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慈濟教育在寰宇 深耕人文

慈濟教育在寰宇 深耕人文

E-mail 列印
「印尼國際學校做得非常好,而老師面對一群生活非常富裕的小朋友,真的是非常不簡單。」老師要用什麼方法和家長們溝通,以真正落實慈濟人文?第二天下午「慈濟教育在寰宇」課程,主持人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謝麗華主任 ,邀請來自印尼慈濟國際學校小學部人文處陳佩雯來和與會老師、家長及學生們分享。

2019年12月6日至8日,慈濟科技大學舉辦「2019慈濟人文教育國際研習營」,邀請全球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大愛媽媽、慈誠懿德、海內外慈濟人文學校教師及志工……從事推廣慈濟人文教育者,一起來探討、學習慈濟人文教育,相互交流,以令教育志業更達深耕慈濟人文之境,並傳揚慈濟人文教育的美善。

◎富裕國度 啟發親師生

「慈濟教育在寰宇」課程有來自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臺灣四位教育界代表來與大家分享在各地區推動慈濟人文教育的方法與成果;藉由四位教育工作者在各國不同人文特色與環境,推廣慈濟人文的經驗與心得,給予學員們不同觀點與啟發。

謝麗華以一貫幽默口吻說:「當他們的小朋友掃地的時候,他們的媽媽說:我家的女傭這麼多,為什麼要我的孩子掃地?」謝麗華看看大家,接著又說:「如果笨一點的老師說:如果有一天,你沒有錢呢?那你就自找麻煩了。」此時,笑聲四起,演藝廳充滿歡樂。在歡笑聲中,謝麗華介紹印尼慈濟國際學校小學部人文處陳佩雯與眾分享。

「莫忘那一年、那一念,其實二十多年前,我也是慈濟護專學佛營的小朋友,來到這裡回憶湧上心頭。」陳佩雯與兩百多位學員分享,雖然不是學教育,自己卻在教育這一區塊找到熱情與使命。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印尼也有三寶:司機、佣人、小孩不嫌少,當地大部分小孩都是富裕的第三代,父母是華人第二代,家境非常好,陳佩雯以爽朗的笑聲說:「我們遇到的問題是你要『愛』他,還是『礙』他。」

印尼國濟學校在2011年6月17日創立,7月11日開學第一天,小孩到學校不會穿鞋子,也不會脫鞋子。陳佩雯敘述當時給予孩子適才、適時的課程是在第一個月,教他們基本日常生活行儀;在教他們學會襪套的時候,媽媽竟然不敢相信,而感動地說:「你們太厲害了,我的小孩自己會穿鞋子,穿襪套了。」

文化差異讓剛到印尼的陳佩雯很驚訝,當地小孩因為有司機、保母的照顧,而沒有機會學習,不是不學習。「那裡都是佣人拿書包進學校,我們發現印尼小孩需要的是他們要有機會動手做。」她希望在小學畢業前,他們要通過二十五項目考試,具備基礎生活技能,才能畢業。

學校親子人文課程,除了培訓小孩子生活技能,讓他有機會做,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家長更了解慈濟人文,所以,每一年都有增設家長人文體驗課,透過茶道、花道等課程,讓家長知道慈濟人文課的運作。

在印尼的教育環境裡,慈濟學校是一個很亮麗的招牌。陳佩雯表示:「不是我們要很驕傲,表示很厲害了,而是我們要更處處小心,把上人對我們的期許更扎深在印尼這一塊土地上。」

◎開花結果 幼兒園啟蒙

馬來西亞陳姍姍曾經參加慈青,於1998年參加因印尼排華慈濟所辦的國際賑災發放,當下就立下決心要當一個老師。她說,就是在印尼的那一念,看到不能等,要把握回到志業體服務,就在馬來西亞檳城辦一個小小的慈濟幼兒園,一直到現在。

「可以走到今天,其實一句話,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心上,一輩子就夠用。」她分享,當時回到精舍時,上人期許大家的一句話,至今她仍很感動。「好,如果要回去開創幼兒教育的話,心中有愛還不夠,行中也要有愛。」就是這一句話,成為團隊的一個方向。她表示,心中有愛不只愛自己、愛小孩,還要愛自己的家人與同仁,要全方位放在心上去實行。

2001年1月2日,幼兒園開辦,至今已十九年了,陳姍姍回顧起當時草創過程的艱辛:「當時二十多位小朋友,都是我們挨家挨戶去找來上課的,就是靠我們要去收資源回收時,去敲敲門說,我們有幼兒園,你們要不要讓小朋友來就讀?」

至今,學校已經有安親班、社教安親班、教育中心等,馬來西亞於1994年就有慈青,2001年有人文學校;2005年,慈濟志工濟航認為要整個社會好,一定要先從家庭好;所以,人文學校,不是父母沒有參與,只把孩子放在學校,是要父母一起來,一親一子。

「幼兒園的特色是行孝。」上人說,善與孝是一切的根本。如果善與孝可以守護,社會國家肯定不會有災難。陳姍姍說:「在行孝的部分,我們是無孔不入……大人、小孩、課程、志工,可以想到的就全程去做。」

除了小孩要顧、大人要顧,校友也要顧;考量到一千三百九十九個幼兒園畢業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到人文學校學習,陳姍姍分享:「我們和志工、大愛媽媽、教育志工一起守護著他們。」因此,學校舉辦很多定期與非定期活動,還有每個月的校友親子人文班等等,透過活動,把一屆一屆校友,用所有方式,把他們摳住。她語重心長地表示,很期待他們是未來能傳承,繼續接棒的下一代。

◎泰北邊境 立人文殿堂

來自泰國清邁人文學校的黃雅純老師,笑著向大家說:「聽到清邁一定想這是一個好地方,空氣清新、步調又沒有那麼急。其實我們是離清邁三個小時的芳縣,從清邁機場還要輾轉山路才能到我們的學校。」

「很多人聽過亞細亞的孤兒這段歷史,早期源自於國共內戰……」她回溯起泰北這塊土地,一批從雲南逃到泰緬邊境的軍人,因為回不去中國,也不能到臺灣,又不是泰國公民,沒有身分,只能就此定居下來;而下一代也同樣沒有身分,很難走出大山,什麼都很匱乏。

早期政府透過救總幫助泰北這些難民,慈濟在二十五年前,從政府接手援助;之後,就擬定泰北三年扶困計劃。三年之後,如何繼續下去呢?黃雅純表示,為了讓他們及下一代改善生活,上人就以教育來翻轉,翻轉當地人民的生活。

目前,清邁學校是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有一千多個學生。而能有這樣的規模,是不容易的。她輕嘆:「我們甚至還要去募款來Support一些學生,讓他們有更好的環境學習。」

當初,因為慈善設立學校。「透過慈善與教育結合,慈濟在當地扎根下來了。」黃雅純堅定地表示,慈濟二十五年前踏入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從臺灣的慈濟人到泰國的慈濟人,一直到當地的慈濟人,慈濟扎根下去了。

至今創校已邁入第十五年,她說,泰國人都很和善,主要信奉佛教,所以在辦學時沒有遇到困難;在推動人文、生活教育、靜思語教學等等,都沒有特別的阻礙,家長都非常支持與認同。

如何把慈濟人文與當地特色做結合,成為清邁學校很獨特的人文?就是要以倫理為主軸,對父母的倫理是孝順;對老師的倫理是尊師重道;對陌生人的倫理、對國家的倫理、對宗教的倫理等等,都是泰國教育的核心,還有社會思想、品德的核心。

學校有感恩戶,學生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每個月讓每個年級有機會輪流到感恩戶家關懷、發放,還有到熱水塘安養中心,冬令發放或急難救助。黃雅純開心分享,「我們的功能有點像靜思堂,地方如果有火災、急難,大家都會報到學校,我們就動員。」

泰國離臺灣太遠,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回臺,他們沒有機會看到師公上人,學校就在每一間教室都設一個慈濟角,有上人法像、精舍照片,還有竹筒,希望讓師公上人能一起參與班上的敬師典禮。「我們很努力把泰國傳統加上慈濟人文……」黃雅純發願要將清邁人文學校變成一個特色,再去影響更多學校。

◎改變自己 因靜思語教學

「以前我在高中教師有夠凶,有夠狠,所以學生叫我小李飛刀,我在三樓罵人的時候,在二樓聽得到……」來自高雄教師聯誼會的李秋月老師自嘲以往與眾分享。「一堂課五十分鐘,我可以罵三十分鐘,罵完才開始上課,這樣的老師怎麼會快樂?」

當她看到資深慈濟志工老師是這麼快樂,還有源源不絕的體力,她一再自問:「為甚麼我不可以?我一定要來學。」而資深慈濟志工一句「你到那邊,你一定會改變自己」的鼓勵,讓原本很不想參加精舍尋根之旅的她,尋根之後,哭了三天。那時,李秋月向上人發願要當一個好老師,不要再罵學生,要用愛來愛學生。她說,「當時尋尋覓覓,才知道那就是我要找的地方。」

開始做靜思語教學時,她發現,在高中校園裡也可以做靜思語教學。「學生會因為你的善、你的愛、你的真、你的美,而跟著改變。」李秋月以堅定的語氣說著:「真的會改變,靜思語不僅改變自己,也改變了別人。」

以前的她,什麼都計較,什麼都比較。現在,她體會到對學生要付出真誠的愛,而真誠的愛,不是只愛成績,還要愛這個人;這個人雖有缺點,但是他一定有他的亮點。她體悟到上人所說「我們除了愛之深,還要教之切」的道理。

多次參加人文教育交流,曾經到過四川、新加坡、蘇州的李秋月,帶著滿臉的笑容分享教學經驗:「幸福是什麼?就是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那一條最正確的路;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生命都在慈濟靜思、沉澱而且發揚。」

◎不同國度 一樣的情懷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李桔瑯是小學特教班老師,於1998年就在慈濟人文學校服務。「到人文學校,最大的成長是自己。」

而這次回臺參與研習,她滿心歡喜分享:「我是一個很嚴厲的老師,跟李秋月老師,可以說不相上下;她罵學生可以罵半個小時,我看一個學生可以看到他流淚;到最後,我改變自己,我用愛去影響他。」李桔瑯說起所教的一個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總是愛打架的學生,直到五年級她任教時,有半年時間,他都未再打架。但在半年後他打架了,就哭著向李桔瑯懺悔。「這個孩子雖然不會讀書,但是後來也是一個小老闆。在中學輟學的時候,他對媽媽說,永遠會記得對慈濟老師許下的承諾,不會學壞。」

在人文學校承擔人文真善美,很早就學佛的陳來清,從事物流工作十多年後,覺得人生好像失去方向,想重新找回心靈所要的。那時候,孩子就讀二年級,太太鼓勵他上人文學校人文課,因而他慢慢了解慈濟。「因為我們是一親一子,比較有多的時間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上課,我們就聽上人開示,他感動了我。」

在人文學校,陳來清才真正了解上人及慈濟志業。最近馬來西亞的新芽個案及走入校園的活動,讓他才開始踏入教育志業,教導學生與他們同在一起。因為自己不是教師,這次參加慈濟科技大學研習營,是想多認識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樹立一個很好的人格要一百年,做為一個教師真的是不簡單,我會用不一樣的心態去看待教育。」陳來清期望慈濟人文教育能推廣到全世界,讓更多弱勢、貧困的孩童,更能夠接受到慈濟的福。

已經加入慈濟十九年的林慧苹,當時參加慈濟教師聯誼會主辦的兩天一夜教師營。「在那邊,師姊的分享,發覺自己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人師;那時候好懺悔,哭了好多天,覺得自己沒有走入學生的心坎裡,覺得愛他們不夠,只是表面上一個教師。」那時候,她就想如果有機緣進入慈濟,就可以名正言順去學習。因為孩子錄取,林慧苹就陪伴孩子,進入人文學校學習。

「一路走來,覺得慈濟改變了我,讓我對家人、對學校的孩子,開始走入他們的心靈世界,不再以分數,而是跟他們在一起,陪伴他們;我曾經走過她們的經歷,只是我不像她們走得那麼深入。」她讚歎「慈濟教育在寰宇」講師們的分享。

林慧苹很想再參加這樣的研討會,更堅定自己雖然退,但精神上還不能休,要有精神毅力,帶動身邊的老師和孩子一起更精進,在教育路上,真正成為一個人師,把上人所教帶回家。「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把自己經營好,自度度人,自利利他。」

看到慈科大的茁壯成長,學生自很多國家來學習,如同大同世界一起融入。「愛不分國界,因為愛而綻放在世界各角落,呼籲世界更多的孩子來大愛學習,把愛散播出去。」

「文化不一樣,教學一定要隨機應變。」透過不同國度的教學經驗分享,謝麗華表示,看到種子深耕之後會變成大樹。「常常說,你可以數出一粒蘋果有多少顆種子,可是你永遠不知道一顆種子可以長出多少粒蘋果,這就是教育最美的地方。」她勉勵教師們,要像農夫一樣辛勤耕耘,還要有耐性等待收穫。「在慈濟世界裡,看到有情人終成眷屬;眷屬就是一家人,慈濟世界就是一家人。」

圖左 :文化差異讓剛到印尼的陳佩雯很驚訝,當地小孩因為有司機、保母的照顧,而沒有機會學習,不是不學習。[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馬來西亞陳姍姍曾經參加慈青,於1998年參加因印尼排華慈濟所辦的國際賑災發放,當下就立下決心要當一個老師。[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左 :第二天下午「慈濟教育在寰宇」課程,主持人慈濟科技大學人文室謝麗華主任,邀請來自印尼、泰國、馬來西亞和臺灣四位教育界代表來和與會老師、家長及學生們分享。[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來自泰國清邁人文學校的黃雅純老師,笑著向大家說:「聽到清邁一定想這是一個好地方,空氣清新、步調又沒有那麼急。其實我們是離清邁三個小時的芳縣,從清邁機場還要輾轉山路才能到我們的學校。」[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左 :「以前我在高中教師有夠凶,有夠狠,所以學生叫我小李飛刀,我在三樓罵人的時候,在二樓聽得到……」來自高雄教師聯誼會的李秋月老師自嘲以往與眾分享。[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李桔瑯是小學特教班老師,於1998年就在慈濟人文學校服務。「到人文學校,最大的成長是自己。」[攝影者:蔡翠容]

圖左 :陳來清期望慈濟人文教育能推廣到全世界,讓更多弱勢、貧困的孩童,更能夠接受到慈濟的福。[攝影者:李志成]
圖右 :已經加入慈濟十九年的林慧苹,更堅定自己雖然退,但精神上還不能休,在教育路上,真正成為一個人師,把上人所教帶回家。[攝影者:李志成]
圖左 :主持人謝麗華主任與四位講師合照。[攝影者:陳李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