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生根 伸根 才能茁壯

E-mail 列印
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在慈濟板橋志業園區舉行為期五天(11/6-11/10),共有二十六個國家地區的慈濟志工回來參加,11月9日將接受上人授證成為慈誠、委員,和全球慈濟人共同 肩負起傳承法脈、弘揚宗門的使命。

◎深耕→生根→伸根

「三十多年前,上人邀請我母親(葉曼女士)到花蓮講演,回來後跟我分享:『慈濟真的有在做事,非常佩服上人。』之後,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邀請我母親到南加州講佛經。」從美國洛杉磯來的田之竺想起母親為他種下一顆善的種子。

田之竺的父母晚年與他們同住,一百歲時相繼往生。「助念、告別式等相關事宜都是洛杉磯慈濟人幫忙處理,上人還囑咐志工送來輓聯,很感激慈濟、感激上人。」之後開始參加慈濟活動,他覺得找到了正確的路, 2017年與太太王正茵一起參加見習培訓。

此次研習課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環保的課程,他覺得,上人呼籲做回收、愛惜地球,也是愛大眾;個人修行也是救地球,讓受傷的地球能夠恢復生機。

上人很注重慈濟在國外要深耕,就像樹根要伸入土壤裡,才會生根、茁壯;慈濟在美國如果沒有本土化,就像樹沒有生根一樣。一輩子在海外生活的他,覺得:「慈濟所講的、所給的,不只是對中國人有價值,外國人非常需要佛教、需要慈濟,慈濟可以給他們帶來很多的好處。」他接著說:「我們受到慈濟的恩惠,還有對慈濟的理解,我可以做為橋梁,在翻譯方面可以做最好的貢獻和分享。」

◎公做公得 婆做婆得

1993年,王正茵填寫慈濟志工表投遞洛杉機慈濟分會,之後開始做志工服務,到老人院關懷、訪視濟貧、募心募愛,兩年以後她的母親從臺灣到美國探視,母親希望她除了上班能夠多陪伴,公婆年紀大了需要照顧,就比較少參加慈濟活動,這麼一拖就是二十幾年。

2017年母親及公婆相繼往生後,才又開始做慈濟,進而與先生田之竺一起參加見習、培訓,承擔訪視,每兩個月一次的老人院的關懷、愛兒之家的探訪。還到墨西哥邊境賑災、發放,目前承擔活動組場控,擔任慈濟人文學校的中文老師及教導硬筆書畫,田之竺是雕塑老師。

這幾天的精進研習課程中,王正茵收穫最多的是每天早上的靜思晨語:「感覺跟上人有非常近的接觸,上人講的常不輕菩薩,對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激勵,因為常常跟同事、朋友,為了一句話反駁對方或與對方鬥嘴。以後不會再反駁、鬥嘴了,希望可以減輕自己的業障。」

「難在心 成在行」講師邱國氣說,在慈濟,最容易犯的就是「發心容易恆心難,精進短懈怠長」,也就是剛開始發心的時候,都是想要怎麼做、怎麼做,卻往往沒有辦法長久下去。王來香、邱國氣母子給她的感覺就是:「真的是子承母風,而且媽媽也對兒子進入慈濟以後,覺得非常的放心,他們母子都有滿滿的愛。」

王來香分享募心募愛的過程,正是王正茵最大的障礙,因為剛開始募心募愛的時候,就怕會被人家拒絕。聽到他們母子的分享,好像為她開了十條可以通羅馬的路一樣,原來有很多方法可以試試看,例如:善用臉書或LINE等社群網站和通訊媒體,就可以突破以前的侷限。

除了上人所說的要翻轉非洲,黃思賢提到的美國比以前退步很多,她發願回到美國後,要盡力付出,要積極接引社區志工。與資深慈濟人座談時,聽到如何保持協力團隊的溫度的一番話,她很受用:「就是要多用愛,用關懷去互動,就像對待家人一樣,這樣的溫度才能有凝聚力。」

二十幾年來,託辭因為父母、公婆的關係而中斷慈濟路,她坦言:事實上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當時剛進慈濟人手不夠,任何勤務都要去,如:個案訪視、掃街、關懷老人院等,覺得好像哪裡都需要你,很勤奮的參與。」後來志工愈來愈多,她想要做一個雪中送炭的人,而不是錦上添花的人,後來王正茵才發現錯了:「別人做,自己不做,吃虧的還是自己,公做公得,婆做婆得,所以回去要認真的做慈濟。」

圖左 :顏博文直行長在「國際NGO的永續承擔」課堂上講到慈善的價值如何衡量,學員專注聽講。[攝影者:吳碧華]
圖右 :王正茵發願回到美國本土以後,要積極的接引社區志工。[攝影者:呂瑞源]
圖左 :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二梯板橋場,依語言不同分組上課。[攝影者:吳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