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能力脫困境 主動提停助

2016-05-05   | 廖淑美
多月來,陳先生在慈濟志工陪伴下漸漸走過陰霾,目前陳先生找到工作,他認為已有能力照顧家計,主動提出下個月停止補助款。(攝影者:游如平,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4/23)
「我找到工作了!這個月我再領一次,下個月就可以停了。」慈濟照顧戶陳先生走出腿傷、失業的陰霾,迫不急待將好消息告訴慈濟志工;志工聽到這令人振奮的消息,則豎起大拇指說:「你實在有夠讚!」

2016年4月23日,臺中巿南屯區「慈善訪視日」,慈濟志工、社區志工共七人前往慈濟照顧戶的住家發放物資,希望在母親節前夕,將愛傳送到照顧戶家中。

走過復健路 揮別失業

其中一位照顧戶,是四十八歲的陳先生育有一雙兒女,夫妻本來生活無虞,2012年,陳先生在職場不幸遭機械壓傷,導致左腿開放性骨折,經治療後復職工作,卻因傷口感染不斷復發,而無法繼續工作,日子一久職業災害補助也用盡。

二個孩子就讀國中、高中階段,教育所需費用雖不菲,但孩子的學習卻不能等待;在家計捉襟見肘之際,陳太太找到食品包裝工作,微薄收入仍不敷支出。2015年11月,提報慈濟關懷,經評估列入濟助戶。

多月來,陳先生在志工陪伴下漸漸走過陰霾,目前陳先生找到工作,他認為自己已有能力照顧家計,希望慈濟下個月停止補助。「不急!不急!你才剛上班三天,等你工作穩定了,再跟我們講。」志工簡孟冠不放心的表示。

「我在社區當管理員,晚間上班、白天休息。因為有一位管理員屆齡退休,管委會找不到適當人,我抱著姑且一試應徵,沒想到被錄取了。」陳先生難掩內心喜悅地訴說著。

簡孟冠有點擔心他的腳負荷不了,關心問:「車流量尖峰時間要站著指揮,還要走路巡哨,有沒有問過醫生?」陳先生眉開眼笑說:「醫生說沒關係了,可以不用再拿拐杖;我覺得拿著走路比較穩!」走過漫漫的復健路,陳先生揮別腳傷、失業的陰霾。

「每個月的房租費,還有農曆春節的開支,然後小朋友的註冊費,都是一筆很大金額,慈濟都有幫到忙。」陳先生念念不忘每筆款項,都是來自十方的愛心,「佛菩薩都有在看,如果我們多領的話,以後也要有相當的……」陳先生講著講著,一股無奈湧上心頭,咽哽說不出話。

「這只是一時的不便,所以你不用耿耿於懷。」李秀花安慰他後,趕緊話鋒一轉說:「當守衛見到人,要對人笑、讓人起歡喜心,那是容顏的布施,布施不一定要用金錢。」志工鼓勵他勇敢走出低潮,便是孩子最佳的模範。

移適當床位 換好心情

志工離開陳家,來到獨居的朱先生租屋處;三坪套房,長方形格局,除盥洗室外,擺著一張單人床,長條形桌則放電視、簡易瓦斯爐,以及活動式衣架。一房三用,卧室兼客廳、廚房使用,更顯得窄小擁擠,可活動空間並不大。

五十一歲的朱先生,曾是餐廳廚師,靠著好手藝,養育二個女兒,一家四口衣食無虞。未料,幸福卻是無常,不但無法養家糊口,連婚姻也保不住。2015年離婚後,長女獨自在外租屋,工作收入自給自足,次女則與前妻同住。
為了避免朱先生絆倒發生意外,二位男眾志工幫忙移動床位,低床的高度,也把桌子靠牆擺放,挪出動線,讓他走動的空間變大。(攝影者:游如平,地點:臺中市,日期:2016/04/23)


朱先生罹患脊椎腫瘤,2015年5月第一次手術不慎傷及神經,以致左腳發麻無力、大小便失禁,必須長期包尿布,走路還要依賴拐杖。半年時間,陸續接受五次手術,身痛心苦、無奈,接踵而至,日夜飽受煎熬。

2015年11月,提報慈濟前往關懷,隔月被列入照顧戶。朱先生除了領政府輕度身心障礙補助金外,由甘霖基金會送午餐,慈濟則每月發給濟助金,支付房租費、生活費和提供紙尿布等,希望減輕他的經濟負擔。

「最近傷口癒合的如何?」李秀花關心問朱先生,未料他卻憂心忡忡回答:「下個月可能又要開刀,瘤感覺又長大了。」一時之間,大家都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唯先幫助他改善屋內的動線。

為了適合朱先生反應遲鈍的腳,李秀花邀約二位男眾志工幫忙移動床位,除了降低床的高度之外,又將床移靠三面牆,也把桌子靠牆擺放,挪出動線,讓他走動的空間變大,以避免絆倒發生意外。

將床、桌子定位後,朱先生很滿意說:「早應該這樣放,空間變成很寬敞,跟以前比較差很多。」志工們將一件件家具、用品歸位,大家合作無間,使命必達。「以歡喜心去做,就對了。」提著工具箱的社區志工楊閎森,將學過的電工技術,善用來服務弱勢者,過著不一樣的週休日。

放下事業、家業的繁忙,穿上志工制服轉換心境,為苦難眾生付出,帶著保溫保冷餐袋,送上關懷與祝福,讓照顧戶倍感溫馨。【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廖淑美 臺中報導2016/04/2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