的餐盒,就得動員那麼多人,經過那麼多道的作業程序才完成。尤其是師伯、師姑們的默契合作,更讓我感動!」

這天的齋戒餐盒製作和發放,從清晨六點到午後一點總算圓滿完成。事實上,中山區慈濟志工,早在半個多月前,便開始啟動作業。除了持續推廣的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和家庭個人,展開推廣茹素運動,並列表登記訂購數量之外,還要提前消毒三千三百個餐盒。

雖然餐盒製作事繁務雜,廚房場區狹隘燠熱。然而,參與的菩薩志工,沒有一個人叫苦說累,大家內心都充滿著歡喜心,因為這樣的活動,正契合了推廣素食、保護地球的真諦!【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鴻德 臺北報導 2013/07/1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