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資源如何分類 你懂了嗎?

資源如何分類 你懂了嗎?

E-mail 列印
「你們要和垃圾一起生活嗎?」「你一天用了多少塑料製品?」「如果裝食物的容器是不能回收再循環使用的,你還要買嗎?」慈濟環保志工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時而接收到微弱的回應,時而沉靜一片。

2019年8月1 0日,麻坡慈濟青少年團的人文課程,不同以往在活動中心進行;而是把課程搬至麻坡慈濟合豐環保站。志工以實物教材讓青少年除了聽之外,還能以雙手來體驗做資源分類。

◎資源分類 認知的重要

「保麗龍會為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為貪一時方便而使用的吸管及塑料製品,平均的使用時間非常短,徹底腐爛卻需要耗五百年。」「全球各海域,一共漂流著大約一億到一點五億噸的垃圾,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畫面投影出一張張的簡報,顯示出人類住在地球,卻不愛惜地球,處處破壞、時刻傷害。

志工李源文(惟友)提醒大家,愛護大地必須從自身的生活習慣做起,出門買東西時,自備「環保袋」;外出打包帶環保餐盒,如此才能減少用塑料袋。「唯有減用、拒用才能不製造垃圾。」但是已經使用了,就要把「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及再循環使用,如此才能保護自然環境,防止其惡化。

慈少們聽完解說後,開始動手分類可回收資源,鋁罐、寶特瓶、紙張、塑料……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是不是所有的塑料袋都是屬於可以回收的塑料?」「這是鋁罐還是鐵罐?」 慈少在進行環保分類時,時而提出疑問。

「磁鐵吸得上的是鐵罐,鋁罐是不相吸的。」「包裝得越美、越精緻的袋子,有些是不可以回收的。」環保志工們一邊耐心地教導,一邊為他們解答疑惑。

◎正確分類 清淨在源頭

慈少劉芯宇覺得現今社會有很多人都有心想要做環保,可是卻不了解如何分類。當他們把家裡「認為已經分類好」的回收物載到環保點,無形中加重志工的工作,需要重新分類。

劉芯宇覺得上了寶貴的一課,經過志工的解說,才了解回收商一般只接受具有伸縮性的塑料袋,回收後可製成同樣質料的塑膠袋,平時使用的米袋則會拒收。

原來自己在家中分類的回收物,有很多是錯誤的。比如她會把米袋歸納在塑料,她說:「原來有些會發出很大聲、『硬硬』沒有彈性的塑料袋,是不能回收的。」

當聽說本地的回收商基於人手不足,一些可以再循環的物品,沒有整理好就不願意回收。她頗有感觸,如果大家在家可先把回收物清理乾淨,才載到回收站,就能減輕志工的負擔。而沒有分類的東西,就算裡面有可再循環物品,它依然被視為無用的垃圾。

◎少欲知足 環保生活化

慈少李宜靜第一次接觸環保,對能學習到如何分類,感覺很新鮮。當她踏入大愛惜福區,琳瑯滿目的衣服,種種的物品,不禁讓她看傻了眼。衣服、水壺、包包、書包……種種物品陳列著,都還很新。

她表示自己在農曆新年才會去買衣服,平時都很簡樸,覺得衣服還能穿、穿得簡單舒服就行了。她也表示自己的書包都用很久,破了壞了都是修了補了再用,很少會有一直換新書包的欲望。

「很多東西都很新,太奢侈了!太浪費了!」 另一位慈少黃糠禹看到惜福區一大堆衣服中,很多連標價牌都尚未拆或不曾穿過,就被主人丟棄,他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他認為要自我警惕,有需要才買,想要的未必是需要的。

他表示,父母會把環保餐具放在汽車上,需要在外打包時就能使用,如此也是對大地的一分敬愛。他會把這次所學習的分享給身邊的人,並且鼓勵大家減少用保麗龍和塑料袋。

一趟環保學習之旅,慈少們有所收穫,也決定在日常生活中響應環保。從家庭出發,進而在社會中落實資源分類回收,以身體力行闡揚「惜福愛物」的觀念,並帶動左鄰右舍共同愛護地球。

圖左 :慈少到惜福區參訪,從中了解生活中要如何節約,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攝影者:倪文正]
圖右 :透過實際行動,慈少劉芯宇了解唯有分類好回收物,才能讓垃圾變黃金。[攝影者:倪文正]

圖左 :慈少李宜靜首次接觸環保,對能學習到如何分類,感覺很新鮮。[攝影者:倪文正]
圖右 :慈少黃糠禹(右)會把今天所學習的分享給身邊的人,並且鼓勵大家減少使用保麗龍和塑料袋。[攝影者:倪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