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社區

 

透過社區全人關懷系統,健全通報機制;協助中低收入家庭,打造「安居」生活環境;帶動人人參與慈善,互助增能,營造永續發展社區。時時日日,透過鄰里間友善的人際交流與互動,將小小的善點滴匯聚,讓這股漣漪漸漸擴散至整個家庭、社區。

 

 

慈濟志工在社區中,主動關心社區學子求學是否遭遇困難,鄰里居民是否經濟窘困,關心鄰居、經營社區,期許成為守護社區的前哨站;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點滴累積匯聚成一股社區中愛的力量,逐漸建構社區間互相聯誼救援網路,甚至延伸關懷至社區其他機關團體。

社區服務對象廣泛,如社區中偏差行為者及弱勢族群,如:賭博、酗酒、吸毒、藥物成癮、更生人、遊民、街友、獄友輔導等,更需要輔導與陪伴,讓他們重新找回自信,回歸社會體制。

透過慈善服務推展,深入瞭解社會層面、角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而鼓勵人人共同投入、參與和實踐,洞察社會脈動,因應現今社會需要,協助社區增能,實現社區一家親的願景目標。

 

友善人際─用愛付出,用法度化

 

時時日日,透過友善人際互動,將小小的善點滴匯聚,讓這股漣漪漸漸擴散至整個家庭、社區。

1998年5月起,我們與臺北市社會局合作認養全市11個行政區,目前關懷人數近1100名,這些獨居長者大多經由鄰里長、衛生所、警員或熱心民眾提報,經社會局社工員電訪、家訪後,將有服務需求者委由民間慈善團體協助,而慈濟正是其中一個單位。

慈濟志工吳心心是投入慈善服務志工之一,於臺北大安區、信義區獨居長者關懷中,曾有一個月探訪34位獨居長者的紀錄,也顯示仍有許多需關懷的長者,吳心心提到,在關心獨居長者的過程中,彌補她生命中對家人的那份缺憾。

長者隨著時間逐漸凋零,但關懷社區的慈善服務卻持續著,吳心心幫助住在百貨公司對面的樹下的長輩,跟著鄰居、家人和會員為他打造住家、關心健康;人間的貧病苦難隱藏在各個角落,而慈濟志工探視關懷的對象,有遠在荒僻山區或偏遠海角之處,也有隱身於大都市中;只要知道苦難人身在何地,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就能行履該地,這種「友善人際」的精神成為每位慈濟志工的特質,也深深的植入社區之中。

 

 

友善家庭─慈悲行善福滿門,智慧處世德傳家
百善孝為先,「孝」是在感恩中含融著愛,愛自己的家庭、鄉里,拓展至社會。慈濟志工以孝為傳家寶,從自己做起,實踐在家中,以身作則、孝悌傳家,就能起帶動作用,為子女樹立行善、行孝的典範,讓家庭和樂融融。

保有赤子之心的阿嬤,耳聰目明,容光煥發,笑容滿面,記性好。兒子林金福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媽媽能長住家中,讓我們有孝順的機會。家族兄弟多,相互友愛,不計較!」「媽媽一生寬宏大量,年輕時孝順公婆,妯娌間也能謙讓,不比較、不計較,是親戚中長壽又健康的長者!」

另一個友善家庭,是位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家族,老中青三代共18位家族成員,過去他們一直思考如何延續家族情感,後來以「共同投入慈濟慈善服務」為共同目標後,不但家族幸福,也能回饋社會。

家族分隔馬來西亞各地,李權嬌、李權英姊妹倆人開始投入慈濟相關活動,邀約家族成員相繼投入,漸漸發現這是能延續家訓與家族幸福的平臺。整個家族分別在各類志工功能服務,家族有了共同的方向,將幸福延續、把愛傳出去。

慈濟志工從「友善人際」開始做起,進而於家中實踐做到「友善家庭」,再將這份善傳遞至社區,期待人人從自心開始改變,懷抱慈悲和智慧,朝著光明、正確的方向前進,「慈悲行善福滿門,智慧處世德傳家」,造福積德,讓家庭幸福、社會祥和。

 

 

友善社區─慈善協助是社會脈動的前哨站
慈濟志工,透過友善人際的關懷,成為安定社區的力量,進而成為守護社區的前哨站,慈濟透過慈善服務推展,深入瞭解社會層面、角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進而鼓勵共同投入、參與和實踐,因應現今社會需要,將適切的慈善服務落實到鄰里社區。

邦域別異,告別家鄉親人,孤身遠渡重洋到陌生國土組織家庭,從大陸、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遠嫁來臺的新時代移民女性,至今已逾五十萬人,她們以堅韌的生命力,克服文化、語言、生活習慣差異的衝擊,孕育著新一代臺灣之子,在這座島嶼落地生根。

隨著社會變遷,移入人口逐日增多,面對不同的語言與文化適應問題,成為需要關心的族群。2003年開始,證嚴法師即鼓勵各地慈濟志工,於社區中關懷新住民配偶,全臺慈濟社區據點,針對新移民開設許多成長課程,如「外籍媽媽親子成長班」、「蕙質蘭心婆婆媽媽親子成長班」等,幫助新住民媽媽們融入臺灣生活、語言溝通,了解臺灣生活風俗、改善家庭氣氛外,進而安住身心,啟發愛家及教育孩子的觀念。

2017年我們於各地慈濟靜思堂開設新住民專案補助課程,於北中南三區共計6個學習中心,分別為蘆洲、桃園、臺中、彰化、嘉義及岡山,共開設14班,561人受益,其中74.15%為成人參與。成長班讓他們與家人有良好的互動並融入臺灣生活文化,慈濟志工也成為他們身心靈的依靠,使之感受「人親土地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