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七月非鬼月 不再「心驚驚」

七月非鬼月 不再「心驚驚」

E-mail 列印
孩子:「這也太詭異了吧!」
媽媽小心翼翼地叮嚀著:「七月不要講『那個字』,會招來『好兄弟』。」
孩子:「『詭』又不是那個『鬼』!」
媽媽受到驚嚇一直朝著四周拜呀拜地說:「童言無忌,不小心冒犯,請原諒! 」

這樣的場景想必大家都有遇過或看過,農曆七月俗稱「鬼門開」的日子,傳統習俗「鬼月」有不少的禁忌,大人們謹記上一代的交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敢「鐵齒」刻意去嘗試,並將這些習俗再傳給下一代。

◎由迷轉悟 以善來普度眾生

然而大人們的反應,加上小孩子的好奇心與許多複雜的情緒沒有得到回應,造成一些孩子從小對於「黑暗、鬼、死亡」恐懼害怕。

今年八十二歲的慈濟志工侯添財(惟泉)回想小時候說:「小時候最怕七月,大人都說是鬼月;當時父母親禁止全家人晚上外出,怕被鬼捉走。」

七月從初一開始一直拜到月底,尤其農曆十五日更是殺雞、殺鴨準備豐盛的牲禮來祭拜,練就他一身殺雞、殺鴨的好本領,也造成他從小對鬼神的敬畏。

侯添財長大成家也沿襲七月普度的習俗,叮嚀子女七月的禁忌更是一字不漏,謹守著祖先的交代。他說:「父母傳下來的傳統,即使再窮,七月普度牲禮、祭品一定要豐盛;金紙一定要『誠意十足』,才不會招來厄運,『好兄弟』會保佑一家平安,給我們生活好一點。」

這些牲禮也是承襲老一輩的用心,他說:「普度的雞、鴨都是我自己殺的,充滿心意。然而殺鴨時,經常脖子一割,還會站起來逃走,直到血流盡倒下。當時我也不覺得殘忍,一心只想著要豐盛祭拜,陷入『迷』中。」除了在自家祭拜,他也會參與社區集體普度,家家戶戶一起拜,供品豐盛,場面熱鬧,認為「好兄弟」會更開心,招來更多平安和福氣。

直到2009年投入慈濟志工行列,透過證嚴上人的法語,他才了解佛教七月是吉祥月,普度是「以善普度眾生」,解決眾生的迷惑和煩惱。將上人的話聽入心,侯添財開始將購買供品和金紙的錢通通捐出,幫助貧困者。

他坦言,長久以來農曆七月長輩都是如此做,一代傳過一代,不知道背後的意義,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就該打破這些傳統習俗和觀念。多年來,他們一家參與慈濟舉辦的七月吉祥祈福會,以及每年此時舉辦禮拜《地藏經》共修,以虔誠一念心,取代大肆鋪張祭拜。

「以善助人才是真正普度,心念正則百無禁忌。」十年過了,侯添財沒有因為不祭拜供品、不燒金紙,或是夜晚外出等不遵守禁忌,而招來好兄弟或是厄運,「七月並不可怕!」

◎敬天愛地 以邏輯化解迷思 

「你在哪裡,媽媽有打電話給你,提醒你早一點回家嗎?」

2019年8月14日也是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九點多才結束《地藏經》禮拜和共修的志工胡家健(誠暐),隨即接到妹妹來電關心。

今年三十歲的他,同樣從小父母就叮嚀著農曆七月許多禁忌,如天黑不要出門,路邊拜拜不要靠近,不要走小巷,不要吹口哨等等,會干擾到「好兄弟」或是被捉走。遠離家鄉,家人們的擔憂依然存在,趕緊在民眾開始大肆祭拜時,打電話提醒。

從小母親就叮嚀胡家健「你八字輕,不要亂跑,農曆七月要留意禁忌,避免『阿飄』纏身,厄運連連。」離開家鄉上大學,叮嚀猶在耳邊但同學相約喝茶聊天,再晚他都依然出門赴約,只是心中還是會記掛著,看見路邊在祭拜,能遠離就遠離。

「一草一木都有靈性,對待生靈需存有敬畏心。不管信不信,這些都是在警惕我們言行舉止要正,不造身口意業。」他強調這些禁忌都是後人為加深眾人的印象穿鑿附會而來,久而久之演變成既有習俗而忘記探討其原來含意。例如夜晚吹口哨,是擔心打擾他人睡覺;晚上不曬衣服,是因為沒有太陽不會乾。只要透過邏輯思考解釋,將發現這些七月禁忌似乎不那麼可怕,還蘊含著一些道理。

另一位同樣三十歲與胡家健從大學認識至今的慈青夥伴許偉傑(誠琨),從小也是在長輩的叮嚀中害怕長大,一有風吹草動就心驚膽跳。然而如同胡家健一樣,了解因緣果報,以尊重心愛護萬物生靈後,便打破這些以假亂真的禁忌,他說:「剛開始內心還是會怕,但是只要心念正,自然就無懼!」

現在他們倆以學長身份帶動年輕一代的大專院校的慈青同學,理解大家幾乎都是受到傳統習俗而影響思維,如同他們倆一樣。因此藉由帶動慈青活動或是個人分享等,逐步引導。許偉傑表示,慈青們第一年或許不相信,但慢慢灌輸,久而久之自然會調整心態,況且現在網路發達,隨手上網搜尋便能得到合理解釋。

年輕一代的胡家健、許偉傑,仍記住父母親交代的七月禁忌,但他們並不是照單全收也並不完全推翻,而是根據科學解釋和一般邏輯推理,讓自己擁有正信、正念,不迷信。

◎生活教育 以正信代代相傳  

羅雪花知道女兒很怕黑,很怕鬼,她自己也曾經歷過這年紀,知道這是孩子成長必經過程。為了讓女兒卸下害怕的心情,她用淺顯易懂的言語向女兒說:「沒有鬼!只要害怕就念佛號。從小外婆就跟我說那裡暗有鬼,不要去!所以小時候媽媽也很害怕黑暗和鬼,但是媽媽是否曾經跟你講天黑有鬼嗎?從沒有!因為媽媽知道沒有鬼。」

她從未刻意避忌談論鬼神或是馬上反駁孩子的觀念,而是藉機教育女兒。當她提起老師講七月是鬼月,她便與女兒分享僧侶四月至七月結夏安居的故事,進而與她分享七月是吉祥月,是佛的歡喜月。

反觀羅雪花從小在凡事求神問卜的村落中長大,即使父母親生病也是到廟去問事。但自從二十多歲投入慈濟,她說:「二十多年來學習正信的佛教觀,聽聞上人所教的法,從中培養出正念、正信觀,以此再往下傳給後代。」

耳濡目染加上父母親未曾叮嚀過七月的禁忌,也不曾在此月份被限制行動和言語,甚至晚上會跟隨父母親參與慈濟七月祈福會或是禮拜《地藏經》共修活動,無形中謝依善的想法並未被傳統習俗所設限。對她而言,農曆七月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子。

相傳中元節始於漢朝,最初是農民在夏末秋初感謝大地五穀豐收,祭拜祖先報告收成的節日;對於佛教徒則是出家眾從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結夏安居,經過三個月的修行後,僧眾向佛陀報告修行成果,佛陀為此感到歡喜,所以七月十五日這天稱為佛歡喜日,此日民眾供養修行眾僧,將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管是老中青,從小就被此傳統觀念和習俗所綑綁,但有多少人試著去探求其背後的真相與意義呢?正信不迷信,正念不執著,改變自我行為同時也對外傳達正信、正念觀,讓大家七月不再「心驚驚」。

圖左 :如今,侯添財慣以虔誠一念心,取代大肆鋪張祭拜。[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羅雪花(右二)帶著女兒謝依善(右)參與《地藏經》共修。[攝影者:周世清]

圖左 :胡家健(左二)記住父母親交代的七月禁忌,但不照單全收也並不完全推翻,而是根據科學解釋和一般邏輯推理,讓自己擁有正信、正念,不迷信。[攝影者:陳延北]
圖右 :胡家健(左二)與許偉傑(右五)以學長身份帶動年輕一代大專院校的慈青同學。[攝影者:羅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