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媽媽心關懷弱勢 走出陰暗迎向陽光

媽媽心關懷弱勢 走出陰暗迎向陽光

E-mail 列印
繁榮的都會中,仍然還有一些因貧病正面臨生活困境的人,隱藏在社會上的暗角處,幸好有許多善心人士熱心提報,讓這些苦難人得以疏困。

六十三歲的慈濟志工葉秀榮住在嘉義縣水上鄉,從事早餐店的她年輕時即懂得要行 善助人,三十歲時她到廟裡為孩子添福,在廟中看到善書從中了解到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即開始加入廟裡的行善團,跟著團員到處去老人院、安養中心等慈善機構去關懷長者。有時她也會帶著孩子同去參與活動,讓孩子感受自己是有福的人。

在行善中,經友人李祝邀約參與慈濟列車前往花蓮靜思精舍,在精舍中看到師父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非常感動,秀榮心想出家人為什麼還要這麼辛苦,證嚴上人柔弱又有先天性的心臟病,帶病的身軀要操心國內慈善、還要憂心國外災難,這麼慈悲的師父不忍眾生受苦難,「同樣是女子,上人宏觀天下,那我為什麼侷限在一個小家庭中,我應該要走出去,跟著慈濟,我這平凡的家庭主婦應該可以做更多的事。」秀榮告訴自己:「這是我要找的明師。」

人說四十一枝花,四十歲第一次坐火車到花蓮認識慈濟,從花蓮回來葉秀榮即開始做回收。從事早餐店生意多年,不知原來每日隨手丟棄的餐具皆是可回收的資源,她在自家旁設環保點,告訴左鄰右舍有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回收的,並邀約大家同來分類做回收。秀榮開著貨車收集回收物,載回環保點給鄉親們分類,晚上回收完準備些點心給大家吃,等大家離去後要善後清理場地,再將分類好的回收物載去賣,常常要忙到很晚,而隔天清晨四點多即起床準備賣早餐的生意。

慈濟以慈善起家從事社會救助的工作,葉秀榮接觸的第一個個案,案主身心皆有問題,先生不疼、婆婆不愛在家得不到溫暖,因此常回娘家住,後來因癱瘓,娘家無法照顧只得送回婆家,因案主需要就醫時,葉秀榮開車要載去醫院,但案主身上只有包尿布,秀榮想找件衣褲給她穿都找不到,只得隨意抓件大布遮蓋就這樣載去醫院,秀榮心疼:「我們要穿什麼名牌都有,怎麼會連件衣服都沒有。」從此秀榮懂得惜福,不再隨便買衣服,有得穿就好了。

出院回家後,家人無法常幫案主換尿布導致生褥瘡,用餐也不固定,於是秀榮和案主先生商量,請案主先生每日早上出門上班時先幫案主換尿布,中午時秀榮會來幫忙換。到藥局買些紗布藥品,再帶些衣物也順便帶上午餐,案主身上除了褥瘡還有多處因自行下床而造成的傷口,秀榮仔細消毒擦藥包紮後,並引導案主自己練習用餐。

有時案主自己滾下床,爬到外面弄得一身髒兮兮,秀榮得費一翻力氣才能把案主抱進浴室洗澡,洗乾淨後秀榮一再交待案主以後別再跑出去很危險!清醒時案主會記住,但有時腦子迷糊就又亂跑了。有一天秀榮因有事無法過去案主家,於是交待案主先生中午要記得回家,可是案主先生並沒回家看案主,而案主也再次開了門爬出去,很不幸的是這回秀榮已無法再抱案主去洗個乾淨澡了,下午回家時秀榮接到訊息案主已跳水往生。

安排社區助念及喪葬事宜,一切就緒後,案主娘家的人來到葉秀榮的家,感謝葉秀榮的陪伴與關懷,讓案主在人生最後的這段日子過得最快樂。秀榮鼓勵也可以像慈濟人在社區付出,案主娘家的人也因感動進而付出行動,有四位加入慈濟也都已受證為委員、慈誠。

個案的人間路走得那麼坎坷那麼苦,秀榮開始積極投入訪視:「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我們有福的人走進去,幫忙他、拉他一把。」認識個案陳溪泉有七年了,原本是照顧戶現已轉為關懷戶,由於爸媽相繼往生後,他整頓爸媽留下來的田地種植有機的番茄、稻米等農作物,深受病苦的陳溪泉為了要讓身體健康,採用自然農法種植無毒稻米不灑農藥、澆能量水,即使種植無毒稻米管理時間較長、成本較高,他依然堅持種下去。

好吃營養有機的稻米收成後,秀榮立即邀約慈濟志工們買回去吃,很快地稻米銷售一空。慢慢地陳溪泉有收入,身體也好轉了,秀榮便帶著他去看個案並幫助個案,現在陳溪泉有空都會到環保站幫忙做拆解的工作,也幫忙去載回收。陳溪泉順手將鐵器用具分類:「在做環保時心情比較平穩、比較安靜,很感恩葉師姊的幫忙和照顧我。」一路陪伴看著陳溪泉慢慢地走出陰暗迎向陽光,成為也能幫助別人的人,讓身為訪視人員的秀榮非常欣慰。

還有關懷一位流浪漢,阿漢在外流浪一年,晚上睡在村裡的涼亭內,被人發現提報給慈濟。秀榮尋找到阿漢並了解他的狀況,阿漢有小中風但還能工作,秀榮幫他租房子讓他有屋住,也幫他找到工作,但他不願去做,秀榮擔心他餓肚子,幫他申請急難救助金先給他用,再繼續輔導他去工作,後來發現阿漢有人格障礙,於是帶他去看身心醫學科,申請身心障礙手冊。阿漢感謝秀榮不離不棄的陪伴,也願到環保站隨車幫忙載回收。

流浪漢的安頓非常難、也非常麻煩,有的是環境的原因、有的是人格特質的因素,讓他們走不出來,他們已經習慣自己的生活模式,要想改變不是那麼容易。葉秀榮常以:「是非當教育,讚美當警惕,作為生活自省。」來勉勵個案命好、不如習慣好。

在水上外溪洲慈濟環保教育站,有好幾位都是受到秀榮的陪伴關懷而心生感恩,抱著回饋的心來到環保站做回收。不多話總是默默地、快速地做著分類的工作的阿恭,將每個寶特瓶的蓋子轉開來分開放,他分享:「感謝慈濟的幫助,讓我們的生活安定,我才能出來做環保,以前身體很不好,現在做環保身體愈做愈好,葉師姊就像媽媽照顧我的家庭,關心我們會不會冷、會不會餓、有沒有吃飽。」除了回診看醫外,阿恭每天清晨六點多就到環保站,就連過年也不缺席將環保站當成自己的家,看到該整理的就主動去做。

關懷個案讓他們可以離苦得樂,那種付出無所求、那種歡喜是要實際去做才能了解,秀榮幫助的個案非常多,她分享:「我們可以幫助別人讓人家去除病苦,那種心安做夢也會笑。但有時看到個案,那種走不出來的苦,也會煩惱到睡不著,一直想著怎麼做,才能幫助他走出困境。」

葉秀榮在她五十一歲那年,將日日見財的早餐店轉給別人經營,在早餐店也接引許多社區志工,進而培訓為委員,一同行在慈濟這條菩薩道。秀榮現在全職專心做慈濟,上人給予秀榮的法號是明玒,眾人讚嘆上人的智慧,左邊王右邊工那不就是工頭,凡事親力親為帶頭做,要做給人家看大家才會跟著做,她要幫上人把社區顧好。

秀榮經常忙到來不及煮飯就買便當或請自助餐店幫忙送餐回家給先生吃,當先生有怨言時:「我今天要很感恩你,你讓我生活無虞,我才有時間來做慈濟,你讓我節省煮一餐的時間可以去多關懷個案,這些功德都是你的,感謝你成就我。」甜蜜有理的好話讓先生不在念她了。

葉秀榮的四個孩子也因跟著媽媽行善也都有很好的發展,三個女兒有兩位從事教職工作一位在英國、兒子媳婦在荷蘭任職,秀榮感恩家人讓她無後顧之憂,她更感恩父母給她好的身體在人群中付出,讓她能在偏鄉弱勢個案特別多的地方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圖左 :緬甸籍的新移民戴小姐感恩葉秀榮師姊的陪伴、關懷、幫忙,讓自己能夠有力量扛起家計。[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瘦弱的葉秀榮,開著大環保車,依照固定日期、路線,到環保點載回收物資。[攝影者:王翠雲]

圖左 :陳溪泉(右二)種植稻米都是用自然農法堅持不灑農藥,要給大家吃得健康的稻米。[攝影者:王翠雲]
圖右 :婆婆(中)讚歎葉秀榮,是個貼心、勤勞、孝順的好媳婦。[攝影者:王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