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不能來,我們走過去 - 往診

2008-12-23   | 林俊龍
能夠應用畢生所學,幫助為病痛所苦的貧困眾生,是從事醫療工作者最大的報酬。慈濟的慈善與醫療,正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社區為導向,把現代醫學的進步與好處,送到他們的身邊。

台灣民眾普遍有健保,卻仍有許多病患受限於交通、經濟、心理等因素,無法順利就醫。

醫療的本質就是在幫助病患。醫護人員的知識、技能若不能用在病人身上,就無法一展所學、發揮良能。也就是說,病患無法就醫,專業醫療便無法施力。

對「慈濟人醫會」來說,病人不能來,我們就要走過去!慈濟人醫會創立的目的,是召集有心的醫療人員延伸醫療網路,照顧醫療貧瘠地區的民眾,包括貧戶、街友、原住民、獨居長者等。而遍布各地的志工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千手千眼,主動發現需要幫助的病患,協助他們就醫或提報人醫會進行居家往診。

對病患來說,醫院畢竟是個陌生環境;而醫療人員在必須快速進行的服務過程中,即使有心,也無法深入關懷某些病患。因此,醫護團隊加上志工利用假日到病患家中看診,他們有如見到好友前來探望,感受到這一分特別的愛與尊重,病痛往往好了一大半!

天下最美,是病人的笑容!病人獲得妥善治療、恢復健康,正是我們最大的報酬!

居家往診既是照顧有需要的病患,相對地也讓經濟富足、身體健康的人有機會付出。

我常鼓勵同仁攜家帶眷去義診,提供醫療照顧及非醫療協助,像是幫忙年邁或行動不便的病患打掃居家環境;這也是慈濟義診一大特色。子女跟著父母去看、去做、去感受,勝過平日跟他們講一百遍大道理,「見苦、知福、惜福」是瞬間震撼、立即收效的生命體驗。凡是參與過義診的人都感到喜悅與知足,參與人數也愈來愈多,因此同一天可分成幾條路線去做服務。

不但在台灣,同仁也志願到海外發生重大天災的國家,為災民奉獻心力。曾有醫院評鑑委員問我:「這樣一來,對醫院工作的影響應該很大吧!」我說:「是啊!同仁去義診回來,感觸很深,回到工作崗位更加投入,因此提升了服務品質!」這帶來的是好的影響!

此外,我們發現在南部地區,特別是鄉下仍有不少民眾迷信偏方,加上地下電台不明藥品的廣告促銷,破財傷身、延誤病情的案例屢見不鮮,無形中也增加醫療及社會成本。

為了培養民眾正確的生活、飲食、運動、用藥等觀念,做好疾病的預防保健,大林慈院在社區大力推廣衛教,即使不識字、聽不懂國語的阿公、阿嬤,也容易取得保健資訊。而在大愛電視台,由慈院醫療團隊製作的「志為人醫守護愛」以及簡守信院長主持的「大愛醫生館」節目,也都希望達到健康傳播的目的。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482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