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人文教育研習營 看見最美的風景

人文教育研習營 看見最美的風景

E-mail 列印
「人文是在生活中落實,在生命的歷程中去體現,這叫做人文。」慈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李玲惠,與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臺灣的教師、學生家長、慈少等兩百多位學員,分享慈濟人文在校園的實踐。

第一屆「201 9年慈濟人文教育國際研習營」,於12月6日至12月8日在慈濟科技大學演藝廳舉行。第一天「慈濟人文教育的探討」課程中,由慈濟大學附屬中學(慈大附中)校長李玲惠、慈濟大學副教授林曉君及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主任謝麗華分享。

◎培養世界人才

慈中校園有十六公頃,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校長李玲惠表示,慈濟人文裡有茶道、花道……課程,但是今天她不詳談這些課程。「今天要談的是我們這一年來所做的突破,那就是把慈濟人文與國際交流做連結。」

李玲惠分享,三十年前證嚴上人辦學校的時候,就講了「臺灣不缺一所學校,但缺的是一所以品德教育為核心、以全人教育為理想的學校。」這一句話,所以學校的願景非常清楚,慈大附中培養的是胸懷美善,擁抱世界的全球公民,世界性的人才。

到底慈大附中除了重視品德教育以外,還有什麼呢?有什麼與別的學校不一樣?李玲惠以上人心心念念的心願分享,慈濟的學校要和別的學校不一樣;不一樣的是學校以慈濟人文當做底蘊、當做核心,以這樣的核心精神串接所有課程、教學,還有所有的活動。

螢幕上一張小學新生輔導第一天,排得很整齊的鞋子,及放在鞋子上的水杯照片,李玲惠說:「因為進到這個學校,學校的境教、氛圍讓他們知道東西不能亂放。」一到這所學校,看到圍牆、看到校名、看到校樹就已經開始接受教育,她再次強調,這就是淺移默化的慈濟人文。

慈大附中的兩大特色,第一個是人文素養,以品德為核心;第二個是國濟教育,培養孩子的國際移動力。

「我每次帶學生出國,在國際機場就受到禮遇通關。」李玲惠展露出滿臉的笑容,指著螢幕上的相片說:看到這樣的孩子,這樣的隊伍,慈濟的孩子到哪裡都是風景,這樣的風景,統一的名字叫做慈濟人文,在整齊中帶有美感。

◎慈誠懿德角色

慈濟大學副教授林曉君以去年(2018年)參加國際正向性學研討會中,在教育座談研討中的「臺灣的生命教育」報告主題,她以慈濟大學在慈誠懿德父母的角色、意義及在校園的運作為主題。

林曉君表示,成人志工的意義、角色及在校園中良師益友的服務,年長者在代間教育裡,對於青少年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一個導師、教練身分的角色。而「慈誠懿德」,有很深的價值與意涵,在所有慈濟學校有一個共同名稱就是慈誠爸爸、懿德媽媽,代表的就是「誠」與「德」。

研討會現場有一位國際學者Michael Bond,是華人心理學重要始祖,林曉君揚起嘴角說:「他回饋的第一句話,太令人驚訝了。那時候,我想怎麼可能,他們認為,在學校慈誠懿德會是令人非常不可思議的校園文化,這麼好的制度,為什麼不推廣到臺灣其他的大學?」

「慈誠懿德」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與關鍵,有證嚴上人的法及大家的使命感。她表示,「慈濟教育志業裡,這樣的慈誠懿德,還有全球社區有很多陪伴慈青、慈少的慈誠懿德制度,其實很複製的。」

然而一個很重要的貫穿思想就是愛,大愛,無私的愛,這三者要具足才能成就一切。全人教育從幼兒園一直到博士班,這全人的概念從每個人的身心到靈的部分,以人文教育紮根到靈性層次,根本的啟發。

她以國際學者的一段話分享:「農夫種下種子,需要經過耕作、照護,才能產生果實的收穫。」她接著說:「最後一句話,似乎好像看到上人的法一樣,這句話是不是還蠻慈濟的?」就像園丁播下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每個發芽的時間不一樣,但是不要埋沒,還是辛勤灌溉,有一天就會慢慢冒出頭來,林曉君語重心長表示,這概念是國際相通的。

◎實踐是儍儍做

「因為我不學無術,我本來不是學教育,是半路出家……」學法律出身的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主任謝麗華,分享「如何實踐慈濟人文教育」,現場充滿笑聲。她表示,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己是儍儍去做。

她以與學生參訪英國護理之家之旅與大家分享,謝麗華表示,護理之家一些病人不能表達,需靠手語傳達;她說,這個手語不是一般的手語,要加上Emotion,Action,Expression,同學就和他們比起手語,感動了英國大學的老師。謝麗華:「慈濟人文就是儍儍做,沒有理論基礎,但是因為相信上人,就這麼做了。」

慈濟人文是博大精深,每一個老師都有不同的背景,一定用自身的經驗,用我們理解上人的法並做整合之後,教學分享。她以教學的四個R分享,第一個就是尊重,Respect:所謂的尊重就是尊重差異;Relevant:與學生產生連結;Reflection:課後的反思與成長;Reciprocal:教學相長,互惠互利。

學校國際化,謝麗華身為一個外國人感受更為深刻,她分享,以洗澡為例,菲律賓學生喜歡早上洗澡,臺灣學生會說早上為什麼要洗澡,吵死人又浪費水,一天洗一次澡不夠嗎?生活背景造成很多想法也差異很大。

「我們常說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勇於縮小自己。」這就是尊重理念,謝麗華表示,也因為這樣,在這個世代教學一定要有所調整,而且清楚分辨很重要。

現在是一個急速發展的世代,也是一個很容易憤怒的世代;現在的年輕人在網路世界裡,等著別人按讚。這是自戀的世代,人們也經常自憐。「很多人認為出社會上班之後,很辛苦。為什麼大老闆的老婆可以買那麼大顆的鑽戒?自己辛苦,為什麼是別人享受?在這情境中,慈濟人文就顯得更為重要。」

謝麗華以證嚴上人因一念悲心創辦慈濟世界的種種與大家分享:上人因關心花蓮沒有醫院而蓋醫院;因關心媒體亂象,上人成立一個清淨的大愛電視臺;關心世界氣候變遷,要大家做環保。這就是真正的慈濟人文,值得遵循的慈濟人文。

◎自然展現氣質

馬來西亞教育合心幹事伍麗婷表示,幾天來在慈科大看到很多從馬來西亞來學校就讀的學生,深刻感到學校是教育的後盾,心裡很感動。

她說,參與兩天的學習,有著滿滿的收穫。從慈濟人文教育看到慈濟教育在臺灣深耕,伍麗婷說:「這也是大家須從馬來西亞前來取經,回來學習人文是我們很大的方向。」慈濟人文以慈悲喜捨為出發,帶著孩子走向國際,她表示,這是馬來西亞在人文學校教育可以好好學習的地方,有機會也要帶著孩子出國遊學。她充滿自信的笑稱:「讓我們孩子展現視野,把孩子帶上國際舞臺,擴展視野。」

擔任司儀的陳皇曄老師說:「慈濟人文在慈濟的教育非常重要,從三位老師的分享,看到她們在推動的歷程及實踐的成果。」

一如李玲惠校長的分享,孩子在沒有規條下,自然而然展現出氣質,就是最好的人文。慈濟的教育實踐是教之以禮、育之以德;慈濟的禮不是只有禮節,不是只有說感恩,而是一個由內而外的尊重、恭敬與虔誠,及由外而內形成的一種人文。

圖左 :李玲惠說:「因為進到這個學校,學校的境教、氛圍讓他們知道東西不能亂放。」[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謝麗華分享,在實踐慈濟人文教育的過程中,自己是儍儍去做。[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林曉君表示,成人志工的意義、角色及在校園中良師益友的服務,年長者在代間教育裡,對於青少年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來自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臺灣的教師、學生家長、慈少等兩百多位學員,參與「2019年慈濟人文教育國際研習營」。[攝影者:詹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