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海外學員把握時間 營隊前夕參訪

海外學員把握時間 營隊前夕參訪

E-mail 列印
參與2011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的中國大陸暨澳洲學員,共一百七十多人,利用開營前夕空檔,11月14日參訪臺北慈濟醫院及內湖環保教育站,親身體驗慈濟醫 療與環保人文,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搶救生命 成長慧命

「一走進來,琴音繚繞,不同一般醫院,可以讓心很平靜,相信對減緩病人慌張、無助的情緒會有幫助。」來自福建漳州的李懿娟說出對臺北慈院的第一印象。繞著樓層,她目不轉睛 盯著牆上海報,邊走、邊聽導覽解說,一隻手不停地做筆記,見證慈濟的歷史與愛的足跡。

來到靜思書軒,書軒志工周小芬用心推廣靜思文物,拿著慈濟四十五周年專刊《從竹筒歲月到國濟NGO》向學員介紹著。來自昆山的顧寅春為了能更深入向會員介紹慈濟,馬上請購 了一本。

書軒志工表示今日購買靜思文物書刊,有特別優惠,贈送剪紙或書法結緣品;顧寅春拿到「春」字剪紙,剛好名字有「春」字,巧合因緣令他滿心歡喜。而太太衛麗娟和姊姊衛麗敏、 外甥女金蔚,也請購了不少文物,也得到現場揮毫書畫結緣品。

參訪慈院,書軒請法,一趟心靈之旅,看到慈院人文,衛麗娟覺得有慈濟醫院就是有福報的地方,他說:「感到有一股善的力量,來到這邊就很溫馨,好像不是看病的地方,讓人的心 能夠就靜下來,感覺還沒吃藥,病就好了七分。」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代表全院醫護團隊,歡迎海外歸來的家人。趙院長說明,醫護人員「為病患找出病因,施予治療」,在每個醫院都一樣,所謂「醫病醫心」慈濟醫療志業更著 重在「醫病情」,不但搶救生命,更要成長慧命。「病患在獲得良好的醫護之後,不只得到健康,還能利用健康的身體去幫助別人,把快樂帶給別人。」他表示,這即是慈濟醫療「守 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理念。

一路從志業博覽會到靜思書軒的參訪,從建築之美到抗震防震的結構設計,從志工的親切陪伴見到病人的一抺微笑。「這裡沒有醫藥味,還有藝文書香,病人不像到醫院看病,反而有 回家的感覺,這在別的地方可能找不到。」來自昆山的李虞鋒在參觀臺北慈院後讚歎不已。

◎延續物命 布善種子

兩千個玻璃瓶回收排成一面牆,斗大的「見證慈悲,深耕人文」耀眼地在內湖環保站入口處樹立著,歡迎訪客。「它要提醒人人時時要心淨如琉璃……」環保站導覽志工陳淑穗等人, 一站一站地為海外學員解說。首站介紹節能減碳的發電腳踏車,立即吸引學員試踩車輪,體會「腳踏車;輪轉健康」省電教育的快樂心情。

「大白、小白、色紙、報紙、紙板,臺灣分得好仔細喔!」來自福州的黃秀雲在紙類回收區,親身實做,感到不可思議,嘖嘖稱奇。她表示,在家鄉,紙類、瓶罐、塑膠袋所有回收物 都匯聚一起,不像內湖環保站,依物性、類別有條不紊、歸納收集。

「一撕開呈現鋸齒狀是PE,如果是一直線是PP......」聽到老菩薩將塑膠袋依材質不同,拿著剪刀裁剪示範教學,邱德煌感到好奇不斷地發問。看到環保站內分類鉅細靡 遺,他感嘆,平常見到太多東西可以用、沒回收,真是可惜!

「人口多的地方,提倡垃圾減量,對地球絕對會有幫助!」這一次來臺取經,邱德煌希望將所學帶回去,透過自己帶動社區居民一起珍惜資源,減緩溫室效應的擴大。

參訪巧藝坊,看到臺灣志工正在趕製泰國賑災的環保毛毯,讓學員見證到延續物命的具體成果。看到環保老菩薩每天來做環保分類的精進身影,昆山的童茹棠師姊表示:「慈濟四十五 年來的發展,一步一腳印,都是踏踏實實做出來的;環保老菩薩十年如一日,是大家學習的典範。」

「不來不知道,一來嚇一跳;慈濟人文之美,感動之美,好事竟然可以做得那麼極致,回去後可得慢慢消化吸收。」自到板橋園區報到的那一刻開始,不管是營隊細節的安排,或是營 隊前到醫療與環保志業體的參訪,不只昆山的馬鳳舞有深刻的感受,多位志工都表示「感動之後,還要行動」,回到僑居地後還要「做慈濟、說慈濟」,更精進於推動志業。

圖左 : 學員顧寅春拿到「春」字剪紙,剛好自己名字有「春」字,巧合因緣令他滿心歡喜。[攝影者:詹大為]
圖右 : 海外學員參訪臺北慈濟醫院,透過導覽親身體驗慈濟醫療人文,並留下深刻的印象。[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 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代表醫護團隊歡迎海外歸來的家人。[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 海外學員參訪內湖環保站,親身實做,體驗資源分類的重要。[攝影者:潘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