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善要大家一起做力量才會強

善要大家一起做力量才會強

E-mail 列印
嘉義聯絡處於2016年8月21日舉辦七月吉祥月祈福會並結合幸福人生講座,會場約有一百二十位會眾及志工三百二十人,共同饗宴,活動內容包含鐘鼓入經藏、說法品演繹、素食推廣及農曆七月普度的真實意義。活動組志 工更以活潑肢體帶動唱〈呷菜尚蓋讚〉,推廣素食加深會眾印象,現場呈現一片歡樂。

一般民眾茹素的質疑,「茹素營養成份夠嗎?體力會比較差嗎?兒童適合?」這天,志工蔡丁祺帶著一對就讀國小及幼稚園的子女見證齋戒素食,可以吃的很豐富也很健康。

活動中也以戲劇呈現志工簡豪增師兄茹素的故事──因而改變體質,而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醫師,也以奧運得獎運動員數據證明,茹素身心健康營養不缺。

◎地球暖化及素食息息相關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健康脫不了關係,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表示,2016年7月是氣候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研究顯示,在南臺灣疫情嚴重的登革熱,可能隨著全球暖化往北蔓延,未來中部、北部及東部流行風險都會提升。

天災會更頻繁更加嚴重,該如何面對及解決?全球一百九十五國2015年11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針對溫室氣體的排放,訂定出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協議。

聯合國氣象小組為降低地球暖化,呼籲少吃肉、騎單車、少消費;人類為了滿足口慾,大量豢養禽畜,不只消耗糧食,動物排泄物中的溫室氣體,更會加速地球暖化,最後還被宰殺食用,全球平均每秒鐘就有一千七百七十六隻動物因此喪生,實在很殘忍!

慈濟人力抗暖化氣候變遷,發起「111全球茹素日」,號召全球人在每年的1月11日茹吃素一天,以減少碳排放,減緩地球暖化現象。

茹素真的可以救地球嗎?林副院長接著表示:如果一人十五餐都吃素,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植一棵樹;同時,生產肉類過程還會消耗大量的水,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總量51%,更何況從營養學觀點,動物性食物含壞的膽固醇危害身體,吃素食不僅可以減少血管疾病的發生,也可以減少身體負擔。所以控制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法就是茹素,素食可以救地球。

◎環保志工茹素愛地球

社區環保志工楊素華,看到螢幕敘利亞難民為生存艱辛生活,分享此刻心情:「每次收看慈濟節目,總是讓我忍不住流淚……」素華常收看大愛臺有環保護地球觀念,因緣際會在志工的邀約下參與環保站分類,透過付出讓她覺悟到惜福更懂得感恩,也深感愛護地球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使命。

素華邀請左鄰右舍一起響應,可是一般人誤將環保站與垃圾場化為等號,視為畏途,不願同行;素華想起臺灣經濟剛起飛時,「客廳即工廠」,突發奇想,請環保志工將待分類之塑膠袋運送至家裡,帶動左鄰右舍一起分類,共同愛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做出一份「善要大家一起做,力量才會強。」
素華分享說:「林副院長以數據佐證,從豆類、蔬菜吸收營養,而畜牧業排放廢氣量是破壞地球溫室氣體的元凶,真恐怖比想像還嚴重,要搶救生命必須多管齊下從節能、減碳、茹素,但只少數人力行,力量太單薄,需要社會大眾共知、共識,還要共行。」

◎原來素食也可以如此可口

平常透過大愛台收看,證嚴上人開示的節目總能讓人心情獲得紓解,今年適逢慈濟五十周年素華深深地覺得:「上人年事已高又為眾生忙,而去年慈濟無明風暴,捐款遽減,能幫上人做多少事。」在活動結束馬上「慈濟五十傳大愛」捐款行動表示護持大愛臺。

何郁其與運動朋友張月瓊一起來參加活動,表示不虛此行,到這裡長智慧;何女士也分享自己膽固醇過高困擾,服藥無法改善,以飲食改善,茹素過程曾遭親朋好友及子女規勸,經過三年,日前複診膽固醇沒問題了,堅持做對的事,會有好結果。第一次到聯絡處的廖池秀益由兒子陪同,當〈勤行頌〉鐘鼓齊鳴揭開祈福會序幕時,讚嘆「好美!好莊嚴!」,同時也感受到志工之用心,「素食也可以如此可口。」

農曆七月是「歡喜、祈福、感恩月」,以歡喜心,用正知、正念來迎接吉祥月,力行素食救地球。一份善念一份功德,從自身做起,素食八分飽,健康又環保,兩分助人好,健康沒煩惱。

圖左 :慈濟志工蔡丁祺帶著一對就讀國小及幼稚園的子女見證齋戒素食,可以吃的很豐富也很健康。[攝影者:陳明君]
圖右 :何郁其(左三)與運動朋友一起來參加活動,表示不虛此行,到這裡長智慧;何女士也分享自己膽固醇過高困擾,服藥無法改善,以飲食改善,堅持茹素。[攝影者:陳明君]

圖左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醫師分享「飲食,健康與環保」,他以數據佐證,從豆類、蔬菜吸收營養,而畜牧業排放廢氣量是破壞地球溫室氣體的元凶。[攝影者:陳明君]
圖右 :農曆七月是「歡喜、祈福、感恩」月,以歡喜心,用正知、正念來迎接吉祥月,獻供人員用最虔誠的心祈福。[攝影者:陳明君]
圖左 :社區志工楊素華(中)平時在和美站做塑膠袋分類,而且也會把塑膠袋帶回家分類,受到慈濟志工邀約來參加今天的活動。[攝影者:陳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