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海地醫病情 用愛全心守護

海地醫病情 用愛全心守護

E-mail 列印
海地共和國(Haiti)是中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東邊與多明尼加接壤。經濟以農業為主,咖啡為主要經濟作物,糧食則需仰賴進口。自1840年獨立以來,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慈濟到臨 如及時雨

1998年喬治颶風席捲中美洲,慈濟發起「賑濟中美洲,衣靠有情人」活動,捐募六十個貨櫃衣物,其中捐濟海地四個貨櫃的衣物,於1999年3月1日進行發放,這是慈濟人與海地的第一次接觸。

2008年8月中旬至9月初,海地連續遭受四個颶風襲擊,災情慘重;11月初,重災區之一的戈納伊夫省(Gonaives)國會議員諾爾.艾力斐特(Noel Eliphete),從災民口中得知受到聖馬丁慈濟人朱細芳的協助,遂專程前往聖馬丁拜訪朱細芳,返回海地後寫了信函給證嚴上人,極希望慈濟人能前往海地幫助該國人民。

11月23日,慈濟全球志工總督導黃思賢,率領美國與聖馬丁慈濟志工到海地進行三天勘災,同時贈送醫療物資給國立大學醫院,該院平常免費提供藥品給患者,但由於藥品告罄,藥局已停止運作,慈濟所捐贈之藥品可說是及時雨。

2009年1月,美國總會策劃「海地人道援助與賑災計畫」,經邁阿密聯絡處志工饒志德聯繫,海地臺商海外工程公司(Overseas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 簡稱OECC),提供人力、運輸、倉儲、食宿等後勤支援,結合美國慈濟志工、聖馬丁、多明尼加志工,在海地太子港與太陽城展開兩天兩地的食物發放,包含牙齒保健包及醫藥用品,並從小孩及婦女開始,推廣衛教觀念。

◎膚慰震殤 深入海地

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三強震,災情慘重,美國總會立即展開勘災賑災,與海地的緣繫得更深更長了。慈濟基金會於第一時間籌備物資、志工待命,啟動賑災救援機制,由美國總會、多明尼加聯絡處成立賑災協調中心,做為慈濟賑災第一線。

1月14日,正在關渡園區主持北區歲末祝福的證嚴上人開示:「災難的發生,就是造福的時刻。」呼籲慈濟人,把握付出的機會,將愛的關懷送進海地。

慈濟基金會備妥毛毯逾五萬條、四十萬份香積飯等食品、民生物資、醫療用品等救援物資;美國加州南愛滿地慈濟社區門診中心,開始為海地地震災民趕工包裝「慈濟家庭醫藥包」,美國慈濟人醫會亦隨時待命。

慈濟海地賑災義診團於2月5日搭乘聯合國人道班機(United Nations Humanitarian Air Service, UNHAS),從多明尼加前往海地。聯合國人道班機是世界糧食計畫署之中,屬於世界糧食方案的一項服務,在緊急期間,提供聯合國和其他人道主義組織安全可靠的空中運輸。

人醫會醫事人員從早到晚,透過當地翻譯人員的即席語譯,就各種症狀對症下藥,平均每天照顧逾二百名登門求診的患者,也真正感受拔苦予樂的脈動。

◎當地醫生 加入義診

為了讓當地專業人士能早日回歸正常生活,並解決慈濟人的語言溝通困難,人醫會亦在現場推動以工代脤及以工供糧專案,聘請當地醫生加入義診行列。這是慈濟在國際賑災上第一次嘗試的救災模式,頗受當地政府及其它救援組織認同。

當慈濟的短期賑災行動告一段落,4月4日大隊人馬撤出海地之後,這些當地醫生仍持續在國家足球場的慈濟義診站為鄉親服務。這些以工代賑的當地醫生,也將是慈濟海地人醫會的種子。

慈濟醫療團隊在災難現場中另一個特色,是有能力與彈性空間提供中醫及牙醫義診,並貼心照顧第一線救災人員,讓他們有足夠體力去照顧當地居民。長時間背負武器等重裝備的軍人,都有腰酸背痛的問題,約旦維和部隊和美國軍隊的弟兄,都曾在接受中醫治療之後,展露輕鬆的笑容。

當時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執行長曾慈慧,是慈濟海地義診團隊的幕後重要推手,她親自到海地評估義診的可行性,為團隊規劃義診梯次與服務內容。慈濟美國醫療基金會兩位副執行長陳福民與陳恂滿,各自是外科醫師與牙科醫師,率領醫療團隊前進海地,為海地人民進行緊急醫療服務,同時現場進行衛教宣導,為克服病患不識字、不懂得服藥、美國人醫會團隊特別在藥袋設計圖案,指示服藥過程,太陽上升代表早上,全太陽代表中午,月亮代表晚上,一張床代表睡前。

4月2日,慈濟海地賑災團在太子港的國家足球場舉辦大型發放,急難救援工作暫告一段落。隔日舉行千人祈福會,民眾及宗教界代表、維和部隊代表,約一千七百人應邀出席。由天主教、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代表聯合帶領大眾,誠心祈福。

◎喜迎新生 痛解病苦

2月16日,無國界醫師聯盟(Médecins sans frontiers, MDM )義診站,來自葡萄牙、希臘以及海地的醫護人員合力之下,迎接了義診以來的第一個新生兒,讓大家士氣大振。為嬰兒接生的護士長名叫潔西卡(Jessica),因此十九歲的年輕媽媽便為小女嬰取名潔西卡。

慈濟人醫會成員2月8日抵達海地後,旋即開始支援無國界醫師聯盟義診站,其中陳國揚醫師是新生兒專家,這時候正好發揮所長,為新生兒仔細檢查,判定小傑西卡是個相當健康的寶寶。

3月29日,大醫王配合發放團隊,早上七點多就到了國家足球場,中醫部卻已有一名病人在等待。三十九歲的克萊松(Clarelsom)全身不明原因疼痛,被病痛折磨了十四年,走路都要拄著拐杖。劇痛讓他不住發抖、冒冷汗,前身的衣服都被汗浸濕了。

來自北加州的廖明煌中醫師為他把脈,發現是典型的體虛。廖明煌在病人頭頂百會穴扎了ㄧ針,手掌在頭上灌氣,病人的身體漸漸停止抖動;因為感覺有效,病人一連三天來看診。

31日,他試著來回走動,愈走愈輕鬆,開始小跑步,周圍的人都為他歡呼鼓掌。病人停下來向廖明煌道謝,卻哭了起來。他說:「真的很希望能恢復正常生活!」廖明煌拍拍他的背,也忍不住落淚。

◎中央醫院 供齋專案

深耕愛灑海地中央醫院肺結核病,及加護病房患者及家屬安心熱食專案」(以下簡稱海地中央醫院供齋專案),起緣於美國總會志工與海地志工於2012年,拜會太子港中央醫院(General Hospital),應醫院院長皮爾(Dr. Jacques Pierre-Pierre)、副院長拉羅什(Guy Laroche)請求,每週一、三、五供齋。

中央醫院是海地公立、私立醫院中門檻最低的醫院,只要非常少的費用就可以就醫。病患都是貧民、沒有能力購買食物,供餐可為住院但無法自己前往其他組織領取食物的病患提供協助。

中央醫院供齋專案自2013年3月1日開始,服務對象以以肺結核病及加護病房患者及家為主,醫事人員為輔;提供患者適度營養,縮短住院時間,安定患者及家屬之心。讓海地政府、民間及各國與國際慈善機構(NGO)都能透過中央醫院供餐專案而了解慈濟。

蘿絲· 露意斯(Rose Medicie Louis) 是中央醫院熱食發放的志工,本身也是醫院的醫療助理,她說大家都很感謝慈濟的中央醫院熱食發放。平常醫院缺乏資金,無法提供住院病患所有飲食,所以醫院對熱食發放很感謝。

有一次熱食發放暫停了一個禮拜,大家都在詢問慈濟志工的去向;蘿絲打了電話給慈濟當地志工愛梅兒(Elmyre,中央醫院熱食發放的負責人之一)。當慈濟志工重新開始熱食發放的時候,當下氣氛像是派對。連醫生也很認同熱食發放,也說熱食發放非常重要,許多老人與孤兒病患因享用免費熱食,省下的錢可以購買藥品。許多當地志工也因為熱食發放計畫,與許多病患建立了好關係。

供齋服務人數每天一百五十人為限,以大米加上紅豆、蔬菜及當地獨有的醬料,煮成海地紅豆飯,家屬自備餐盒領取當日兩餐量的素熱食。2013年10月1日起,除供齋之外,亦幫病患剪髮、洗頭、洗澡、修指甲、復健還有精神膚慰等,用心照顧院內的病童及病人。

◎以愛守護 走出貧病

2011年9月間,海地慈濟志工娜黛吉牙醫師(Dr. Nadège Sinvil)和李思力 (Lesly Pierre),赴臺參加全球慈濟人醫會年會,看見人醫會成員如何以愛守護社區的健康,決心回到海地後,要積極推動醫療志業。

10月22日美國慈濟支援醫療器材和部分藥品,娜黛吉亦募得一部分的藥品,由海地慈濟志工首次舉辦義診,在慈濟助學計畫的洛卡學校進行。

2012年初,海地爆發嚴重霍亂疫情,凸顯醫療資源與人力的匱乏;為此,慈濟在當年9月4日舉辦醫療志工培訓,約五十位志工及醫護人員與會。慈濟也在海地中央醫院舉辦茶會,向他們介紹慈濟人醫會的精神與宗旨。美國人醫團隊贈送十四套聽診器給護校校長毛德Maud N. Timothee,陳福民醫師轉贈外科手術專書和模擬手術練習機,希望能從醫學教育開始,讓海地有機會走出貧病。

◎海地園區 創造希望

從第一波的緊急災難醫療救援,和世界衛生組織暨泛美衛生組織建立聯絡網、建立醫療義診定點服務,乃至中、長期援助,慈濟人醫醫事人員面臨著多重身、心、靈及專業考驗;然而一步一腳印,醫生心、病人情,心心念念就是希望能替海地子民拔苦予樂。

慈濟在海地醫療賑災,跟國際救災團體最大的不同就是「醫療三合一」,中醫、西醫、牙醫完全突破正常的救災體系作業流程,及「醫人、醫病、醫心」的醫療人文,這也是其他慈善組織所沒有的。

中醫提供給救災人員,包括維和部隊,甚至醫院醫生及災民,貼心又有效的照顧與治療,照顧的出發點是,救災人員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驗及挑戰後,身體與心理呈緊繃或疲累狀態,而中醫治療可以讓他即時放鬆或舒緩;到後來約旦維和部隊,甚至連美國大兵,都非常喜歡,每天中醫門診前都是滿滿的人,其實做了非常成功的國民外交。

從1999年3月1日,慈濟志工進入海地為喬治颶風災民發放開始,海地與慈濟結下深深的緣;2010年1月12日的大地震後,慈濟志工帶著全球的愛心與善念,深入海地,從物資發放、醫療義診、援建學校,到2018年1月11日慈濟海地園區落成啟用,為海地創造希望,慈濟一直都在。

圖左 :2010年2月16日,無國界醫師聯盟(Médecins sans frontiers, MDM )義診站來自葡萄牙、希臘以及海地的醫護人員合力之下,迎接了義診以來的第一個新生兒,讓大家士氣大振。[攝影者:陳泰良]
圖右 :2013年3月9日海地太子港人醫會,首次大型義診人醫團隊聚集一起。[攝影者:林美雪]

圖左 :2013年5月18日海地人醫會第二次大型義診,陳福民醫師贈送外科手術圖書給中央醫院。[攝影者:林美雪]
圖右 :海地志工在中央醫院外,提供餐食給病人家屬。(美國總會提供)[攝影者:陳健]

圖左 :海地志工在中央醫院,提供餐食給病人,並親自餵食。(美國總會提供)[攝影者:陳健]
圖右 :海地慈濟志業園區啟用儀式後,慈濟志工隨即進行大米捐贈,由OPEPB教務長及聖恩修女會等機構代表接受。(美國總會提供)[攝影者:陳健]

圖左 :2013年5月18日海地人醫會第二次大型義診,陳福民醫師贈送聽筒給護士。[攝影者:林美雪]
圖右 :2010年3月29日來自北加州的廖明煌中醫師為三十九歲的克萊松(Clarelsom)把脈,廖醫師在病人頭頂百會穴扎針,治療他全身不明原因疼痛。[攝影者:曾永莉]
圖左 :海地自2010年1月地震後至今,當地的重建工作幾乎陷入停滯,但10年來,慈濟已援建四所學校,美國慈濟志工也定期前往發放,幫助貧苦鄉親,並帶動本土志工投入。2018年1月11,海地慈濟志業園區舉行啟用典禮。民眾以海地舞蹈慶賀慈濟志業園區啟用。(美國總會提供)[攝影者: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