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萬津環保三劍客守護環境不遺餘力

萬津環保三劍客守護環境不遺餘力

E-mail 列印
在雪蘭莪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裡,有三位年紀加起來超過兩百歲的環保志工,秉持證嚴上人守護環境,疼惜大地之母的理念,克服身體不適,彎腰做環保,堅守崗位,十年如一日。

◎多一張紙皮多一分力量

「錦仁師兄, 這些紙皮我們一起整理整理,等下就可以直接上羅厘了。」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站長陳華汕(本瑞),向埋頭分類環保資源的鄒錦仁說道。

「當然沒問題啦!多一張紙皮,就多一分救人的力量啊!」身高一米七,戴著一副眼鏡的鄒錦仁(惟均)微笑回答。

星期三下午兩點的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環保志工們的笑聲伴著微風,形成一幅和諧的畫面。放眼望去,雖然環保站裡都是上了年紀的志工,但大家幹勁十足、堅守崗位,也相互補位,攜手守護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

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於2013年啟用後,志工陳華汕就勇於承擔環保站站長至今。雖然陳華汕七年前,從萬津搬到蒲種(Puchong)協助兒子打理旅遊公司,但依然在每個星期三以及每月一次的環保日,回到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

他笑說:「我在萬津土生土長,俗話說生於斯長於斯,我當然希望能為萬津環境保護,獻出一分力,也因為我退休了,我能夠做就做,可以承擔的就不say no,我視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是我的『第二個家』,無論如何都要回來看看。」

◎環保站是我第二個家

陳華汕出生在一個大家庭,共有十二位兄弟姊妹。1979年,他與鄭雅春共結連理,育有四個兒子。說起家庭,陳華汕不禁露出幸福的笑容。當年,太太主內,將一家大小照料得無微不至,讓他無後顧之憂拼事業;現在,孩子們在各自的領域發展,事業有成,讓他和太太可以安心同行菩薩道。

陳華汕在2003年之前對環保並沒有概念,在一次機緣下,他看到穿著「藍天白雲」的志工在萬津中華學校(SJK(C)Choong Hua,現為萬津環保點之一)的路邊做環保,他自此投入,一轉眼已十九年。

每一次環保日,陳華汕都是最早抵達環保站的。從開門到安排羅厘上貨,看似繁瑣的作業程序,他駕輕就熟,但他不居功,反而將現在環保站的成就歸功於,眾志工的合和互協。

「我只是負責開門,然後安排羅厘司機上貨的時間而已,若是沒有志工們協助上貨,我一個人不能成事啊!再說,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年輕志工本來就少,所以我們幾個老人家就只能互相補位,去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事了。」

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從無到有的過程,陳華汕全程參與了,因此對環保站有著深厚的感情。從不知環保為何物,到現在對環保瞭如指掌。陳華汕說,今生無悔踏上環保之路,因為從彎腰做回收中,知悉惜福,學會知足。

「這幾年我的身體比較弱,退休後也因為健康問題經歷過手術,但這一切都無阻我去環保站付出,因為我把彎腰做回收當成運動,藉以鍛煉身體;雖然一個月只有那麼幾次,但也總好過我坐在辦公室內。」

◎退而不休力行環保路

跟陳華汕一樣,七十二歲的鄒錦仁退而不休,三年前,他從忙碌的工作崗位退下回歸家庭,並且與太太李群英積極參與慈濟活動,分秒不空過,為苦難眾生點亮一把希望的燭火。

鄒錦仁來自貧困家庭,有六個兄弟姊妹,一家八口的生活重擔全落在父母身上。中學後,他到某漁村的小學拿起教鞭當教師,幫補家計。後來,他靠著自習考獲會計高級教育文憑,到首都吉隆坡一會計公司當會計員,直到三年前退休,過著含飴弄孫的生活。

一生辛勤,鄒錦仁著實不習慣閒下來的日子,因此更為投入環保工作。作為一名退休會計師,鄒錦仁不諱言在工作上得「斤斤計較」。來到環保站,他計較的不再是一分一毫,而是資源有沒有仔細分類、是否有找到更好的回收商,因為多攢的一分一毫,將加深慈濟助人的力量。

鄒錦仁與志工們跟萬津的村民一樣,喜歡到咖啡店喝杯咖啡「開講」打發時間,但他們聊的都是慈濟事。他笑著說:「管制令逐步開放,我們都感覺活過來,因為很多慈濟活動陸續動起來,尤其是環保,所以我們就相約到咖啡店邊喝咖啡,邊討論及規劃環保事宜,要照顧環境,更要照顧志工的安全,討論是必要的。」

提及2020年3月的行動管制令(MCO),現在大家行動自由,可以做環保,鄒錦仁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原來,當時無法出門的他坐立難安,「吃飽看電視,從屋前走到屋後,沒事做就睡覺,睡醒又吃,根本是在浪費生命,但什麼也不能做啊!那兩年過得就是渾渾噩噩啊!」

現在,他每逢星期三中午都要去做環保,利用空閒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還積極參加訪視、上線共修,為的就是保持正能量。

「我們這個環保站,雖然都是老菩薩居多,但我們都做得很開心,大家不分彼此,互相照顧互相補位,這是我們的輕安居啊,我們都已經昇華成家人了,彼此關心、問候,我很喜歡這種氛圍……」鄒錦仁口中的老菩薩,就是年屆八十的張延兩(濟源)。

◎珍惜與把握付出機會

和鄒錦仁一樣,張延兩一日不勞動,就覺得渾身不對勁兒。「MCO那時沒得做,才知道什麼是虛度光陰,哪裡都不能去,要做志工又有年齡限制,所以現在開放了,我這個時候不做,哪裡可以喔?」語畢,張延兩拿起掃帚走到環保站門口,在會眾來之前,清掃囤積了一個星期的灰塵和垃圾。

2009年3月,在生意夥伴陳蔚茗(慈念)的邀約下,張延兩與太太、女兒及女婿,一行四人隨著實業組回臺尋根。當時他六十六歲,已是含飴弄孫,在家享福的時候。

雖然如此,短短幾天的「尋根之旅」,讓他深受感動,尤其是在靜思精舍的所見所聞,更是讓他欽佩證嚴上人與常住師父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因此在上人為他戴上佛珠時,他就發願回來一定要做慈濟。

「六十六歲開始做慈濟,哪裡老了?搬搬抬抬我還是很可以的。只是最近身體零件有一些損壞要修理,不然我可不願意認老的喔!」張延兩笑著說,年輕時經歷過三次大手術,接觸慈濟後戒菸戒酒,但三年前因為心臟問題再次進行手術。

他坦然表示,目前自己有前列腺問題,每一天都要吃五、六粒藥丸,只要得空在家就會去想該吃什麼藥了;唯有去環保站,才能放下這些煩惱。

儘管張延兩年事已高,無法再扛重物,但始終沒有放棄做環保的機會。孩子們擔心他做環保太勞累,建議要請工人代替他做環保。想當然爾,這樣的建議被張延兩一口拒絕。

「我不要把做生意那套放在慈濟,我當然可以跟工人說,I bagi you dua jam lima puluh ringgit(你來做環保兩個小時,我付你五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三百三十元))。但為什麼要這麼做?五十令吉(約合新臺幣三百三十元)對我來說是小事情,但我的人生已經走到這裡了,當然是要去付出,做更有意義的事才對啊!我要親自去體會。」張延兩了解孩子們一片孝心,但他始終保持做志工的初發心,對的事,做就對了。

◎最難的事情由我來做

張延兩自詡是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的「玻璃部門長」,因為玻璃很容易碎,如果不小心很容易傷到手,加上親眼目睹前來體驗做環保的中學生,因為緊張而在搬運時被玻璃割傷,他深感過意不去,因此扛起整理回收玻璃的重責。

「我們在和會眾互動時,都會叮囑說盡量避免把破裂的玻璃拿來,但講歸講,還是常常看到裂掉的玻璃瓶、玻璃物品,我們能怎樣?只能小心處理,避免流血意外再發生了。」張延兩無奈地說道。

無奈歸無奈,該做的、該執行的,張延兩與萬津環保志工們依然努力不懈地做著。而當做環保已成了張延兩的日常重心時,在得知進院動手術那天將有羅厘來載玻璃時,放心不下的他在入院前,專程到環保站整理玻璃,以避免志工們上貨時發生意外。

雖然已一頭白髮,但張延兩微笑說,投入慈濟的十三年以來,已經習慣做環保。他如今別無他願,只期許能這樣一直做慈濟、做環保,做到不能做的那天,足矣。

實而不華的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是在地志工們心靈環保的依歸;縱使都已上了年紀,但這群環保老菩薩們沒有怨言,只有攜手守護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的願力,只願清流遍灑,讓更多在地居民看見慈濟的美,激起更深廣的環保漣漪。

圖左 :每一次環保日,身為站長的陳華汕總是最早抵達環保站,再將資源回收桶裡的環保資源一桶桶拉進環保站,以讓志工們做分類。[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鄒錦仁是退休會計師,他在環保站裡也「斤斤計較」,要確保環保資源都有分類好,這樣才能賣得更好的價錢,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左 :陳華汕(右)自2013年開始承擔萬津環保站站長,早已把環保站當成「第二個家」。[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張延兩(前)雖已年屆八十,但堅持守護萬津環保教育站,不做環保就渾身不自在。[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左 :在缺少年輕人力下,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裡,上了年紀的環保志工們,男人當超人用,女人當男人用,攜手完成搬運的勤務。[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自親眼目睹前來體驗環保的中學生,在搬運玻璃給割傷後,張延兩深感過意不去,因此扛起整理回收玻璃的重責。[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左 :實而不華的萬津慈濟環保教育站,是在地環保菩薩們的心靈依歸,彼此補位,相互成就,守護著一方淨土。[攝影者:許(音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