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下的慈善腳步

2009-01-21   | 葉文鶯
在全球天災人禍頻傳的此時,糧食短缺、價格飆漲,吃不飽或沒得吃的危機已來到 。在菲律賓,糧價倍數翻漲,三分之一的窮人買不起白米;在非洲辛巴威,工人一週薪資只買得起一條吐司…糧食問題影響社會安定,救援組織的負荷比以往沉重,但助人腳步不能停… 

2008年5月,在南非約堡街頭,一股仇外情緒釀成暴力攻擊,成千上萬在此討生活的辛巴威人擠進教堂和警局尋求保護;外圍還有一圈又一圈飢餓疲憊的人排著隊,飽受烈日曝曬、深夜露寒,等候救助。

南非失業率高達三成七,失業者歸咎於來自辛巴威、馬拉威莫三比克的非法移民剝奪工作機會,群起攻擊移民,兩萬多人因此逃向警局求助。
緊鄰南非的辛巴威土地肥沃,曾有「非洲的麵包籃」(breadbasket of Africa)之稱,糧食足以出口;如今政經不穩、農業困頓,嚴重通貨膨脹導致貨幣貶值驚人—去年此時一條麵包一百萬辛幣(ZWD),最近則漲到一千億元(相當於一美元);工人辛苦工作一週,只買得起一條麵包,如何過活?因此一千六百萬人口,就有五百萬人跑到南非打工,只為有口飯吃。

「到辛巴威貧民窟訪視時,看到婦女、小孩都赤著腳,衣服也破爛不堪;孩子們為了一顆糖搶成一團,真令人心酸!」慈濟南非分會執行長施鴻祺很感嘆。

去年底和今年初,南非慈濟志工結合辛巴威台商,兩次濟助當地貧民,發放七百多份玉米粉、糖、油、鹽、麵包,稍解飢民之苦。

辛巴威志工蔡慶洲說,當地連續三年乾旱,去年十一月才降下甘霖;今年農民算小有收成,繳交政府後換得一張張五十億至五百億元不等的紙鈔,但因通膨太嚴重,這筆錢到市場也買不到食物。

七月的辛巴威進入冬季,氣溫僅攝氏六、七度,夜晚還會結霜;志工原訂在此時進行大型發放,卻遇當地總統大選,拒絕國際人道團體進入。儘管如此,志工仍備妥物資,只待政治形勢緩和即刻發放,紓解貧民困境。


待援者日增—
發放工作難行能行

近年來,國際間天災人禍不斷,造成作物短收;加上油價攀升,舉凡生產、運輸、銷售,無一不受到影響,高糧價成了無可避免的趨勢。一再飆高的數字,為貧者帶來「吃不起」的危機;而中層收入者也可能因追不上高物價,生活必須節儉。

糧食問題困擾著全球,在非洲國家如此;在亞洲傳統米倉,如今也出現缺糧現象。

印尼人口眾多,加上大幅開發使得農地逐年遞減,白米必須仰賴進口。慈濟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說,當地貧窮人口益增,2003年起慈濟每年發放米糧,所幸都有花蓮總會作後盾—前幾年台灣稻米生產過剩,政府撥出部分供慈善團體申請作為國際人道援助之用,印尼剛好趕上那一波救助方案。

最近慈濟印尼分會又接獲一處四千五百人的村莊陷入斷炊窘境而求援。劉素美說:「就長期救援來看,總會提供的白米已發放完畢,現在發放必須當地採購,救濟之路才能走得長遠。」

菲律賓是全球最大稻米進口國,米價從一公斤十八元兩毛五,翻漲到四十元,三分之一窮人吃不起。政府採取補貼政策因應,從泰國越南進口米,一公斤成本三十元,以十八元低價賣給窮人;然而民生物價飛漲,買米對於窮人仍是一大負擔。

「正因如此,慈濟更加緊救援。」菲律賓分會執行長李偉嵩說,今年起致贈貧戶的米糧,每戶從原先的五公斤擴增為十公斤。需要救濟的範圍愈來愈大,米糧發放日增,負擔日益沉重。然李偉嵩說,既開啟救濟之門,就不能收手;他相信上人所言「古井水汲不乾」的道理—只要有心行善、相信人人有愛,助緣就會源源不絕。

遠在西亞的約旦志工陳秋華,也感受到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當地僅有十一位志工,善款來源有限,每月照顧六十戶貧民,給予米、糖、馬豆、食用油、茶葉等;而今採購同樣物資的花費,已漲至二點四倍。

所幸每當資金快用完時,就會有善款出現;陳秋華感激善心人士以及其他國家慈濟志工的捐輸,讓約旦的慈善路得以繼續走下去。


與貧窮相遇—
自問能否清貧度日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與出口國,五月,境內部分超市出現限購白米的措施;六月,中西部發生大水患,玉米和小麥產地嚴重受災,已影響下年度糧食供給。

慈濟新澤西分會志工林慮瑢表示,近三年來美南卡崔娜颶風、加州山林大火以及各地出現的龍捲風,四大不調造成災情不斷,是一大警訊。

「是國運不好嗎?」當她發出這樣的疑問時,也靜心想,是不是人們過往太浪費了?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就算用金子也買不到食物。林慮瑢想起幾年前,喬治颶風侵襲多明尼加,她前往勘災,看見居民雖然缺糧,但撿拾掉落的水果即可飽腹。「窮人遇困境時,自有其生存之道;反倒是我們這些吃慣米食的人,比較難以適應。」

多明尼加志工朱瑤琳也提到,當地人習慣食用水煮或煎炸的大蕉,生長很快又便宜;受災後馬上種植,很快就能成熟果腹。泰國和越南慈濟志工的濟貧經驗亦然,當地人生活需求不多,加上土地肥沃,只要不受災、不生病,清貧也可度日。

志工與貧窮相遇,從中自省生活模式;在長年救急救貧的工作上也有共識—即是輔助受助者「自救」,才能進一步解決困境。

非洲內陸國家賴索托,境內多高山、土地貧瘠,糧產不多,主要仰賴南非進口;前兩年又發生旱災、今年玉米歉收。慈濟志工到農家訪視,看到倉庫空空如也。志工宋佳臻說,他們擬定短、中、長期計畫—短期進行食物發放,自去年十二月起連續六個月針對兩百戶貧窮家庭提供糧食;中期為協助農民耕作;長期希望與政府合作開發水源,減輕旱災之苦。

南非志工施鴻祺強調,教育是一切的根本。「給再多的糧食,總有吃完的一天;還是要教導他們技能、培育人才。」以援建南非慈濟小學為例,十年來志工耐心陪伴,現今有十幾位孩子拿慈濟獎學金就讀大學,未來將成為家庭甚至部落脫貧的希望。


「對於災難,我們要未雨綢繆,但不能失去信心。」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說。在援助工作上,慈濟國際人道救援會成員加緊腳步,進行食、衣、住等物資研發,以增加救援的效能與方便性。

民以食為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個人,長期享受著土地所孕育的果實,此刻對於糧荒應有危機意識;更當抱持感恩和謙卑之心,以儉樸、知足的生活態度,化危機為轉機。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501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