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智慧語解惑 心境豁然開朗

智慧語解惑 心境豁然開朗

E-mail 列印
2012年11月17日晚間八點,參加志業體精進共修的學員,在靜思堂迴廊與常住師父溫馨座談。同仁與眾分享工作的喜與樂,有些學員心中有疑惑,向指導師父請益後豁然開 朗,回到志業體崗位後,許多疑難當能迎刃而解。

◎做為仁醫 知難行易

縮小自己,與病患間的互動從改變自己做起,郭熙文體會到知難行易;臺北慈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郭熙文醫師表示,在慈濟醫院有很多長輩是慢性病患,他們一大早就到醫院排隊等候 看病,因看病時間為早上九點才開始,很多時候患者過號,須再等兩號以後才能看到診,他們會等得不耐煩而有怨言。因此,自己想辦法提早在八點半看診,早一點到與晚點到的病患 就不會起衝突。他說:「個人的時間,只要護理部同意就可以解決。」

德倩師父感恩郭熙文體諒患者:「做中可以生智慧,發自內心的感恩,來自於智慧,感恩化為點點滴滴,少不了團隊的合作。」

德旻師父與高瑞和、簡守信、趙有誠等六院主管座談時,提起上人尚未成立慈濟克難功德會之前,感覺最幸福的時光,是住在小木屋的六個月;沒有錢買鮮花水果供佛,只能燃臂供 佛,每天雖然只睡兩個小時,卻法喜充滿。

上人出家時就發願不收弟子,不趕經懺、不當住持。上人曾經在慈善寺講《地藏經》,德慈、德恩、德昭師父到慈善寺聽上人開示,德慈師父希望跟隨上人一起修行,上人告訴慈師父 發願不收弟子,然而慈師父一再向上人要求,上人怕斷別人的善根才收弟子,因而才有今日慈濟世界。

◎自己內化 影響他人

四大志業體組織龐大,新進人員尚未融入慈濟人文,資深者總感力不從心;德懷師父表示,要運用善巧邀約同仁常常收看大愛臺,遇到問題用平等心去看待。懷師父用自己以前的經驗 來分享,可以用月刊或是書籍文章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先自己內化才能影響別人,更以做慈濟的快樂去感染別人。

德勱師父鼓勵學員,做事要甘願歡喜,結好緣的心念面對工作,同事之間相處也要有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千萬不要有小團體。若遇到不好的緣,要趕緊化解掉,不要打死結。

仔細聆聽同仁在工作中的心得,輕鬆的談話中笑聲不斷,有許多都是初次接觸慈濟志業工作的同仁,分享工作中與同事互動的點滴。德柔師父說:「大家和慈濟的緣很深,尤其最難得 的是馬來西亞的同仁,海外卻只透過電視網路,就和慈濟結下好緣,用心付出。」

在技術學院工作的魏鑫說:「過去並不懂得珍惜水源,從互動中體悟到水撲滿的重要。」另一位在慈中工作的周秋菊表示,深入慈濟宗門感受自己是一個有福之人。

◎職志合一 正向面對

在臺北慈濟醫院工作的林儀婷,目前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亦在學校進修社工,在課業與職業雙重壓力下,她曾想過放棄;然而上人法語,深深烙印在心中,每做一分慧命就會成長一 分,雖然,僅是二十四歲的年輕女孩,林儀婷已是受證委員,每天踏進大廳對佛陀禮敬三問訊讓她心得以定下來。

林儀婷說:「這次的課程是下了猛藥,自己哭了好幾次。」

北區財務組曾碧卿,曾因為大災難的募款活動而忙碌到忙、盲、茫。她說:「因為師姑、師伯的愛,而消除離開的念頭堅持下去,尤其是慈濟人對上人的那分心而驚奇。一次我向師姑 說電子書,師姑馬上跟我說,不用說了,一定湊錢來買。因為,她看到了電子書裡有上人的法相。

在大林醫院擔任書記的顏曼如與社工羅燁琳,第一份履歷表就投到慈濟志業體。曾是慈青的曼如認為,在慈濟工作是有意義的事,浸潤在慈濟人文中是自己的生涯願景。

羅燁琳是臺東人,從小就知道慈濟,「大家都說我到慈濟工作,真是有福氣。在慈濟和外面不一樣,在這裡接觸最多的是師姑、師伯,他們人人都是一部大藏經,像一群螞蟻雄兵串 聯。」

她對慈濟有三個震撼:「第一是參與冬令發放,看到慈濟人的尊敬與整齊;第二是浴佛時動員的狀況;第三是四川賑災,慈濟做到的全人、全家與全面。」

德雴師父說:「跟人學習是一件好事,正向心態面對,是幸福的事。善解、包容,是我們的功課。」

◎慈濟志業 人生起步

懷有身孕的劉芳婷,想讓寶寶薰習慈濟人文胎教,而參加精進共修。原本有工作壓力及工作倦怠的疑惑,經過二天課程的洗禮,決定繼續承擔工作,且說:「壓力加歡喜就是承擔。」

德澡師父說:「上人說歡喜是一帖良藥、承擔是動人的力量,上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能承擔的弟子。」

馬來西亞翁詩盈在志業體十年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慈濟,從文字記者編輯到做影視新聞,從平面到影音、從零開始學習。曾經想放棄,雖然聽過職志合一的工作理念,但不甚 理解,透過這一次精進的洗禮,不後悔且更篤定走下去!

德澡師父鼓勵她:「留歷史的人本身就是歷史,周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逆境增上緣,讓我們因覺醒而改變自己,如此才有成長的空間。大愛臺的工作辛苦和其他媒體是不同的,不 足為外人道的辛苦只為慧命的增長!」

慈大附中張美惠在慈濟工作二十一年,雖曾起倦怠想休息,但看到志工的承擔與付出,收起念頭繼續往前走。德澡師父說:「上人一直說來不及,地球快速崩壞;上人現在說《法華 經》,擔心大家不能體會聖人的心。服務二十一年了趕快加緊腳步進來,一人一菩薩,共聚福業。」

圖左 : 臺北慈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郭熙文醫師(後左一),體諒病患提前半小時看診。德倩師父感恩郭熙文體諒患者。[攝影者:白崑廷]
圖右 : 馬來西亞翁詩盈(後右一)在志業體十年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慈濟。曾經想放棄,透過這次精進的洗禮,不後悔且更篤定走下去![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 北區財務組曾碧卿(中),曾因為大災難的募款活動而忙碌到忙、盲、茫。她說:「因為師姑、師伯的愛,而消除離開的念頭堅持下去。」[攝影者:戴龍泉]
圖右 : 在大林醫院擔任書記的顏曼如(中),第一份履歷表就投到慈濟志業體工作。曾是慈青的顏曼如認為,在慈濟工作是有意義的事,浸潤在慈濟人文中是自己原來的生涯願景。[攝影者:戴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