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誠與情互動 攜手承擔薪傳營

誠與情互動 攜手承擔薪傳營

E-mail 列印
慈青幹部薪傳營工作團隊,是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他們幸福滿滿,遇到很多變化球,互相補位也勇於承擔;慈濟志工的陪伴,誠與情互動的點滴,在有限的時間裡,凝聚彼此的向心力,一起圓滿薪傳好因緣。

◎慈青是生命 中的貴人

承擔隊輔長的慈濟志工陳聰明,自1999年開始陪伴慈青至今,剛開始是其他志工的邀約,需要有人陪伴慈濟大專青年學生。有一回承擔營隊的機動,早期是坐遊覽車,回程的時候,他放眼望去,前面都是白髮蒼蒼的志工,放下家業、事業,來陪伴慈青,身教讓他很感動,他心想:「自己應該還能付出得更多。」

從那時候開始,每一次的營隊從陪伴過程中,也是在學習和成長,讓他體會活到老學到老,大家一起互相學習優點,反省自身的缺點,啟發心靈的善與愛:「年輕時沒有得到的,在這裡彌補,也感覺自己越活越年輕。」曾經在搭火車的路途中,聽到有人親切地招呼他的名字,是只有一面之緣的慈青孩子;是誠與情互動的點滴,讓他能一路堅持下來,對慈青有一分情感和牽絆。

陳聰明因為靜思語與慈濟結緣。早在1971年,就看到上人的靜思語,每天下班後,利用時間讀靜思語,還會抄下契合心境的靜思語,從一筆一畫中,體會靜思語的意涵,等到從部隊退休後,因緣成熟受證成為護法金剛。

陳聰明是職業軍人退休,現在是全職志工,小孫子只要看他出門就說:「阿公要去上班了!」若是要出門好幾天,小孫子會說:「阿公要去出差了。」他把每次的邀約,都當成可遇不可求的殊勝因緣,是能與慈青結一分善緣的好機會。

看著慈青成長,一路走來他體會:「對的事,做就對了!」他細細回想起來,在陪伴過程中發現自己原來是多麼有福,他感恩地說:「是慈青這群孩子度化了我,慈青是我生命中有緣的貴人。」

◎設定人生目標與方向

當年就讀淡江大學經濟系二年級的李昶宜,在同班同學高竹廷的邀約下,開始參加慈青社。小時候也隨媽媽參加慈少,和社區的親子成長班,今年他不捨薪傳營隊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少,已經從學校畢業且退伍的他,心繫與慈濟的這分緣,發心再回來心靈的故鄉,承擔薪傳營的總務機動協調。

他想要用自己的經驗,鼓勵更多的優秀幹部,能更深入了解慈濟精神,還能歡喜一起來投入,他覺得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團體;提到去年的無明網事件,也是他另一個能堅持動力的來源,自己的正信與正念,就能面對考驗。

他喜歡慈青的氛圍,大家一起投入做事的情感,從承擔幹部當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夥伴互相激勵,共同面對挑戰,他希望學員能學習學長學姊的熱忱,帶起慈青更多的活力與朝氣,設立人生心的目標與方向。

看到媽媽在社區裡對志業的投入,他期許自己能在慈濟路上繼續精進前行,如果因他付出的一分心力,團隊能圓滿的運作下去,他覺得這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用父母給予的身體來行善,就是最好的孝順。

◎慈青學長 展現典範

陳婷是因為收看大愛臺,而與慈濟結緣;也因為看到節目報導,過動兒投入做環保的故事深受感動,而投入環保站親身做環保,高中時期三年下來,也帶動很多同學一起來做。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後,立即加入慈青的行列。

陳婷回想自己以前還是慈青學員時,已經出社會的學姊,把特休假都給了薪傳營,照顧慈青學弟妹,讓陳婷很受感動。

陳婷有的時候心情也覺得很煩躁,當她感到很疲累的時候,曾經很想放棄,這時候她會鼓勵自己提起心中的使命感,堅持走下去。她勉勵慈青幹部,平常就要學會口說好話,累積與人親近的能力,與人分享慈濟事,分享在薪傳營的所見所聞。

她用一首歌曲「我的名字叫勇敢」來分享,挫折能讓她更堅強,希望也能帶給慈青幹部一股力量,打開封閉的心門,在任何時候,都要將自己縮到最小,一群人才能有良好的溝通,就能展現最好的典範,讓世界變得更亮。

陳婷在薪傳營,協助慈青的真善美團隊,給予紀錄方向。年輕人的幸福,在於能善用科技來啟發智慧,走到需要的人旁邊給他溫暖,她期許每位幹部,在心裡許下有價值的方向,對人生充滿理想:「只有方向正確,努力充實自己,才會幸福。」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於1992年成立,經由社團聯誼活動,將慈濟人文帶入校園中,淨化學子的心靈,藉由年輕學子的交流分享,讓愛的存款慢慢在心中萌芽滋長,進而成為一股清流在校園中傳播,懂得在人群付出,在將來造福社會。

圖左 :陳婷勉勵慈青幹部,平常就要學會口說好話,累積與人親近的能力。[攝影者:詹予慧]
圖右 :陳婷在功能組團隊會議報告。[攝影者:詹予慧]

圖左 :淡江大學經濟系的李昶宜,承擔薪傳營的總務機動協調。[攝影者:詹予慧]
圖右 :李昶宜(灰衣)接待慈青報到,他用父母給予的身體來行善,就是最好的孝順。[攝影者:詹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