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急難救助

動員迅速 來自社區互助
因愛向前行
「變裝」超人!
藍衣人的救援力
藍天白雲的馳援
原來我也是災民
希望,來自互助
化怨嘆為感恩
募款更募心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序論 上人開示 災情寫真 急難救助 安頓關懷 復健重建 回首頁

 

《搶救——急難救助》

因愛向前行
◎撰文/葉文鶯、張旭宜

因為有愛,
慈濟人可以溫柔地面對眾生,
卻也勇敢地承受並處理災難。
憑藉著上人「聞聲救苦」的教導,
和長期的救災、訪視經驗,
慈濟與鄉親們共同震盪出——
人類最可貴的社群互助模式。

「慈濟沒有什麼,只是有愛、有方法而已。」針對外界對慈濟震災動員能力的好奇,證嚴上人簡單作了以上回答。

【和社區一家】
救人為先 自動到位

「慈濟,是第一個『進入』災區的。」許多災民說。

與其如災民所說,毋寧說許多慈濟人原本就住在災區,他們也和家人逃出搖搖欲墜的房子,在昏天暗地之際,聞得接連的呼天搶地,顧不得房子毀損,救人為先。

災難太大且毫無預警,在道路中斷、斷電斷訊的情況下,只能就現有資源先做再說。根據平時的急難救助經驗,他們知道接下來應在主要搜救現場,及災民收容中心設定點烹煮熱食,維持救災人員和災民們的體力;有人則趕到醫院與臨時停屍間,安慰傷者、安撫家屬,為往生者助念。

慈濟救災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組織,只因志工有愛,故在此次震災中,與鄉親們震盪出人類最可貴的社群互助模式。

因為有愛,慈濟人可以溫柔地面對眾生,卻也勇敢地承受並處理災難。憑藉著上人「聞聲救苦」的教導,和平日救災、訪視經驗,即使身在災區、人員不多,卻可以先行自救、救人。

住在南投國姓鄉的楊素月逃出已成瓦礫的房子,才發現村落中的房子大半變成一堆堆的石丘。驚嚇錯愕迅速引爆淚水決堤,很快地,她知道不能讓淚水模糊原就視線不清的暗夜,而錯失救人的先機。她和其他逃出來的災民沿街大喊:「裏面有沒有人?有的話出個聲音或敲個聲響!」搜尋著還被埋在土石堆裏的民眾。

集集鎮的慈濟委員林慎半摟半推地救出婆婆,不久便聽聞小姑惡耗。她對死去的小姑說:「我雖然很難過,但是我要為全鎮著想,請妳原諒我。」說完,她請鎮長將鎮上所有罹難者遺體集中安置,由慈濟志工為他們念佛;隨後便到鎮上勘災,再利用水廠裏唯一可對外聯絡的電話,向花蓮本會及台中分會回報與求援。

「那時,唯一的念頭只有救人!」潘建源自清晨兩點開始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協助撤離病患,他說:「埔基有七樓高,餘震使得樓層頂端不斷晃動,揹負病患一層一層地下樓時,真有些擔心。」疏散同時,救護車又不斷送進大量傷患,院方忙於搶救,往生者也需要安置,從路邊到小教堂前的草地上,最後安置在車棚下的空地;潘建源肩上揹負過五、六十具遺體,直至破曉。

沈順從既是慈誠隊員,又是駱駝車隊一員,看到街道上群眾驚慌亂竄,遂糾集年輕人指揮交通,希望維持現場秩序,以利救援車輛進出;然而地震後的大停電,使得恐懼和焦慮在黑夜中恣意橫行,他審度情勢無法掌控,遂請陳瑞成集合委員準備救災,另一方面則利用無線電向駱駝救難車隊求援、通報台中分會。

駱駝車隊是活躍於中部地區,形象相當良好的救難車隊。他們已有和慈濟人醫會合作至偏遠地區義診的長期經驗。接獲沈順從的求援,即聯合台中分會慈誠隊在當天上午八點及九點,分兩梯次搜尋路況並運送水、乾糧及藥品至南投災區。此後便無限次車輛供應,其隊員嫻熟的技術和電腦地圖般的認路能力,更是救災關鍵。

蔡素蓮住台中大里,當居民紛紛逃至崇光國小避難時,她呼籲鄰居壯丁留下來,逐戶關閉瓦斯,以免引發火災造成更大損失。

「妳現在安全了,我要去救人。」培訓慈誠隊員柯柏仰將母親安置好,來到大里巿倒塌的「台中奇蹟」大樓救人;由於他及時拋下一條繩索,使得王女士一家四口倖免於難。

后里張碧珠與鄰近慈濟人互報平安之後,知東勢鎮災情嚴重,凌晨三點即召集了十位慈濟人前進東勢。道路被推高、房子拱起、水管破裂、淤泥地滑,交通受管制,他們說服工作人員讓他們冒險進入。手牽手涉過積水汪洋,走過一處高地,他們聽到前方有人在喊「救命!趕快!那裏還有人活著!」

一個見手,一個只見腳趾頭,他們撥開土石,那人頭頸已遭大梁重壓;另一人舌頭上翻、鼻孔沾滿泥土,他們以棉被將他裹住,沿著田間小路抬送出來,交由居民送醫。

張碧珠與所有冒險前進東勢的志工都是「義不容辭」,在路況不明的情況下,頭戴安全帽,小心進入災區。張碧珠說:「救災最重要,我們已經做到基本的自我保護,若途中發生意料不到的事,我們也是心甘情願。」

「只有救人的念頭」,是所有慈濟人趨向災難現場救災的信念,誠如上人所開示:有災難發生的地方,就有慈濟人的足跡。此即「千處祈求千處現」,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精神的實踐。

【成立指揮系統】
變化球多,邊走邊整隊

災區廣大、亟待外援,透過媒體資訊或慈濟人的通報,位於台中分會的指揮中心,持續匯整災情、災民需求,結集並整合來自全省、慈濟內外所提供的龐大人力和物資,設法後援補給。

主震後立即趕到台中分會的蕭惠特,靠著一台超強發電機維繫電力供應,開始彙整委員以電話、傳真或親自到分會所回報的平安或災情資料,再回報花蓮本會。

「好,去看看,請注意安全。」委員一個個出去勘災,不論透過電話或當面報備,蕭惠特雖不放心,卻也只能簡短叮嚀。救災中心在凌晨三點成立,依現有的慈誠隊、關懷組、社工組、活動組,分頭負責救災。

中區慈誠隊副大隊長楊明達說:「救災初期,對路況無法掌握,還好有駱駝車隊率先帶少量物資和委員們先去探路,才使得分會逐漸掌握路況,迅速送出物資。」

由於不斷有熱心民眾開著四輪傳動或廂型車,前來詢問是否需要協助運輸,於是他將支援車輛加以登錄,再依車輛大小、駕駛人對路線熟悉程度,以及災區所需物資等狀況,將十方所捐贈的物資一車車送往災區。

才代表慈濟結束北朝鮮賑災工作的中區慈誠大隊長羅明憲,次日清晨到分會瞭解災況及人力、物力結集情形,立刻接手坐鎮總指揮,協調其下配合運作的醫療、人力、交通、諮詢、關懷、公關、住宿等功能組別,調度所有集中到台中分會的救災人力和物資,以支援台中及南投縣巿各災區。

當各方回報漸多,集合在分會的志工人力和物資也在快速增加中,這時,維持後援組織運作便成為一大挑戰。羅明憲說,台中委員和慈誠隊忙著分會所進行的救災工作,也隨車引領南、北各區慈濟車隊抵達災區;而災區除外,光每天在台中分會進出的志工就有上千人,指揮中心遂將志工分組,有的留在分會協助做物資分類與裝卸,有的進入災區協助,清楚交代當日災區工作重點,以配合災區慈濟人賑災。

即便如此,救災工作仍頻頻出現變化球,指揮中心則視狀況統整作法,只能盡力,不能說運作零缺點;不過最值得讚歎的還是民眾樂於付出的善行。洪武正說,分會門口每天一早來了很多年輕人,他們都在等著被分派工作,只要誰被點到名字,那副高興的模樣,令人感動。

楊明達表示,最初兩天,物資和車輛一直進進出出,他的大腦似乎沒有思考的餘地,但志工們畢竟有經驗,加上上人慈示賑災工作要有規畫,人力、物資都應評估,因此指揮中心召開協調會後,確定總召集人、機動、發貨、貨源、車輛調配、人力與資源協調、發放慰問等負責人,分工更細,賑災運作才在混亂中邊找出秩序。

【南北加入救援】
物資人力,展現同胞愛

九二一凌晨五點,高雄活動組組長林景猷與台北、台中活動組聯絡,表示隨時待命支援。

上午十一點,接獲台中請援,林景猷發動委員組長到各大賣場採買乾糧,同時通知屏東活動組負責載運礦泉水、台南聯絡處也準備食品;這是民國八十四年岡山水災後,高雄、屏東、台南三地所成立的「南區賑災小組」。

當台北東星大樓支援救災工作上軌道後,柯武雄即刻南下埔里支援。二十三日清晨,一位自國姓鄉來的法師到埔里聯絡處求援,於是柯武雄與六名志工轉赴國姓勘災。

柯武雄和志工們覓得定點後,架起帆布和鐵架,先行針對罹難者家屬發放慰問金。雖然沒有自埔里攜帶物資進入國姓,但陸續自外地載送物資進來的民眾見有明顯的慈濟標幟,紛紛把物資捐給慈濟發放,甚至捐款給慈濟救災。

家住台北的陳金發,到台中分會後才臨時被點召帶領志工到東勢支援。志工多為一般民眾或慈濟會員,每天約一百二十多人的臨時隊伍,如何使之有效工作又確保安全?

陳金發要求車隊在出發前整隊、編列車次,志工除了穿著背心或在衣服上黏貼慈濟貼紙,還必須向小組長登錄姓名及手機號碼,由每一組志工小組長看前顧後。到了災區,再接受協調中心的任務指派。

而顧及外地支援的志工流動性大,加上山區路況不佳,家住豐原、祖厝在東勢的陳令勇,就當時路況及各援助村落的路線,詳細繪製了賑災路線圖,張貼在東勢國中的協調中心,大大增加了外地志工對於即將前往目的地之方位、路程的概念。

在南投體育館調度南區志工的林景猷說,慈濟發放物資的方式採無限量供應,最初也有志工擔心部分災民重複領取,因此有人建議先做需求評估。

林景猷在做內部溝通時提出:「物資來自十方,災民只要前來,我們就供應,這也是慈濟救災的『尊重』原則;況且這是大災難,我們不能憑著平時訪視個案的經驗做事。沒有災民名冊還是要發放,就算其中一兩成災民有外傳囤積物資的現象,我們也應該為實際有需要的八成災民著想!」

慈濟在國姓鄉的救災定點並不大,雖然捐贈物資逐日俱增,但是柯武雄限於倉儲、志工人力和災民實際需求,並非來者不拒。他以災區最需要的帳棚、睡袋、米、麵、礦泉水為主,棉被和衣物需人力費時整理,只好婉拒。

在靈堂外一張桌上擺放著冥紙與香燭,柯武雄說:「捐贈的物資什麼都有,有人捐贈一卡車的冥紙、香燭和蠟燭,我想也許有災民用得到,就將冥紙、香燭放在靈堂附近,標明善心人士提供,可自行取用。這些人真是設想周到!」

忍住堂弟妹三人在震災中往生的悲傷,投入賑災做得體力透支而不自知的陳令勇,於定點發放撤站時,與桃園、新竹、台北等地的志工臨別相擁,述及那一刻的感受,「真想跪下去謝謝他們!」他說。

【過程有勇有謀】
一次經驗,添一分智慧

救災緊急,在還沒有產生指揮系統之前,慈濟志工基於愛心自動到位,邊走邊整隊,雖然過程未盡完美,但畢竟是過去經驗的再次檢視,也顯示了未來成長的空間。

「中區受災嚴重,慈濟動員了龐大的人力親自將物資送到災區,災民在最需要關懷的時候,對於志工『親自到』的誠意,最是感動!」林景猷說:「其實,南區支援的動作還可以更快,如果我們更主動爭取時效的話,或許第一批物資和人力可以在當天早上就出發;還有整合動員人力的方式,最初小組也在商討應等大隊集合完畢,車隊到齊再上路,或者誰先到齊誰就出發?方式各有利弊,透過這次經驗,大家倒也學到了緊急動員的最佳方式呢!」

由於志工各有專長,倒也不是每個人都只懷著一顆愛心前來。柯武雄本身做電梯工程,又曾任慈誠隊中隊長;他與楊亮達自台北南下時,車上載著發電機、電鑽、安全帽、延長線、手套、汽油、藥箱、帆布、鐵架、慈濟旗、手電筒、礦泉水、濕紙巾……裝備齊全,有勇有謀呢!

「道路不通,就用電鑽開路,濕紙巾也很好用,不管救災人員或被救出來的災民,多灰頭土臉,馬上派上用場。若裝備不齊全,到了災區還得麻煩當地指揮中心,可能失去救災助人的意義;此外,救災應避免單獨行動或脫隊,遇有緊急狀況,可以相互照應。」

林景猷說,慈濟人平時就已經在累積救災的訓練和經驗;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這次全省緊急動員,志工都自動聚集起來,這種自發性的反應,大概是加入慈濟團體最特別的經驗吧!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