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入寶山滿行囊 劉迪塑使命必達

入寶山滿行囊 劉迪塑使命必達

E-mail 列印
「入寶山空手而歸。」來自馬來西亞的劉迪塑自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因為嚮往花蓮的好山好水,他背起行囊,於2003年前來花蓮慈濟醫院接受內科及胸腔專科訓練,並於 2010年升任胸腔科主治醫師,當時,劉迪塑心想:「就待個一、兩年遊山玩水吧!」

儘管許多人以為他選擇花蓮慈濟醫院,可能是過去與慈濟有著特殊因緣,殊不知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劉迪塑,只是單純地喜愛拍攝美景,而選擇了這座位於東臺灣的醫學中心,只是劉迪 塑萬萬沒想到,自己一待就超過八年,原本只想專注本業、無心認識慈濟的想法也完全改觀,嗟嘆自己「入寶山空手而歸」。

就在2011年8月20日花蓮慈濟醫院舉辦二十五周年慶時,劉迪塑應邀參與〈至誠發願〉的演繹,他的動作標準、全心配合,獲得大家一致的口碑,讓他升起信心、再接再厲,參 與今年(2012年)三月初在花蓮德興體育館舉辦的「法譬如水潤蒼生,廣行環保弘人文」的經藏演繹。

在反覆的練習過程當中,劉迪塑一遍又一遍地聆聽樂曲,了解經文的意義後,他開始反省自己過往的習氣,特別是在2009年呼吸照護中心(RCC)團隊剛成立時,劉迪塑輕忽了 自己心直口快的威力,無意中傷害了護理人員,還一度造成護理長想帶著護理同仁「離家出走」,所幸當時他及時調整自己,耐心溝通,與團隊成員達成共識,讓RCC漸漸蛻變成一 個擁有熱情去實踐夢想和願景的團隊。

因為參與經藏演繹的因緣,劉迪塑不免有了認識慈濟的念頭,也因「一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個性使然,劉迪塑不只報名慈誠培訓,他還開始募款,培訓委員,他說:「如果募心 募款是必修功課,我就要做到。」

雖然最高紀錄是一天就募到九戶,但劉迪塑坦言,募心募款的過程中,最難的是把上人的法內化到自己的心底,再跟人分享,尤其身處慈濟大家庭,很多同仁早已是慈濟會員,但劉迪 塑不氣餒,他放下身段,深思上人理念,不求會員捐大筆善款,而是細水長流,累積善行,果然讓他成功克服難關,圓滿達成必修學分。

難關接踵而來,今年五月,劉迪塑接到任務,承擔二十六周年院慶的籌畫,才參加過一次院慶的他,如何使命必達?劉迪塑倍感壓力,趕緊找出慈濟醫院建院史蹟,逐一了解,他這才 開始思考自己所在的這家醫院,因上人一念悲心,不捨貧病互生的循環,以掘井人自居,為花東病苦民眾,造一口「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愛心井,也讓醫護同仁有機會在 此勤耕福田。

從未有過的使命感自此從劉迪塑的心底油然而起,在院慶之際,他邀請血液腫瘤科朱崧肇醫師,身穿長袍馬褂,擔任說書人,回顧建院過往點滴歲月,期待陪同上人一起走入時光隧 道,也期待上人的深宏誓願能感染院內同仁,像他一樣,由認同慈濟到升起使命感。

忙完院慶,正打算喘口氣,劉迪塑卻再次應邀接下重責大任,籌畫國際人醫年會的開幕儀式與晚會,但這次他連人醫會都不曾參加過,只有繼續硬著頭皮,從主題「傳統與現代,變與 不變」中找答案,於是劉迪塑設計京劇花旦與現代舞的結合,六O年代醫師看X光片與現代醫師藉由iPad看數位影像,說明從衝突到互動,乃至交融的醫學演進過程。

過程中,劉迪塑深思醫療本質不在科技進步,而是經由人品典範所淬煉出代代相傳的永恆價值,於是中秋晚會上,大醫王齊聚一堂,緬懷海外人醫會第一顆種子呂秀泉醫師與拄杖行醫 32萬公里的蔡宗賢醫師,一如皎潔的明月,深深烙印在人人心底,也讓劉迪塑深感慚愧,興起效法人醫的心願。

壓力驅使人成長,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劉迪塑體悟「做才有心得,付出才有力量」,也體會了上人隨著慈濟會務日益繁重而日理萬機的辛苦,他感恩上人包容,給他很大的空間放手去 做,未來,愛好好山好水的劉迪塑期許自己「菩薩遊戲人間」,從根本處為貧病民眾「醫人、醫病又醫心」。

圖左 : 雖然最高紀錄是一天就募到九戶,但劉迪塑坦言,募心募款的過程中,最難的是把上人的法內化到自己的心底,再跟人分享。[攝影者:李玉蓮]
圖右 : 桃竹宜花東尋根暨精神研習會上,劉迪塑醫師專注聆聽講師分享。[攝影者:王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