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靜思語30 種下無量善的種子

靜思語30 種下無量善的種子

E-mail 列印
「靜思語有30年歷史了,靜思語是證嚴法師苦修,品行的智慧結晶,我們可以把靜思語運用在生活中,讓心中的煩惱或無明去除,把善的種子種下來,將善良的品行發揮出來。」2019慈濟人文教育國際研習營司儀鄭雅蓉為 接下來的課程引言。

2019年12月6日,2019慈濟人文教育國際研習營下午課程由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素貞(靜原)、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慈大附中)附設國民小學部王佩茹老師及南投竹山國小梁明主任三位分享。

◎話靜思語 感念前人

1989年4月9日,當時在報社工作的洪素貞(靜原),帶著一臺相機、一臺錄音機到花蓮代班採訪證嚴法師。莫忘那一年,那一念,當年「將來如果慈濟有需要,我一定來幫。」的那一念,牽起了慈濟因緣。

1987年因為臺灣解嚴,當時的社會年代陷入動盪,政治信仰漂動,個人價值動搖,處處不安、騷動,遊行、示威四起。到了1989年,臺灣經濟蓬勃發展,股市房市狂飆,泡沫紅茶、泡沫文化興起,社會上貪婪、追求快速、出現空轉……洪素貞從時代背景的動盪不安,臺灣經濟起飛,民情風氣奢靡,社會價值動盪混淆,說起《靜思語》對當時臺灣社會的影響極其重要性。

洪素貞分享,《靜思語》的三位幕後關鍵人物,當時有慈濟志工何國慶、文化界名人高信疆先生及《中央日報》總編輯王端正。1989年5月4日,高信疆打電話給剛辭去報社工作的洪素貞,邀約她「願不願意一起做慈濟?」他構想要做一本上人的語錄。

仿論語做靜思語,以月刊、道侶、錄音帶、委員筆記、逐條蒐集、分類歸檔……洪素貞提及當初整理編輯《靜思語》的內容來源與方法。1989年9月17日,將上人的開示編寫結集成書,《靜思語》問世,作為慈濟護專創校典禮上給賓客的贈禮,當時一百零七位學生,卻有兩萬人參與。

《靜思語》在1989年11月,由九歌出版社出版,成為暢銷書;文字淺顯洗鍊,安定當時在功利氛圍下,許多漂泊迷失的靈魂。人們因為閱讀《靜思語》而轉念,改變生命。如今《靜思語》已滿三十年,已有二十二種語文發行,銷售量已逾八百萬冊。

除了書籍之外,《靜思語》也一生無量,以靜思語教學、靜思語書畫、靜思語漫畫、靜思花語、靜思茶道、靜思手語……多種方式傳播,並且隨著慈濟人的慈善行動灑播至不同國度。隨著時間長流,靜思語在不同國度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推廣,靜思語入旅館、入監獄、好話一條街、好話滿街跑,更有各個單位機關以不同方式的研究與報導,各界人士也有了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洪素貞提及於1994年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計畫搶劫銀行的年輕人,在等待下手時發現一本《靜思語》,隨手一翻,映入眼前一句「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不但打消了他為惡的念頭,還寫信感恩慈濟,靜思語拯救了他的一生。

靜思語影響人心的例子不勝枚舉,洪素貞讓大家看到「靜思語」不只成為人人的生活指引,更透過大家的實踐而在全球產生教化力量;靜思語讓臺灣看見慈濟,讓全球看見臺灣。

◎教靜思語 修身養性

「靜思語改變人心,很美,但是如何傳遞?」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國民小學部王佩茹老師接著以「慈濟人文在慈小」為題,藉由學校在人文教育的執行與落實,來說明與闡述「靜思語」如何影響學校師生,進而普及至學生家長與家庭,充分體現靜思語的影響是一生無量。

首先,她問起大家,何謂慈濟人文?王佩茹表示,「慈濟人文」是以證嚴上人的思想為依歸,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體現佛法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個人形象,提升內心修為;強調孝道倫理,以感恩、尊重、愛做為互動基礎;並落實環保愛地球,提倡齋戒護生。期待能開啟人人善心善行,實現菩薩人間化的理想,達到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

「慈濟學校如果沒有慈濟人文,其實就不成為慈濟學校了。」王佩茹分享,慈濟人文不是一堂課而已,而是在很多面向、點點滴滴一起匯聚而來。她表示,慈大附中的人文課程的四大面向,在「環境」部分,學校整個校園環境,讓人從踏進校園所看到的每一棵樹、每一棟建築,都感受到它在告訴你一些甚麼;從「制度」方面,孩子穿制服、老師也穿制服,大家一起茹素,這些默契與規矩形成學校的制度。「言教就是課程的部分,而最重要的就是身教,老師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自己也要提升。」

「我們的願景是培育世界級的人才,希望成為一所東臺灣的國際學校,以人文、國際化來成就孩子的未來。」王佩茹表示,學校一直非常重視人文,並以幼兒園、小學、中學的人文教育課程,來與現場學員分享走過的歷程。

從幼兒園開始就有靜思語教學、靜思劇場、茶道、花道,王珮茹表示幼兒園就是生活教育,點點滴滴都是對孩子教育的實踐;小學的人文課程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都有不同的人文課程,從書道、花道、茶道、生活禮儀到靜思語教學;中學部的課程從國一到高二,人文課已經變成是必修課,依照孩子的身心發展有不同層次規畫,讓孩子做不同的學習。

不同年級、不同階段,透過不同主題的人文課程,養成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參與、影響他人、主動學習的態度、檢視自己及將所學落實在生活裡等等,從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及國際間的議題,懂得如何關懷他人,最後達到慈悲利他及國際人才的培養。

◎藉靜思語 改變一生

「如何將靜思語和108課綱結合在一起?」獲得全國藝術貢獻獎、創新教學認證全國優等、教育部國家環境永續獎、友善校園全國績優學務人員、全國品格教育的推手、績優教師獎,還有師鐸獎等多項獎項,梁明目前任職竹山國小教務主任,因為「靜思語」改變了他的一生。

「參加『靜思語研習營』的時候,有一句印象很深刻,那是『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在舞臺上,展露出自信開朗的笑容,梁明表示,2010年參加教育部師鐸獎時,有十五個評審,問了五個問題,他都是以靜思語回答,而且也得獎。

靜思語與108課綱有甚麼關係?梁明接著以此課題與大家分享,他說,課綱最重要的就是自發、互動、共好。「證嚴上人說大愛共伴有情天,共伴是甚麼?我們有沒有一起?有沒有讓我們生活當中有入群的感動跟感覺?我們有沒有感恩、尊重、愛?有沒有和敬無諍共福緣?」連續一些問號之後,梁明提及最近慈濟人常提的「粽串」法親關懷,入群眾去關懷身邊每一個法親、家人、同事等等,都是發揮「靜思語」自發、互動、共好的精神。

108課綱就是去做人文關懷,孩子是不是能夠解決問題?能否讓孩子發展天賦?是否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每一個人都有他的能力,如果沒有適性揚才,孩子一輩子都不會成為天才。

課綱要改的是一個態度、技能、實踐,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從靜思語看到最重要,直得學習的是,第一個滾動式的生活學習,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動的時代裡,不要再複製過去的經驗;第二個是品格教育,我們要有實踐力,這很重要。

梁明分享,在過去九年一貫教學,靜思語教學就入校園,經過了十年、二十年後,因為當年的老師都退休了,有一點凋零了。二十一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願意再學習的人,學習要不間斷,要跟得上時代。因為未來很多行業會消失,要教孩子素養而不是背誦,要給他們懂得運用,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梁明語重心長說:「如果用昨天的經驗,來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剝奪孩子的明天。」

◎用靜思語 快樂隨身

來自馬來西亞的王寧誼很開心有這個機會前來慈科大參加研習營,帶著滿臉的笑容,她開心表示,「慈科大學生特別有禮貌,雖然互不認識,但是他們看到我們就會笑笑、點頭,我覺得這就是慈濟人的感覺。」

在「靜思語30」課程中,王寧誼對於竹山國小梁明主任的分享特別感動。「他參加慈濟以後,他的脾氣就變好了,比較不暴躁。」 王寧誼讚歎慈濟人運用種種方法推廣靜思語,尤其是把靜思語做成手機小書籤。「我覺得慈濟人把『靜思語』放在手機裡,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每次一看到,就會覺得很開心,靜思語可以帶來快樂,可以放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很好用。」

「多做多得,少做多失。」是影響王寧誼最深刻的一句靜思語。她認為做更多就會得更多;如果很少做,沒有經驗就容易出錯。「慈濟讓我變得更開心,我們如果學更多也會得更多,從年輕到老,不論什麼年紀,都要一直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

同樣來自馬來西亞的駱靖元是和姊姊駱彥菱一起前來參加研習營,靦腆的他,輕聲分享著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是「簡單就是美」,還有「對的事,做就對了。」 凡事只要保持著不要太複雜,從簡單開始做起,就可以慢慢累積,有恆心就能做成,而且對的事,一定要去做。

學員楊麗妮則讚歎,洪素貞三十年來用心致力於靜思語推廣;她看到靜思語應時、應機,讓大家很受用而且適時影響人心;也看到了王佩茹老師新「良」食運動,實踐回歸己身檢視生活教育,在孩子心中啟發感恩、尊重、愛,甚至影響家長,不是空說,而是身體力行,真是實踐的方法。而從梁明老師的分享,也了解靜思語教學在學術發展中,對補足品德教育方面很重要,能夠提高心靈層次。

「靜思語」進入海內外學校,讓人人將《靜思語》琅琅上口,繼而影響家人;一句句精闢簡潔的法語,更走進大街小巷及家庭鄰里,適時給人清淨暢涼心境。三十年來,《靜思語》已在國際社會上有極大善的影響,就如證嚴上人期許:「希望每一位閱讀本書的人,都能獲得心靈上的自在。」

圖左 :王寧誼讚歎慈濟人運用種種方法推廣靜思語,尤其是把靜思語做成手機小書籤。[攝影者:許榮輝]
圖右 :梁明語重心長說:「如果用昨天的經驗,來教育今天的孩子,就是剝奪孩子的明天。」[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洪素貞提及當初整理編輯《靜思語》的內容來源與方法。[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來自馬來西亞的駱靖元(右),靦腆的他,輕聲分享著自己最喜歡的靜思語是「簡單就是美」,還有「對的事,做就對了。」[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親善大使演出靜思語歌曲,並呈現來賓書寫的最受用的靜思語。[攝影者:詹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