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大捨之愛 化無用為大用

大捨之愛 化無用為大用

E-mail 列印
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無常好像在我們後方,一直沒有看見它;當無常示現時才發現它離我們這麼近!無常好像一首音樂,當聽到聲音才知道在我們身邊。人的生命的確是短促、無常的,只在一呼一吸之間,一息不再入,生命就 結束了。當無常來臨時,我們要怎麼做呢?

◎尊重生命 發揮良能

2019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濟精神研習會11月7日第二天課程,邀請到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遺體捐贈組張純樸組長,與來自歐美非、大洋洲、亞洲等二十六個國家地區的四百六十位學員分享「大捨之愛」,讓學員得以了解大體捐贈及其中的人文意涵。

回溯證嚴上人在花蓮設立慈濟醫院,缺少專業人員,先是於1989年成立慈濟護專(今升格為慈濟科技大學),接著成立慈濟醫學院(今慈濟大學前身),培養在地醫護人員。校訓「慈悲喜捨」就是除去別人的痛苦、帶給別人快樂。教育的特色除了專業教育外,也將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更鼓勵學生參與志工服務。

慈濟大學醫學系以「尊重生命,發揮良能」為出發點,培育「醫『病』又醫『心』,看『病』亦看『人』」的良醫;更提倡「發揮生命使用權」的大體捐贈觀念,帶動國內醫學界遺體捐贈文化。

醫師的醫術和信心都是從不斷的練習累積而來。解剖學是整個醫學知識的入門,因為要認識人體結構,所以需要有人體來做解剖,親自去體會、看、感覺,這和一般用書看是有很大的差異;醫生如果缺乏解剖知識,就像建築師沒有設計藍圖一樣。做為一名醫師,必須知道解剖學,且一定要親自動手操作,因此必須要有遺體讓學生學習到更深的醫學知識。

受限於華人傳統習俗、宗教、風水觀念及家庭倫理等觀念,想要捐贈大體必須因緣具足才能達成生前心願。在慈濟,除了愛之外,還有尊重與感恩,醫學生把大體當成老師,課前家訪,一一緬懷老師恩澤布施,發心立願志為人醫。

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大體老師是生命的勇者、捨身的菩薩。「一般人到醫院挨的那刀,為的是保住自己性命;而在我身上挨的每一刀,也許可以救活好多條人命。」張純樸組長分享幾位無語良師的故事,學員們對大體老師的願力及其家屬的難捨能捨,淚水不禁湧上眼眶。

◎臨床模擬手術 國際媒體關注

慈濟大學於醫學院七年級開設「臨床模擬手術教學」課程,課前默禱、模擬手術專業學程,課後必須再把大體縫合得完整如初,再著衣、入殮,接著由醫學生扶棺木、送靈入殮、火化入龕典禮,都延續了尊重大體老師的人文精神,感謝大體老師及其家屬大悲大捨的付出。

模擬手術課程之人文典禮引起國際注意,全球唯一的模擬手術課程以及充滿感恩、尊重、愛的人文典禮,吸引各國前來觀摩,引起國際媒體注意,包括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也專程前來採訪。

慈大的無語良師,只要是捐贈者本身及家屬同意皆可奉獻於醫學教育,但是大體捐贈也有一些限制:法定傳染病如霍亂、瘧疾、愛滋、梅毒等或罹患B型肝炎、C型肝炎,嚴重褥瘡——意外事故或手術傷口未癒合(出血)者,已進行器官捐贈或病理解剖,或因病水腫、過度肥胖或消瘦,溺斃、自殺身亡、家屬異議、人在國外及未滿十六歲均無法接受,不是想捐就一定能如願。

◎生命有限 慧命無窮

「剛才影片中聽到捐贈大體家屬分享,我很感動……無語良師真的是用他身後的價值,再去幫助其他的人,讓更多人感受他的那分愛。」學員孔令敏聽了「大捨之愛」這堂課後非常的感動,真正知道如何才能做一位無語良師。媽媽也是慈濟志工,曾經跟她說:「日後我要做無語良師。」作為子女其實心裡很不捨,以前覺得媽媽只是說一說,但她有這個心願,真正可以感受到家屬那分心情。

其實也不是說你想成為無語良師就能達成,條件還挺多的。「當時媽媽跟我說先把有用的器官捐掉,然後再來做大體。今天聽到老師說器官捐贈以後是不能做無語良師,回去也會跟媽媽說明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慧命是無窮的,無語良師是增長她的慧命,那為什麼要反對呢?透過這堂課,孔令敏會盡自己的努力支持媽媽的心願。

第一天來,孔令敏第一眼看見非洲家人就情不自禁地流淚,一路走來很辛苦,看到黑珍珠飛越千里萬水,這麼樣的堅持要回來聞法、替上人傳法,今天早上敍利亞,土耳其的家人也回家了,心裡激動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把全球這個多國家的慈濟人聚在一起?慈濟團體這麼好的一個大家庭,誠如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講的,受證後真的是責任跟使命的開始,大家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一定要在慈濟這條菩薩路上走下去。

學員王靜平同樣深受感動。慈濟大學醫學生對待無語良師是一種感恩、尊重和愛的態度,感恩這些無語良師,寧願讓學生們在自己的身上劃錯千刀、萬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她覺得從無語良師身上學習到醫學知識,培養出來的這群醫師,日後在對待病人的心態和人文關懷,肯定是不一樣的,就像師父曾提到,希望慈大醫學院教出來的學生成為良醫而不是名醫。

教育是人類的希望,學校是智慧的搖籃。上人慈示:「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已奉獻身軀給慈濟大學醫學教育的無語良師,有百分之八十是慈濟志工,他們一生付出助人,人生的最後也實踐大捨利他,化無用為大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大體老師的生命雖然殞落,卻化為一粒粒「善」的種籽,生生不滅。

圖左 :學員回來汲法也順道請法,年輕的志工教導同組年長者,回去如何使用〈佛陀的一生〉隨身碟和裡面的曲目。[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學員王靜平(右)覺得從無語良師身上學習到醫學知識,培養出來的這群醫師,日後在對待病人的心態和人文關懷,肯定是不一樣的。[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張純樸組長引用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努蘭(Sherwin Nuland)與慈濟大學解剖學科王曰然老師這兩位醫師名言來說明解剖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大體臨床模擬手術教學課程同時也是充滿感恩、尊重和愛的人文典禮。[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聽到語良師的故事,學員們對大體老師的願力及其家屬的難捨能捨,淚水不禁湧上眼眶。[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學員孔令敏聽了「大捨之愛」這堂課後非常感動,會盡自己的努力支持媽媽做無語良師的心願。[攝影者:黃炳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