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挑米籮讀書會 首次共修

挑米籮讀書會 首次共修

E-mail 列印
朗朗讀書聲從松山聯絡處知足室傳來「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原來學員們是在朗讀《無量義經.德行品》,今日有此因緣與三月三日這天有關,當日上人在花蓮與靜思 弟子視訊連線談起慈濟創建歷史,說及當時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歷經艱辛至今進入四十八年,上人期望年輕人要為全天下人挑起米籮重擔,靜思弟子更不能懈怠應「舊法新知」, 資深志工要說慈濟歷史,上人期許弟子們一定要慧命增長,故而社區讀書會要持續。

次日(3/4),松山區志工便緊鑼密鼓聯繫規劃,當晚,讀書會種子團隊討論如何培養更多傳法人來帶動社區讀書會,但大家都已承擔多項功能組工作,未來還需長期間投入種子培 育,會中幾番溝通實在很難再撥出時間,劉貞吟師姊突然說:「一個星期怎麼只有七天呢?」引起與會師兄師姊們會心一笑。 最後,會議主席楊淑惠師姊請大家排除萬難於每週一晚 上進行讀書會,並定其名稱為「挑米籮讀書會」。 她說:「希望種子組員傳法時學習動靜穿插示分享、用創意的方法呈現、蒐集實例加以印證、利用引導方式拉近人與人間距離、體 會佛法就在生活中,並將法意融會於身教言教中,做到自我改造及突破。」

「挑米籮讀書會」於三月十一日舉行第一次共修,由帶領讀書會經驗豐富的楊淑惠擔綱,她說:「要承擔法繹(傳法)的人一定要老實修行,實實在在地讀書,一點都馬虎不得呢!」

主持人先將《無量義經》摘錄重點讓大眾朗讀以加深印象,隨後她自經文中設計幾個主題,以二人為一組互相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並播出卡通影片讓參與者思索與我們生活的關聯 性,因為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大家都可以盡量發揮自己想像力,最後再由主持人環扣今日主題。

證嚴上人講述《無量義經》的影片特別引起大家討論的興趣,經中提到佛陀滅度後弟子們進行了史稱的「佛經第一次結集」,當時隨侍佛陀多年的阿難尊者煩惱未除,起初被主持結集 的大迦葉尊者排除在外,當時阿難尊者並沒有生氣反而起了慚愧心,他調整心境,於一夜間證得了阿羅漢果位而後參加了結集,於會中誦出許多佛陀親說的開示教誨從而流傳後世。

外表總是滿面笑容的黃綉滿師姊說:「我年輕時講話總是很犀利、得理不饒人,認為對的事就要執著,我到底與多少人結了惡緣都不得而知!」現在的她不只開口就說好話理直氣柔 外,還承擔靜思人文推廣工作與人多結善緣。

年輕的馬玉娟師姊是現任國中理化老師,雖然每天學務繁重但仍趕來參加共修,她說:「從今天的課程中,我體會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切入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再加上分組相互溝通學 習氣氛很溫馨,我也因此而增廣了見聞。」

導讀很有經驗的明青雲師姊分享說:「五月份在社區將開始《無量義經》讀書會,靜思弟子都要有求法之心,今天課程安排生動活潑引發每個人熱烈的興趣及分享。 聞法不是在教書 也不是研究學問,而是要以法水洗滌自己的心靈污垢,一句受用的話與人分享啟發善知識就是人文的精神,我深刻感到做為一個導讀人不但要有心,還要比別人更紮實地用心。」

今日共有二十二位參加「挑米籮讀書會」,年紀最輕的三十多歲,最長者有六十多歲,每個人無不求法若渴,大家謹記靜思弟子傳承靜思法脈宏揚宗門的任務及使命。

圖左 : 主持人楊淑惠邀約大家分享心得。[攝影者:蔡宜蘭]
圖右 : 分組討論時黃綉滿師姊(右一)正分享自己的體會。[攝影者:蔡宜蘭]

圖左 : 明青雲師姊(右一)正分享自經文中所獲之心得。[攝影者:蔡宜蘭]
圖右 : 張明鶴師姊(前右一)說她體會做人就像「拱橋」發揮著溝通連結的作用。[攝影者:蔡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