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孝親 惜福知足聚善傳家

2018-08-23   | 劉麗美、方玉葉、曾善慧
臺南仁德社區舉辦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法會,廣邀鄉親來為社會與社區祈福,希望藉由這場盛會的參與,推動孝道和行善祥和社會理念,期待人人一起共聚善念。(攝影者:郭美秀,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8/08/12)

利用廢棄塑管,珍惜物命創作吉祥物莊嚴會場,臺南仁德社區於8月12日在臺南靜思堂,舉辦一場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法會,在廣邀鄉親來為社會與社區祈福當中,意外發現許多令人感動的溫馨故事,也讓這場盛會的參與,藉此推動孝道和行善祥和社會理念,期待人人一起共聚善念。

神奇造吉祥 廢塑管變紅鶴

在吉祥月法會上,布置在舞臺邊的幾對紅頂鶴,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除了讓大家嘖嘖稱讚,也讓人好奇這栩栩如生的吉祥寶貝紅鶴鳥,是誰的創作? 

原來這是志工鄭明宗利用環保回收的塑膠管,初次創意製作成一的吉祥紅鶴,鄭明宗說:「之前硬塑膠人家還會來買,現在環保站有回收很多的塑膠類都賣不出去。想說這塑膠管也許能創作出布帆的物命價值,不如買回家來試試手藝,也消磨一些空閒。」

以前,鄭明宗是一家經營工安產品的外務,跑業績需要為自己遣排壓力。閒空時,就會去河邊垂釣或是海邊拋長線;後來近海受汙染,鄭明宗就跟朋友搭船出海去海釣,這與讓原本就喜歡創作工藝的他,決定自己蒐集廢木板材料做一艘小船,方便自己有空隨時可以出海去釣魚樂。
志工鄭明宗將環保回收的塑膠管,撿回家創意作成一隻隻吉祥的紅鶴鳥。(攝影者:林金熙,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8/08/12)


有一天,他的客戶吳本安向他說:「鄭先生,我們慈濟有募款活動,你要不要來參加。」鄭明宗心裡是這麼想著:「反正做好事嘛,多少參加一下無所謂。何況對方是一家大公司的老闆,待人親切,一定不會胡亂介紹。」也就是這樣的因緣,鄭宗明才剛認識慈濟,也決定開始參與慈濟的活動。

從參加見習課程中,鄭明宗了解到慈濟的緣起,和證嚴上人的悲心憫人胸懷,尤其常常聽到上人勸大眾要齋戒護生,又因慈濟十誡之中「不殺生」是第一條戒規,像是鞭條威力的戒規,重重的牽引入內心,讓鄭明宗在一次一次的內心掙扎中,決定拋掉了那些殺生傷命的遊戲。

他坦言:「一時間要改變生活習慣,實在不容易。幾十年興趣,不只釣竿好幾款,而且還自己造船筏出海去釣魚。」但鄭明宗也真心地認為,走入慈濟後才發覺以前真的很愚痴,都不知道自己這是在傷害別人的生命,因此現在只要想起以前的無明習氣,就會讓自己好生懺悔。

生涯轉向善 延展生命風光

走進了慈濟這個大家庭,鄭明宗也開始思考人生真正的價值,經過一番審思,鄭明宗辭掉工作,自己當老闆來送貨,空閒時間就去做慈濟,或是延續對木工的創意,買一些工具打造枯木等木製品。

家裡庭院的板條椅都是鄭明宗的創作,還有人家丟棄的竹子根頭,他也撿回來雕成鴨子,每隻姿勢唯妙唯俏的形狀,趣味十足的創意讓鄭明宗愈做愈歡喜;甚至鄭宗還向東南亞客戶買竹頭,自己作成了不一樣的造型後,再批給賣工藝品的朋友販擺售,進而從興趣中也賺了一些外快。

因此現在談到他所創作的吉祥長壽紅鶴鳥,原是鄭明宗無心插柳的作品,因為看到環保站裡的硬塑膠沒有後續處理的通路,許多回收來的塑膠物品都一直囤積著,這才讓鄭明宗決定帶回家消磨時間,玩些創意造型。

鄭明宗說:「我是先打版,再依長度劃型的找素材。大小塑膠管都可以做,剖開成兩半,用電燒彎形,然後再噴色彩;腳墊木材也是回收的廢樹枝幹,創意樂趣優游在其中。」
活動中,志工們邀請參加祈福會的鄉親,邀約大家一起加入慈濟的志工行列,行善造福。(攝影者:郭美秀,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8/08/12)


現在每星期四晚上都會參與仁德夜間載回收的鄭明宗,依然珍惜興趣與志業的結合,透過區的訪視、助念,或環保等活動廣結好人緣,就如他創造的回保紅鶴鳥一樣讓人歡喜!

知足樂行善 單純心做好事

「有能力就盡量幫助別人,自己一個人生活,如果加入團體一起做好事,生活會更豐富有意義。」一位參與吉祥孝親祈福法會的何梅玉女士,與志工們分享自己的退休安排,以及長期聽聞上人開示後的心得。

從小在公務家庭長大的何梅玉,看著一家人的生活只靠爸爸微薄的收入,養育全家並供給每個孩子讀書,這讓她心疼的說:「一個家庭裡,爸爸的角色好重要。每個人的際遇雖各有差別,自己相信,這一生的劇本是上輩子寫的,所以要好好的寫下輩子的好劇本。」

幸好後來自己與兄弟姊妹也都有穩定的工作,一家人生活安定家庭和諧,目前退休的她平常也有參加其他團體的志工服務,雖然不是很富有,但能力所及也會捐款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為自己的妹妹也是慈濟委員,常常建議何梅玉有能力就要多幫助別人。

因此平常生活節儉的何梅玉,在能力所及中,已分三年存下百萬捐給慈濟圓滿助人的願望,她說:「上人的佛法,像一盞明燈,指引給人有正確的人生方向。學佛人生不會迷惘,學佛法就是要學習正信、正念、 正思維⋯⋯人生的方向才不會偏差。」這是她聆聽上人開示的心得分享。

志工稱讚何梅玉的助人為善,也欣賞她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的生活態度,相信愛心種子早已在她的內心生根。【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麗美、方玉葉、曾善慧 臺南報導 2018/08/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