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品格教育 永不貶值的資產

品格教育 永不貶值的資產

E-mail 列印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呢?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條件,不同品行的人會創造出迥然不同的人生與價值。教育的目的不在於追求學業成績或是人生履歷的亮眼表現,而是如何為自己打造一個永不貶值的資產——品格。

慈濟馬六 甲分會於1995年9月成立「教師聯誼會」(簡稱教聯會),推動靜思語好話教學。自此將靜思語帶入校園,也分別針對小學、中學及大學生、老師及家長,開辦各種成長班和聯誼團體。2019年9月27日教聯會新進志工成長班,主題是「教育志業」,

◎靜思語 開啟社區教育之門

活動一開始,司儀余瑞芳(慈鍠)契合當初馬六甲分會透過靜思語教學帶動,讓大家認識慈濟教育理念的緣起,特別安排靜思語遊戲,分享教育志業主題。

「原諒自己是美德。」、「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下一句是什麼?找一找,誰手中的靜思語能與你手中的配對呢?」聽完司儀的解釋說明,大夥早已迫不及待熱烈地討論,並到處詢問和找尋配對者,現場熱鬧不已。配對成功者,開心地與眾人分享手中靜思語的意涵,透過分享,大家更能理解和深入其中。

緊接著,司儀考一考大家對慈濟教育知多少?一連幾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隱藏一些細節,例如,「慈濟馬六甲社區教育之功能組包含哪些?2019年馬六甲在哪些地點辦親子班?現今馬六甲大愛媽媽走入幾間華小帶動靜思語教學?等等」司儀透過活潑的問答互動,在熱絡的氣氛下加強人人的記憶,進一步認識馬六甲的慈濟教育志業。

◎齊成長 優質有感親子學習

從教育入門,進而投入慈善;從希望改變孩子,到親子共同成長;從小愛的家庭,到大愛的慈濟。志工陳來月上臺見證分享,當初因為孩子好動、頑皮,自己又屬於完美主義者,從小採取責罵方式對待孩子,導致親子關係疏離。直到有天路過慈濟環保站,志工劉木蘭(慈霈)邀約他們來參與親子班課程,陳來月抱著試看看的心態參與。過程中,看見孩子很喜歡來上課,自己則聽聞上人慈示,要時常祝福孩子,因而改變自己以往責罵的教育方式。

而兒子原本從小懷抱明星夢,立志當光鮮亮麗的藝人;經過親子班、慈少班,志工帶動和陪伴他投入慈善訪視,從付出中看見弱勢族群的需要,發現自己的幸福,進而邀約母親一起投入慈善,甚至鼓勵母親承擔隊輔帶動其他家長。

陳來月性格內向,承擔慈少和大愛媽媽成長班隊輔,對她而言是很大的突破,但這十年來她堅持在慈濟教育功付出,用心投入慈善訪貧,只因她深切體悟親子一起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

現在陳來月的孩子在臺灣就讀慈濟大學,越來越懂事,也懂得感恩父母親的辛勞,暑假回家會協助做家務,會牽她的手和擁抱她,課業上也會自動自發學習,不再讓她操心。她說:「在善的環境中薰陶,無形中親子關係越來越親密。慈濟幫我將孩子帶得如此好,我很感恩,我會一直做下去。」

◎引善念 透過良善力量循環

陳來月的分享讓臺下的志工賴陸燕(慈晗)心有戚戚焉:「要孩子改變,自己就要改變。」以前她的性格急躁,喜歡叨唸孩子,自從帶著女兒戴佳穎參加親子班,到現在參與慈青也已十年。

在慈濟良善的環境薰陶之下,賴陸燕逐漸改變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不再用命令的語氣,改用柔和的態度,孩子反而逐漸把話聽入耳。這一連串的改變並非單方面,而是整個家庭的改變,就連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回來時也有感受。最重要的是,孩子變得貼心,會主動關心父母親。

以前的戴佳穎只要聽聞不喜歡的事物,就會大發脾氣,跟著母親參與慈濟活動,自身的脾氣無形中也逐漸改變。在慈濟常有機會到孤兒院、殘智障院及敬老院,透過付出學習存好心做好事。她體悟到,付出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就算不富有也可以出一分力,幫助他人。「即使給予對方一個微笑,也許對方當天心情不好,因為你的一個微笑,讓對方的心情開朗,這也是做好事。」

賴陸燕肯定品德教育的重要,平時教導孩子要多布施及做好事,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多去幫助他人,有時候在報章或手機上看到負面新聞,會跟孩子們分享,作為借鏡,建立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念,也鼓勵孩子多來參與慈濟活動,接觸善的環境。

◎年輕人 打造富有人生價值

另一組上臺分享的是就讀大學的慈青成員徐偉翰、廖志勇和張晉立,不同於時下年輕人念書之餘,重視享樂的人生態度,他們善用課餘時間,投入做利益人群之事。三位大學生更在2019年7月代表慈濟參與國際海洋論壇,與其他國家的年輕學子交流,將慈濟的環保理念帶到國際間,讓更多人看見和認識慈濟,也擴展自我的視野。

性格內向的徐偉翰不擅主動與人交流,深怕說錯話而拒絕參與論壇。然而慈青學長姊鼓勵他去嘗試,去學習,去認識不同的自已,他感恩地說:「那時候的我,感覺很不可思議,竟然能勇敢地和陌生人對話與交流,還是用英文呢!」他發現參與慈青的確成長許多,很慶幸當初選擇加入慈青團隊,利用課餘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在宿舍玩電子遊戲虛度日子。

夥伴廖志勇也深有所感,「救地球應該由自身做起,透過自我行動影響和帶動其他人,假如人人都能一起來付出,那我們的家園就能更乾淨。」

平時慈青團隊跟著志工做環保,志工所教導和灌輸的觀念,潛移默化之下讓他們在分類方面比時下年輕人更得心應手。從論壇中的淨灘活動,廖志勇窺見各組都是由慈青夥伴在主導和分享如何妥善分類回收物,其他國家青年讚歎慈青有如此豐富的環保分類知識,讓他更加肯定上人「清淨在源頭」的理念,而教育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也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

「這幾年參與慈濟,志工提倡環保生活化,比如自備環保餐具或是拒絕使用吸管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習慣,卻是落實從源頭減量,拯救海洋和地球的關鍵。」張晉立從一開始不太敢用英語介紹慈濟,慢慢學會說我所做,做我所說,直到可以坦然在眾人面前拿起麥克風侃侃而談。

從品德教育到生活教育、全人的教育理念,張晉立感恩地說:「這些都是彼此共同成長,最珍惜的回憶。感恩在大學時能認識慈濟,加入慈青團隊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奉獻愛 人才的希望在教育

初次參與慈濟活動的陳小杰坦言,曾經對孩子說:「妳滾出去,不要回來!」孩子生氣地回應說:「媽媽妳怎麼這樣講話!」事後,她慚愧地向女兒表示,自己也是第一次為人母,就像妳也是第一次當人家的女兒,我們都在學習。

陳小杰直言,老一輩的教育,總要孩子學業第一,不曾比較誰做好事第一,更不會從小教導孩子做環保,保護地球環境等。認識了慈濟的教育理念,她肯定品格教育的重要,從小培養愛人的能力,以及善良憐憫之心,唯有互助互愛的世界才是最美好、最和諧。她也從小灌輸孩子,品格是伴隨一生的資產,「女兒現在已十歲,是時候引導她來多參與慈濟活動,慢慢灌輸她品格教育。」

「社會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證嚴上人從慈善、醫療志業,發展至教育志業,就是期望能培育出為社會、為人群奉獻大愛與關懷的人才,堅持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的慈濟教育理念。

圖左 :司儀余瑞芳(慈鍠)帶領眾人回顧慈濟教育的點滴,讓臺下新加入的志工或民眾,進一步認識慈濟的教育志業。[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配對成功者開心地與眾人分享手中的靜思語,讓大家深入理解其中意涵。[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在慈濟良善的環境薰陶之下,賴陸燕和女兒戴佳穎不但修復了親子關係,也改善了整個家庭氛圍。[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慈青同學徐偉翰、廖志勇及張晉立(前至後)不同於時下年輕人,念書之餘重視及時享樂,而是善用課餘時間,投入做利益人群之事。[攝影者:黃玉花]

圖左 :黃金嬌(著白衣者)認同年輕人應多參與各類型的公益活動,從中獲取寶貴的人生經驗。[攝影者:黃玉花]
圖右 :馬六甲慈青團隊發心為東非募集建設教室基金,看見年輕人對社會的愛與關懷,人人熱烈響應。[攝影者:黃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