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人工智能發展 及醫療應用

人工智能發展 及醫療應用

E-mail 列印
2019年9月12日,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團隊總監林盈宏,以「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及醫療應用」為題,與人醫年會學員分享,神奇的人工智慧(AI),將讓未來醫療環境變成什麼樣貌?人工智慧的概念是從1950年起, 希望電腦能具備和人腦一樣的思考能力,進而教電腦有各種辨別的特徵,讓電腦可以去學習;現在則是進步到,可以給電腦很多圖片,讓它有能力自己學習,稱之為深度學習。

◎不用擔心被機器人取代

人工智慧在醫療應用上,最初是用在醫療影像偵測病兆,進而協助診斷。未來更能做到提供治療方式,進而瞭解病人未來反應。林盈宏列舉國內外各式人工智慧,在醫療上應用實際案例,例如用AI技術,用在眼底鏡偵測視網膜,可以標出病徵位置,有效協助醫師進行診斷出糖尿病。應用範圍之廣,包括偵測皮膚病兆、病理切片看癌細胞、基因檢測,及MRI判斷等各式各樣的醫療輔助工具。AI技術可以取代醫院裡勞力密集的工作,更可以協助醫師診斷。

林總監並提到,臺灣在這方面應用的優勢,一是病歷電子化,透過全民健保擁有大數據資料,二是臺灣資通訊產業技術發達,三是注意病人隱私,思維以人為本。他強調,要當個會用人工智慧技術的醫療人員,懂得在醫療流程裡運用電腦偵測結果,他更鼓勵大家,要用心去瞭解這項技術,不要排斥,排斥就會落後了。

林俊龍執行長表示,醫護人員不用擔心,會被機器人取代,機器人是不會負責任的,醫師臨床考量拿捏判斷,不是機器可以取代的,醫生更重要的是傳遞關懷。

課後,來自菲律賓的牙醫師張麗真表示,林總監對AI未來的趨向講得非常清楚。AI技術讓醫生省去很多要背記功夫的力氣,可以集中精力在診斷病情;對於新進醫師而言,電腦具備的數據是別人的經驗,也是很重要。現在牙醫也都會使用數位化牙醫系統,甚至可以模擬做牙,和今天談的資訊科技其實很多是同樣的技術。

馬來西亞新山的李慧嫻是麻醉醫師,在上課中非常用心,不停地拿起手機拍投影螢幕。她覺得這堂課讓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AI不會取代醫生,會取代不懂得用AI的醫生。」李慧嫻是從公務單位退休,但目前除了去醫療院所兼差,也去醫學院授課。

李慧嫻表示,現在的學生要面對的,是三、五年內,很快速改變的各式AI應用的治療方法。身為老師,當然要更用心吸收新知,去和學生們分享。李慧嫻接觸慈濟不到一年,是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她滿心歡喜,直說這趟來得很值得、很有收穫。

圖左 :林盈宏強調,要當個會用人工智慧技術的醫療人員,要懂得在醫療流程裡運用電腦偵測結果,他鼓勵大家要用心去瞭解這項技術。[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林盈宏的投影片裡有許多珍貴的醫療平台介紹,內容豐富,學員拿著手機拍不停。[攝影者:鄭村池]

圖左 :林盈宏講AI技術在醫療上的應用,學員透過翻譯非常用心地聆聽。[攝影者:陳忠華]
圖右 :馬來西亞新山的李慧嫻(中)是麻醉醫師,在上課中非常用心,不停地拿起手機拍投影螢幕。[攝影者:鄭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