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做環保報父母恩 使命必達環保路

做環保報父母恩 使命必達環保路

E-mail 列印
生長在苗栗縣後龍小鎮的翁華嬬,父親到北部工作,母親留在鄉下照顧姐弟三人,母親為了分攤家計一個人種了包括水稻、花生還有西瓜……大約有一甲地,這都需要長時間且耗勞力的工作。

從十一歲開始,華嬬放學回家會 把晚餐弄好,用大鼎燒水幫弟弟洗澡,家裡的牲畜都餵好後,帶著弟弟到路口等母親,夜幕低垂中,依稀看到母親扛著鋤頭從田埂走回來的身影,姐弟雀躍地牽著媽媽的手,回家共享華嬬做的晚飯,這是一家人最快樂幸福時光。懂事的華嬬不忍母親的辛勞,努力分擔家事做媽媽的好助手。

◎做環保 報父母恩
「用我們的身體去做利益眾生的事,就是報父母恩……」無意中在大愛電視台看到證嚴上人對環保志工的開示內容,翁華嬬立即打電話到花蓮靜思精舍,詢問如何才能做環保志工。

對環保一點概念都沒有的翁華嬬,第二天一早騎著腳踏車,找到位於臺北慈濟醫院旁的環保回收站,跟著慈濟志工在大太陽下做資源回收分類,九月的秋陽把穿著短袖的翁華嬬曬得全身通紅,蹲著做資源分類的腳已不聽使喚,腰酸背痛更不在話下,隔天她仍滿心歡喜地騎著車又再去做環保。

那一年翁華嬬才三十九歲,全心投入環保志工行列,經二年的見習培訓學習課程後成為慈濟委員,也接引先生陳志銓在隔年受證慈誠,夫妻倆同行菩薩道。

◎壓力與願力
翁華嬬承擔下和氣環保幹事後,才發覺自己對環保站運作並不太了解,面對人手不足問題,夏天的回收量又很龐大,當天若沒有分類完就會有衛生問題,有位師姊跟華嬬說,我們沒辦法應付這麼大回收量,一定得再找人來幫忙……。

為了不讓資源回收品堆積,翁華嬬留在環保站的時間愈來愈長,常常一個人做到很晚很晚才騎腳踏車回家。有一回翁華嬬在上人法像前說:「上人,弟子華嬬現在承擔環保,弟子真的有心要把環保站做好,但是面對現在人手不足不知道該怎麼辦,弟子一定要把環保這塊福田做好,懇請上人給弟子一個精神方向指示。」

「不擔心人力不足,這麼多年來,慈濟是從三十個家庭主婦開始,這一路走來,慈濟隊伍浩蕩長,就是那一念不變的初發心感動很多人……」,在《證嚴上人的衲履足跡》書中看到這段話,華嬬當下終於知道,雖然自己有心但是願力不夠,所以沒辦法感動很多人,她在心中默默許了願,「從今天開始不管面對多少的量,不管多少人來做,反正我就是頭低低地做就對了,其他就不再多想了。」

「一個下午的時間,只有三個人把五部車的資源回收品分類完畢。」腳是麻的,腰是挺不直的,華嬬就這樣子每天埋頭苦幹盡最大努力,頭低低地把自己當愚公把一堆堆資源回收品,一點點地分類消化掉。

在附近工業區工作的李暖蘭說:「我就是看到華嬬師姊一個人蹲在那裡做分類,被那個身影感動到才開始進來做環保。」李暖蘭把感動化成行動,每周固定到環保站報到,而且還專挑一些比較粗重的事情來做。有願就有力,也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環保站的志工人力漸漸變多了,每天大約有五十位志工齊心在新店環保站付出。假日也常常有年輕人帶著家人與孩子一起來做環保。

翁華嬬十年多來如一日,每天都把每件事情都歸類好才肯放手離開環保站,關上那一扇門時往往已是夜幕低垂時刻,身體雖然疲憊,但是看到一切事情處理告一段落了,隔天環保站的門再次開啟時,沒有前一天留下很多東西等著要解決,踩著腳踏車的翁華嬬心情是輕鬆愉悅地。

◎勇氣與使命
塑膠袋氾濫問題嚴重,塑膠袋未回收,埋至土中會裂解產生塑膠碎片,隨風飄散容易堵塞排水系統,若飄流到海洋變成海洋生物的食物,上人一再呼籲減塑問題,翁華嬬覺得必須想盡辦法,到使用塑膠袋的地方去拜訪宣導。

剛開始去宣導收塑膠袋也是另一種挑戰,當人家拒絕或講甚麼話的時候,該怎麼辦?翁華嬬告訴自己,不只是低頭做環保更要抬頭說環保,敢去面對會眾清楚地去告訴大家,塑膠袋回收的重要性。

翁華嬬挨家挨戶地拜訪附近工業區的總幹事,也到附近的市場、夜市去宣導,裝衣服塑膠袋很乾淨還有工業區用的塑膠袋用的材質很特殊,如果當垃圾丟掉很可惜更會污染大地,徵詢商家同意後,多年來,慈濟志工每星期固定去載回塑膠袋,減少垃圾量也增加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價值。

◎平凡簡單 生活最美
一個簡單報父母恩的心念,讓翁華嬬認識了慈濟,遺憾沒有因緣參與篳路藍縷時期的慈濟,一句靜思語說「做多體會多, 智慧增長多」,她用更多時間來做得更多,靠做的力量、精進求法的心,努力跟上前輩們的腳步。

薰法香多年,翁華嬬常常聽上人開示中提到「其實修行就是要改習氣」,她慶幸從環保站進來慈濟,朝夕與許多志工菩薩們相處,也努力修改過去在職場上一個命令一個動作要求的習性,用感恩心面對付出無所求的志工,尊重彼此達成團體共識,用愛與環保志工一起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有人說環保站的垃圾多又髒亂,翁華嬬卻把環保站當是蓮花出汙泥而不染的修行道場,在這個環境中,不管面對是垃圾或資源回收品與來自各種不同的人事物,不斷的學習克服困難過程中,轉化成滋養慧命的養分,勇敢地在菩薩道上走得更堅定。

四十歲以前為家庭的小愛付出,四十歲以後如果生命中抽掉「慈濟」二個字,翁華嬬已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價值是什麼。」華嬬感恩家人的支持才能無後顧之憂做志工,對她來說做志工是最美也是最自在的生活方式。

圖左 :翁華嬬每天早上五點,從家裡騎腳踏車到臺北慈濟醫院聽上人說法,七年來從未間斷過。[攝影者:鄭春燕]
圖右 :翁華嬬(右一)發心立願要把環保這塊福田做好,不管面對多少的量,不管多少人來做,把自己當成愚公就是頭低低地做就對了。[攝影者:鄭春燕]

圖左 :塑膠袋氾濫問題嚴重,塑膠袋未回收,埋至土中會裂解產生塑膠碎片,隨風飄散容易堵塞排水系統,若飄流到海洋變成海洋生物的食物,翁華嬬覺得必須想盡辦法,到使用塑膠袋的地方去宣導回收塑膠袋。[攝影者:鄭春燕]
圖右 :新店環保教育站具有環保教育功能,翁華嬬用心為參訪團體解說,面臨全球暖化,清淨在源頭垃圾減量要從自身做起。[攝影者:鄭春燕]

圖左 :翁華嬬開始做環保後,改掉過去愛買新衣服的習慣,在家也身體力行省水省電,用手洗衣服再將洗衣服的水拿來擦地。[攝影者:鄭春燕]
圖右 :新店環保教育站具有環保教育功能,翁華嬬帶著參訪團體親身體驗資源分類。[攝影者:鄭春燕]

圖左 :生長在苗栗縣後龍小鎮的翁華嬬,父親到北部工作,母親留在鄉下照顧姐弟三人,母親為了分攤家計一個人種了大約有一甲地,懂事的華嬬不忍母親的辛勞,努力分擔家事做媽媽的好助手。[攝影者:鄭春燕]
圖右 :「有一次,下班後拿塑膠袋到環保站來,看到華嬬師姊一個人蹲在那裡做分類,我就是被那個身影感動到的,才開始進來做環保。」在附近工業區上班的李暖蘭把感動化成行動,體恤站志工年紀都大,她專挑一些比較粗重的事情來做。[攝影者:鄭春燕]
圖左 :假日都不敢休息的翁華嬬,期待接引有緣的年輕人進來做環保,有願就有力,近二年來新店環保站假日總有一些年輕人一起來做環保。[攝影者:鄭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