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屏東 品格教育新思惟 為人師表收穫滿行囊

品格教育新思惟 為人師表收穫滿行囊

E-mail 列印
適逢暑假期間,雖然多日連綿雨勢,8月17日由慈濟屏東分會與信義國小共同舉辦的屏東縣2019品格教育研習,學員仍不畏風雨前來參加,人數多達98人。甚至還有千里迢迢遠至桃園而來的老師,大家都不想錯過這個暑 期進修的機會,令人萬分感動。

「感謝慈濟大愛媽媽志工多年來陪伴孩子,舉辦靜思語教學,為孩子累積智慧與良善品德,將來成為國家有用的棟樑之材。感謝給本校機會主辦全縣品格教育研習,祝福大家研習愉快順利!」主辦單位信義國小邱照麟校長簡短有力的開場白贏得熱烈的掌聲。

◎教育新思惟 以生活教育自愛愛人

此次研習的宗旨:「社會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真正有品質的教育,是要教導出具有品格的孩子。」要使孩子從學齡階段就能建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在求學的過程中,需要許多有志一同的師長、家長,引導孩子遵循正軌而無絲毫偏差。

首先花蓮慈小學務處蘇秋碧主任上台開場:「參加了十場品德教育研習,這是第十場,才上台現身說法。前九場都是學員。」虛心求進的蘇主任先充當九場學生學習新知,此場才輪到她上台,頗為不易。

蘇主任表示,以證嚴上人辦校理念辦學,國小教育是基礎教育,注重生活教育,能自愛愛人,將來才能成為世界棟樑。她從幾個面向分述如下:

1.衣:穿制服,省下治裝費。東西一樣,不會比較家庭貧富,從四年級學習洗衣服。

2.食:先學習用餐禮儀,學茶道花道美化人生。

3.住:學會自己整理寢室,全校學生都要打掃校園。

4.行:高年級出國學會照顧自己,離開旅館前會整理乾淨,出國是為國爭光,讓國際人士看到會排隊守規矩的學生是來自臺灣。

5.社會科:三年級認識家鄉地理環境、各行各業。未來想從事何種行業?何種行業最辛苦?實地去拜訪。像去年2018/02/06花蓮大地震,帶學生訪問災區,知道消防人員救災最辛苦。邀請不同行業家長蒞校致贈自作感恩卡。

6.國際賑災:感恩明信片寄給敘利亞逃亡約旦的孩子小王子(母產子後死亡由慈濟師姊撫養的孤兒取名小王子);孩子募款買文具,2016於國際教育嘉年華會園遊會義賣賺錢捐贈敘利亞;四年級用英文寫祝福心型卡片給敘利亞災民;五年級邀請新加坡學生來臺灣,畫五國愛心旗(台灣、新加坡、韓國、敘利亞……);六年級將成果呈獻給證嚴上人。

◎慈小當志工要培訓 學生創造自我價值

花蓮慈小蕭幸青組長上台分享慈小人文:「慈小校園美,美在人與人之間!」三年級學生忙著當志工,不過要當志工要申請培訓首先須把課業完成,利用午休當志工,透過雙手讓校園乾淨美好,平日孩子的成就未被看見,當小志工讓學生知道自己是有價值。

辦茶會:以奉茶讓學生與家長溝通。有獎狀:參加小志工分享收穫,讓孩子具有軟實力。意在給孩子善的種子,給孩子善任,從一至六年級學到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也從學習過程中確認自己有什麼能力。

不一樣的畢業旅行: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走出校園,五年級規劃,有十七條路線,大人陪伴僅負責安全。規畫長達八個月,也遠赴桃園靜思堂,孩子都會自主整理住宿環境,勇於挑戰自我。雖然平日學習不突出,但是在規劃畢業旅行時發現自己的能力。

不會騎腳踏車的同學,由同學協助練習,學成後騎腳踏車郊遊50多公里,八人一組兩天一夜到台東旅行。出發前打工攢錢兩千多元當旅費,為了節省開支,住宿-以露營方式,食-拾撿柴火炊煮飯菜,體驗昔日先民的生活艱辛。騎腳踏車暢遊北海岸,沿途做環保撿垃圾。遊蘭嶼,帶環保餐具,不買垃圾食物,也在那兒做環保,還遠至烏來當觀光大使。

出國畢業旅行以班級為單位。畢業生不辦謝師宴,徒步回精舍出坡感恩 上人。男生掃大殿、搬桌椅。女生掃地板、拆被單、協助低年級功課。東非義賣國際賑災,畢業不吃大餐、五星級按摩院幫老師按摩、二手物義賣、奉茶給師長報師恩。

慈小讓學生發揮各種才能,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王瑞宏榮獲全國第二名令人稱讚。總之,教育即生活,若能自愛愛人,便會找到生命的價值。

◎體會世界的苦 做廣度與深度的實踐

秀外慧中的屏東媳婦(娘家在旗山、夫家在林邊)慈中李玲惠校長,這位從新店高中退休被朱立倫縣長一再慰留的特優校長,學術經歷豐富,是大學兼任教授、專欄作家暨專題講座,還著作等身,著有〈日升日落─老師的一天〉、〈教室裡也有春天〉……,才學為一時之選。證嚴上人慧眼識英雄特地邀請她執掌慈中校務。

她分享:「慈濟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品德教育,真正的慈悲,然後也必須有利他的態度、行為及能力。要學習得慈悲,就必須透過慈濟的人文教育,讓孩子們真正的去體驗。慈濟教育模式是『做中學、學中覺』,透過孩子實作課程才能真正體驗什麼是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慈濟團體散佈在世界各地,有很好的教育連結,讓孩子們能「見苦之福而惜福」,孩子見的苦並不是只有臺灣的苦,而是世界上的苦。例如孩子們到泰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看到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差異有不同感受,產生深度及廣度的體會。

由於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個人體會不同,學校給他們成長,是慈濟教育發展的核心的價值。這核心對外就是「誠正信實」;對內就是「慈悲喜捨」,如此對人、事、物都能以感恩、尊重、愛為標竿,這是慈濟最有價值的準則。要讓種子拋在此、落在此、長出樹就是慈悲樹。慈濟就是要透過課程與活動設計,以學校產生氛圍及老師的身教,在老師帶領及學校校風下,才能有最佳效果。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校長提到先進國家國民守規矩聞名於世的鄰國日本青森縣三村申吾知事(縣長),驚豔於慈大附中學生兩度至青森縣進行國際修學,展現進退有禮、泱泱大器。特地於今年2019年7月24日專程蒞臨花蓮慈大附中一探究竟,隨後並參訪慈濟靜思精舍,了解慈濟精神與理念。

慈濟整體資源及法脈所伸出的連結,各個師姊師兄的服務行善、知福造福的精神,都是孩子們最深度的學習典範。慈濟學校全校教師以身作則,身教與言教並重,讓孩子們充實人文素養,潛移默化,陶冶學生的品格,是學校最佳的資產。

◎媒體與教育的結合 補學校之不足

大愛台節目部副理兼教育組長的吳郁玟表示:「社會媒體亂象令人憂心!」她細數台內清流節目:唐朝小栗子、小主播看天下、生活裡的科學、OH!這就是美、呼叫妙博士、字在論語、國民漢字須知……,都是傳遞真善美與正向能量,都是要補足學校教的事。

◎時代潮流 特教面面觀

先進國家,頗注重特殊教育。從屏大退休的張英鵬教授,也曾服務於慈濟大學。之前張教授也曾經受邀在屏東分會教育功能團隊演講特殊教育,令人記憶猶新。此次張教授特別強調令人耳目一新特殊教育的「四不一沒有」:不嫌早—預防模式,早期介入。不嫌遲—敏感期,終身發展,復健諮商。不放棄,優勢模式,多元智能,神經的可塑性。不隔離,融合生活模式,無障礙,全方位學習環境的設施。

一般人與戴著助聽者聽同樣的音樂是不同的。張教授舉例聽障生的例子,來提醒老師們要好好對待班上聽障的學生,要考量個別情況,才是對的教育方式。他最後展示天生缺少四肢的兒童紀錄影片,提醒大家訓練教育要愈早愈好,「接受它」是心理教育,也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品格研習以愛為根基 收穫滿行囊

主辦單位信義國小邱照麟校長辦學熱忱、認真,更注重孩子的品格教育。他說,如何提升學生道德素質,讓孩子們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是此次主辦研習課程中想讓參加者了解的,爾後能指導學生培養自覺、反省的能力,落實道德規範。邱校長以「心靜致富」來鼓勵孩子們,要孩子們永遠不做違法的事,就能心安理得為大眾著想,有熱忱去幫助別人,如此品格教育會更健全。

第一組學員在東港國中退休的隊輔李月英老師的鼓勵下,令人讚嘆的拔得頭籌提出四份心得分享。其中一位學員提到:「校長說從志向、志願到志業,給第一線的我們很大的鼓勵。有時在忙碌的行政工作下,會忘了當初教育的初衷,慈濟人文往往扣緊著教育初心,這也是慈濟研習迷人的地方。」

第三組學員分享:「從校長話中,體悟教育的重要性,我覺得要改變的不只是孩子,更需要的是改變自己,以愛做為教育的根基並落實品格教育。端莊的身心是從生活而來。品格教育是從生活點點滴滴鋪陳而來。美在人與人之間,著制服是對學校的尊重與愛。」

第六組:「不一樣的旅行,以付出、溝通、學習、尊重、愛,自己規畫設計有參與和成就。腦海中一直浮現那幅夕陽和漁船的畫面,一段旅程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美好旅程的開始,讓我更能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最喜歡的一句話『找到一份最喜歡自在的工作,是工作更是志業。』期許自己教育別人更要教育自己感恩這課程的所有人。」

隊輔李堂華分享:「聽到校長與老師分享感動到想掉淚。孩子在老師用心的教導下展現出自信,教育不單調在這裡看得到,多元的教育也讓學生有創意,以宏觀的視野與世界接軌。或許這是心中的歡喜,所以想掉淚。」

此次研習在大家群策群力互助合作圓滿落幕,全縣品格教育研習活動,看到老師們貼滿在白板上二十四組洋洋灑灑的心得報告,真的是收穫滿行囊,不讚嘆也難呀!

圖左 :信義國小邱照麟校長表示,如何提升學生道德素質,讓孩子們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此次主辦品格教育研習,讓參加的老師﹝學員﹞,接受品格教育新知,能培養自覺、反省的能力,落實道德規範。[攝影者:張玉梅]
圖右 :花蓮慈小蕭幸青組長表示,「慈小三年級學生當志工,五年級規劃畢業旅行,也學茶道,至六年級學到與生活習習相關相關的事物,也確認自己有什麼良能。」
。[攝影者:傅三財]


圖左 :慈濟中小學李玲惠校長分享,慈濟教育培養品德教育,真正的慈悲,然後也必須有利他的態度、行為及能力,要學習得慈悲,就必須透過慈濟的人文教育,讓孩子們真正的去體驗,慈濟教育模式是「做中學、學中覺」,透過孩子實作課程才能真正體驗甚麼是慈悲。[攝影者:張玉梅]
圖右 :大愛台節目部副理兼教育組長吳郁玟,細數台內清流節目,「唐朝小栗子、小主播看天下、生活裡的科學、OH!這就是美、呼叫妙博士……」都是傳遞真善美與正向能量,她強調大愛電視台諸多節目,都是要補足學校沒教的事。[攝影者:傅三財]

圖左 :屏大退休的張英鵬教授特別強調特殊教育的四不一沒有,1-不嫌早,預防模式,早期介入。2-不嫌遲,敏感期,終身發展,復健諮商。3-不放棄,優勢模式,多元智能,神經的可塑性。4-不隔離,融合生活模式,無障礙,全方位學習環境的設施,令人印象深刻。[攝影者:傅三財]
圖右 :下午陳麗香與陳淑纹老師率領潮州親子成長班帶來三首團康最美的笑容、十巧手﹝音樂瀟灑走一回﹞與幸福的臉,優美的音樂配合簡單柔軟的肢體語言,台上台下一起表演,溫馨感人。[攝影者:傅三財]
圖左 :第一組學員在隊輔李月英老師﹝左-東港國中退休﹞的鼓勵下,拔得頭籌其中一位學員感受校長的教育理念很棒!重視孩子內心品格教育,良好的習性,生活習慣都能自理。給學員很大的鼓勵,有時在忙碌的行政工作下,會忘了當初教育的初衷,慈濟人文往往扣緊著教育初心,這是慈濟研習迷人之處。[攝影者: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