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回花蓮精進 印尼志工心歡喜

回花蓮精進 印尼志工心歡喜

E-mail 列印
五天的「印尼分會四合一幹部研習營」課程,自8月31日至9月4日,學員一路從桃園、臺北至花蓮三地進行。

此次營隊,八十七名印尼學員於8月30日晚間,不遠千里從二千八百五十公里遠的印尼,專程搭機前來臺灣 精進聞法。學員第一天(8/31)歡喜在桃園靜思堂聞法;隔天(9/1)走訪內湖環保站及新店慈濟醫院後,下午再度搭乘火車經北迴鐵路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

◎火車進站 列隊歡迎海外家人

微微晚風吹來,伴隨著節奏「哐當、哐當」的撞擊聲,兩列經由北迴鐵路前往花蓮的火車,正穿過夜色往花蓮疾馳而來。此時,營隊課務組人員早已在火車站外等待,大家不時引頸望向月臺,雙眼四處尋找進站的班次蹤影。

隨著282、436班次列車逐一緩緩開進花蓮火車站,瞬間車門開啟,印尼學員的雙腳,終於踏上了慈濟的發源地――花蓮。一句印尼問候語「Selamat datang di rumah—―歡迎回來」,頓時讓學員臉上表露感恩歡喜心情。

此次擔任營隊學員長的印尼華僑蕭群發,在車上用中文開心問候印尼志工,「這兩天在桃園的精進培訓,感覺怎麼樣?」印尼志工也歡喜大聲回答「很高興!」而第二次回到心靈故鄉的何愛華則靦腆分享:「很高興能學到慈濟的相關知識,真的很開心!」

晚間八點多,遊覽車陸續抵達花蓮,所有的工作人員從靜思堂B1的入口處列隊,一路排到慈濟醫院門口等候印尼學員的來到。舟車勞頓的學員們,看起來臉上有些許的疲態,但一聽到「歡迎回家」,看到工作人員揮揮手,笑臉隨即展開,並舉起手向工作人員致意。

◎歡迎歌起 歡迎印尼家人回家

志工熱情唱著〈歡迎歌〉,歡迎海外的慈濟家人;寮房組也把寮房整理好,讓印尼學員們能有回到家,疲勞盡消的感受。「真正高興能見到你,歡迎你到慈濟來,歡迎,歡迎,我們歡迎你……」中文〈歡迎歌〉響起,也有人高喊著――「Welcome di rumah」,歡迎印尼慈濟家人「回家!」

寮房組十位志工排著整齊的隊伍,迎接學員進入寮房,表露真誠的心意;期待每間乾淨的寮房,褶疊如豆腐般的蓋被和鋪被,及綠色的枕頭和被子,讓學員心胸也如草原般的寬闊。

進到寮房後,志工王聰明為大家介紹寮房的環境,從浴室、交誼廳、曬衣間,還有為學員準備的牙刷、牙膏、毛巾等物品。王聰明說明,如果學員沒有帶盥洗用具,可以前來自行取用。

◎發心立願 回居住地開花結果

「好高興可以和這麼多師姊,一起住在同一間寮房。」學員吳慧標進入寮房後,先把自己的行李安置好,她分享內湖環保站之行,讓她對環保有更大的使命感。在印尼從事教育的吳慧標,覺得環保口訣和節能減炭的觀念,應該教育給下一代了解其重要性。

茹素能減緩地球暖化的觀念也要推廣,吳慧標堅定地說:「茹素的推動可能成效比較慢,因為這取決於人的口欲,但是這一定要推動,除了因為環保及減緩暖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每個人的慈悲心。」

吳楚端(Teddy)進到自己的寮房後,看到這麼美好的環境很歡喜,特別這是許多志工付出無所求,誠意展現出來的成果,讓他感覺到愛心的盈滿。此外,他分享這次在新店慈濟醫院,看到志工服務的精神,讓他有了學習的目標。「回到印尼後會想盡辦法,積極去做醫療志工,關懷病患及其家屬,也減緩醫護人員的辛勞。」

慈濟志工不分海內外,彼此就像一家人。來自臺南的工作團隊,盡全力讓來自印尼的學員,人人有「賓至如歸」的感受。

圖左 :回臺參加印尼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課程的印尼學員,搭乘北迴鐵路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開心地跟前來車站迎接的臺灣志工招手。[攝影者:陳仲銘]
圖右 :此次擔任營隊學員長的印尼華僑蕭群發,在返回花蓮靜思堂的遊覽車上,用中文開心問候印尼志工。[攝影者:陳仲銘]

圖左 :學員拉著行李,由慈濟醫院前往花蓮靜思堂B1寮房,前方有著以中文、印尼文唱著〈歡迎歌〉的工作人員,正列隊等候著。[攝影者:莊煌明]
圖右 :來到靜思堂B1入口處,拿著歡迎道具、搖擺著雙手的工作人員,唱著〈歡迎歌〉迎接遠道而來的家人們。[攝影者:莊煌明]

圖左 :熱烈的歡迎儀式過後,學員齊聚於一樓感恩堂外側,準備進入各個的寮房進行安單。[攝影者:侯慶宗]
圖右 :工作人員拿著「請跟我來」的舉牌,引領學員依序進入寮房安單。[攝影者:侯慶宗]

圖左 :進到寮房後,志工王聰明為大家介紹寮房的環境,從浴室、交誼廳、曬衣間,還有為學員準備的牙刷、牙膏、毛巾等物品。[攝影者:侯慶宗]
圖右 :吳楚端表示,這次在臺北慈濟醫院看到志工服務的精神,讓他有了學習的目標。回到印尼後,他會想盡可能的辦法積極去做醫療志工。[攝影者:侯慶宗]
圖左 :學員吳慧標說:「茹素的推動可能成效比較慢,因為這取決於人的口欲,但是這一定要推動。」[攝影者:侯慶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