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驗血建檔愛相髓

驗血建檔愛相髓

E-mail 列印
2019年中正萬華區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建檔活動,於9月22日上午在萬華靜思堂舉行。連日來的陰雨,停了!陽光露出了笑臉,彷彿是對志工們在這兩個月來的籌劃與努力,給一個肯定與鼓勵。

雖然是每年都會舉辦的 活動,大家卻是用心於簡化驗血活動的流程。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行政組長蘇蕙鈺分享今年的改變,過去會衆一進入流程,資料檢核完就先到解說區,接著填表區;現在是填表區在解說區的前面,發現會眾幾乎不需要等,動線比較順暢、快速,縮短了建檔的時間。此外「軟體也在改變,怎麼樣可以防呆、防錯補強,讓整個過程達到快速、便捷、年輕化。」

◎多元志工 宣導接力

早在今天活動之前,慈濟志工們就已經按照地緣去做宣導。青年公園、果菜市場、南機場、西門町、公館、龍山寺地下街、捷運站出口、鄰近百貨公司、大賣場、社區、速食店、學校門口及捐血車附近,都可以看到志工們穿著「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背心,發著活動的傳單。今天更是把握人潮多的地點,用力去幫病友找到活下去的機會,大家的努力果然招募到許多青年熱血,由志工們安排專車回到萬華靜思堂建檔。

但其中也不乏因緣不具足的例子,像是越南新住民阮錢錢,今早她以機車載著母親購物,聽到志工解說,馬上將機車停下,由志工代為看管。到了萬華靜思堂建檔時,卻因為身處異鄉,提供不出另一位聯絡人的電話及地址。為了避免日後本人遷移或失聯時,無法聯絡而錯失搶救生命的急迫性,只能暫時作罷。志工們肯定阮小姐的愛心,希望以後可以邀約參加慈濟活動。

活動場內的另一頭,看到驗血建檔活動的常客黃采緹,手拿著「我是受髓者,感恩慈濟,感恩有您。」的板子,向場內每一個站的工作人員鞠躬感恩,也和建檔完成者分享自己的故事。2009年底采緹得了急性血癌,化療一年後再復發,必須移植骨髓。經歷過三次配對,五個月煎熬的等待過程,讓她發願參加每一場的驗血建檔活動,來替病友發聲,加深建檔者以後配對到的時候,能堅定信心不要退縮、不要拒絕。「我沒有設定我要參加幾場分享或活動,就是無量,做到不能做為止。」

除了受贈者,也有捐贈者來到活動當志工。吳采玲是花蓮慈濟護專第一屆的畢業生,1991年她就驗血建檔,直到1998年才配對成功。當時她住在基隆,慈濟志工謝春梅與林蓮特地去基隆找她填寫資料,當時采玲的先生也如同今天一樣陪伴在旁邊。其實要捐髓的前一天她人不舒服,才知道已經懷孕是第二胎,而半年前才流產一次。但是她卻說,「小孩還可以再生,救人一命只有這一次。」如今有機會當捐贈者做見證,夫妻倆一起做志工非常開心。

大愛電視臺《小主播看天下》的編導李承祐,今年八月才剛捐完周邊血,現在就已經迫不及待地當捐贈志工做見證宣導。他二十歲建檔,到今年三十一歲才有機緣可以助人,大愛臺也為他拍攝影片宣導,因為一個心念就有機會挽救一個人的生命,甚至一個家庭的生活。在花蓮慈濟醫院捐贈造血幹細胞前非常幸運見到證嚴法師,上人祝福他能有機會助人且成就對方。他分享捐髓時的感受:「聽說受髓者體重有八十公斤,需要幹細胞的量很多,還好我的幹細胞很強,花了六小時才收集完成。」

◎不同的因緣 相同的大愛

第一位來到萬華靜思堂的李嘉琪曾經陪伴捐贈的朋友鄭珺月施打成長激素,大略知道捐髓過程,她覺得原來幫助一個人重生是這麼簡單,她說:「過程有志工的陪伴讓人滿安心的,可以配對成功幫助人是件值得開心的事情。」建檔十八年才配對成功完成捐贈的鄭珺月說:「過程因為有志工們陪伴讓我很安心,連我媽都說『他們都照顧得比我好的感覺。』於是我在Line的群組號召朋友,可以配對到可以救一個人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情。」

慈濟志工長期陪伴的照顧戶史珮琪帶著滿十九歲的兒子張義澤來做驗血建檔,史珮琪表示本著取之於社會,來做回饋於社會的工作,她說:「因為藉由慈濟的幫忙自己有穩定的工作,兒子也讀大學,希望兒子可以藉由這個動作來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年輕人來救人一命。」張義澤表示:「救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很高興能幫助他人。」

李涵因為女兒在三歲時發現患有再生性脊椎造血不良,因為臍帶血的配對移植才讓女兒康復,所以更能體會家屬焦慮的心情。當時孩子還小,她不理解這種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在女兒身上,李涵每天都向觀世音菩薩乞求希望女兒能配對成功,幸運地有配對到,讓女兒可以念小學、念國中、可以長大。現在她有這個能力,可以捐血建檔,也是回饋社會。

任職於會計師事務所的黃馨緣,因為國中同學罹患血液疾病,就一直想要捐贈造血幹細胞,希望可以搶救別人生命。幾天前在公館巧遇慈濟志工宣導驗血建檔活動,她邀約表弟朱俊霖、國小同學黃詩霖以及詩霖的姊姊黃詩婷,一起前來萬華靜思堂捐血建檔,並完成填寫「器官捐贈同意書」,也會回去再與家人好友分享宣導。和妹妹一起創業手工甜點的黃詩婷表示,對器官捐贈早有聽聞,今天經過志工詳細解說後立即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她說:「在自己生命不能延續時,卻可以延續另外一個人的生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善的循環 愛心不冷卻

余孟勳與黃暄穎夫妻兩人帶著兒子,並約好三位社團好友陳勇智、黃鼎洋、李俐妏一起來萬華靜思堂參加驗血建檔活動。暄穎說明來此的因緣:「前幾個禮拜去新北市政府看九二一防災宣導,剛好有慈濟志工在現場宣導要辦造血幹細胞驗血活動,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此活動,我覺得很有意義,就在Line群組號召親朋好友,大家約好今天有時間可以一起來參加。」

暄穎的這群好友們都是雙溪扶青團團員,就是扶輪社的青年服務團,主要是招募十八到三十歲的青年人一起做社會公益的團體,現在雙溪扶青團有三十位團員,大家都有上班工作或家庭照顧,利用週六日與善牧之家去孤兒院辦活動,聖誕節時準備餐點與禮物去關懷兒童,也會去淨灘。一群熱血年輕人在社區關懷弱勢家庭,也會有國際交流等。

今年剛畢業在電商公司工作,最年輕的黃鼎洋分享他的驚訝,原先他以為要曬太陽排隊,然後有一臺捐血車上去填資料抽個血就結束。想不到來到現場,環境很好,許多志工熱心地幫忙,鼎洋說:「整個流程讓我們都非常的清楚,本來想說可以來這邊建檔,然後幫助別人而已,可是到後來整個流程下來,才知道這是一個很細很細的事情,整個流程一一的跟我們講解,就是從建檔到後續捐完之後的整個流程,非常清楚。」是很有規劃的一個流程。

「若是驗血配對成功後,還要抽血再三確認,才會到最後一步的捐贈,還有年齡上的限制與身體要很健康才能捐髓,懷孕也不能捐,所以幫人也不是一蹴即成。」李俐妏分享志工的貼心,像暄穎帶小孩一起來,有許多年紀大的志工就幫忙照顧小孩,陪他玩耍,讓父母可以專心聽講解,也讓抽血過程很順利,俐妏很感動志工動員力,大家工作分配的規劃非常好。

原籍新竹現在臺北上班的陳勇智非常活潑,他手舞足蹈地分享心得。「從以前就有聽說過捐髓的事,但都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活動,今天在這裡花了四十分鐘的時間了解整個內容,我就非常清楚了。若是有機會配對成功,也會尊重家人的意見,家人希望我是安全,有良好的溝通,他們也會同意我去捐髓。」勇智認為有很多的年輕人,也會想做這些助人的事情,只是缺少這個機會,他會在社團內廣為宣傳,邀請團員或好朋友都有機會來參加建檔。

今天很多年輕人號召朋友挽起衣袖加入救人行列,共同圓滿一百一十三例。這不是結束,「預約建檔」和「企業建檔」的同步機制,可以讓愛心不遺漏,多一個血液建檔資料,就多一分生存希望,也讓等待配對的家庭和病患帶來生命延續的一線生機。

圖左 :志工們穿著「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背心,把握人潮多的地點,發著活動的傳單,用力去幫病友找到活下去的機會,大家的努力果然招募到許多青年熱血,由志工們安排專車回到靜思堂建檔。[攝影者:魏美雀]
圖右 :今年流程做了改變,將填表區安排在解說區的前面,動線比較順暢,縮短了建檔的時間。此外軟體在防呆、防錯補強,讓整個過程達到快速、便捷、年輕化。[攝影者:簡清光]

圖左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行政組長蘇蕙鈺(右一),安排三位今年由慈濟大學畢業的印尼公費留學生,參加今天的驗血建檔活動,讓他們對整個作業流程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並實際參與外場的宣導,未來回到印尼可以貢獻所學。[攝影者:簡清光]
圖右 :「我是受髓者,感恩慈濟,感恩有您」,經歷過三次配對,五個月煎熬的等待過程,促使黃采緹盡全力參加每一場的驗血建檔活動,來替病友發聲,並於2016年完成心願成為慈濟志工。[攝影者:陳昭賓]

圖左 :吳采玲(左)是慈濟護專第一屆的畢業生,捐髓的前一天她才知道已經懷孕,是第二胎而且半年前才流產一次。但是她卻說,「小孩還可以再生,救人一命只有這一次。」如今有機會當捐贈者做見證,夫妻倆一起做志工非常開心。[攝影者:陳昭賓]
圖右 :第一位來到靜思堂建檔的李嘉琪(左),曾經陪伴捐贈的朋友鄭珺月(右)施打成長激素,覺得原來幫助一個人重生是這麼簡單。建檔十八年才配對成功完成捐贈的珺月說:「過程因為有志工們陪伴讓我很安心,連我媽都說志工都照顧得比她好的感覺。」[攝影者:陳吉雄]

圖左 :慈濟志工長期陪伴的照顧戶史珮琪(左)帶著滿十九歲的兒子張義澤(右)來做驗血建檔,珮琪表示自己本著取之於社會,做回饋於社會的工作,義澤則表示救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很高興能幫助他人。[攝影者:陳昭賓]
圖右 :黃馨緣(左)因為國中同學是病友,就一直想要捐贈造血幹細胞,搶救別人生命。幾天前在公館巧遇慈濟志工宣導,她便邀約表弟朱俊霖(中)、國小同學黃詩霖(右),一起前來建檔並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攝影者:簡清光]
圖左 :余孟勳(右一)與黃暄穎(左ㄧ)夫妻去新北市政府看九二一防災宣導,在現場得知今天的驗血活動,便帶著兒子,並約好同是雙溪扶青團的好友陳勇智(右二)、黃鼎洋(左二)、李俐妏(中)一起來萬華靜思堂參加驗血建檔活動。[攝影者:陳昭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