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彰化 以德服人 心悅誠服

以德服人 心悅誠服

E-mail 列印
1950年的臺北街頭,沒有絡繹不暇的車潮,也沒有高聳矗立的大樓。陳美珠出生在這台灣經濟初步復甦,凡事都得靠自己的年代。而「礦工」這不需要專長、學歷的工作,當年在吳興街是一項高收入、高風險的新興行業,卻 也影響陳美珠對生命有不同見解。

◎相同家庭 不同生活模式

雖然世代承襲家中農務,但陳美珠爸爸認為男兒志在四方,不願被傳統觀念綑綁,「礦工承包商」就是陳美珠爸爸選擇外出創業的工作。每天冒著生命危險採礦的礦工們,並不珍惜辛苦獲得的薪資,反而沉迷於奢侈繁華環境,「即時行樂」變成這一群人的生活型態。

一樣是臺北卻有不一樣場景;一樣是一家人卻有不一樣的生活模式。陳美珠媽媽為了撫養八個子女,不論是自助餐,賣切仔麵,賣水果……舉凡能賺錢養家工作都甘之如飴。雖然有時她也會衝動的將孩子送人扶養,真的送出去,心裡又捨不得,不到三天光景,陳美珠媽媽又跑到別人家裏,把孩子抱回來。

「『鐵』這個字怎麼寫?」一位礦工阿伯,問就讀小學三年級的陳美珠。她一筆一劃慢慢的教導著他。

不料隔天放學回家,就聽到「阿伯因礦坑災變被壓到,留下五個稚嫩幼子」,陳美珠的爸爸就扛起照顧礦工阿伯全家生活的責任,負責維持基本生存需求。然而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脆弱。

而長期勞累的媽媽,也在陳美珠十八歲那年往生了,兒時陰影再加上母親的早逝,讓她產生疑問「死後會到哪裡?」

◎創業考驗 摩擦不斷

「我想要自己創業」從事化學纖維的先生與陳美珠商量著。留著俐落短髮的陳美珠,對於事業並沒有太多企圖心,但尊重先生的決定,唯一能做的只有全力支持。
一邊打拼一邊不斷調整方向,直到1978年搬到彰化改做絨品廠後才較為穩定,因為資金關係,剛開始做靜電龍粉植毛時,會先購買二手紗回來一節一節浸泡、脫漿、脫水……。

夫妻倆理想與目標一致,陳美珠常常沒日沒夜的工作,事業從無到有,要處理的事情非常繁瑣,工作相處上難免會有摩擦。

陳美珠認為有理就可以站得住腳,說話態度總是理直又氣壯,再加上不服輸的硬脾氣,常常無形中傷害到別人都還不知道,因此夫妻二人常常會因立場不同而起爭執。

◎跑不了的緣

1981年受慈濟志工吳瓊娟邀約而加入會員,此時的她也偶爾接觸到證嚴上人法語和參與活動。

1999年彰化靜思堂正在興建,陳美珠也舉家搬到靜思堂附近。在志工邀約下,她開始參與許多慈濟活動,臺中分會共修、訪視……,甚至到大愛電視臺協助清洗CD片。

因家裡因素,陳美珠以家庭為重,有二年時間未再參與慈濟活動,直到,組隊到陳美珠家中聯誼,才再接續前緣。

每次來到彰化靜思堂,很多志工都會噓寒問暖,讓她倍感溫馨,「會員這麼久了,要進來了喔。」在志工們熱情邀約下,夫妻兩人一起參與培訓、受證。

◎相互成就 有願就有力

受證後的陳美珠,即承擔培育幹事,每一位學員都是不同個體,來自不同家庭,習氣上也都不盡相同,陳美珠了解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修正,她以耐心、愛心陪伴著學員們一一調整,並鼓勵他們該遵守的規矩一定要力行。

多數的學員經過一年培訓,即可順利受證成慈濟委員,但依然有遺珠之憾……。當年有位學員非常精進,不論是環保、勸募都非常積極,培訓課程也都很用功,唯獨無法回花蓮尋根上課。

陳美珠一切都看在眼裏,感動在心中,看她道心如此堅固,最後與培育團隊商議,當年先受證,隔年再參與尋根,「規定是死的,佛法是圓融的」,此次的善解,讓她了解面對困境時,有願就有力。

◎我們都是一家人

而擔任協力組長四年期間,勤於活動、關心組員,大大小小的事務,她都親力親為打電話噓寒問暖,佈達訊息從不馬虎。

Line組群很方便,訊息可以PO出來,但助念有時間性,陳美珠一定會打電話再三確認。

陳美珠的個性比較謹慎,事情會事先先規劃好,踢到鐵板,陳美珠不會悶在心裏,她會適時表示出來。

「個人有個人的因緣,時間上可以全部投入,那是好因緣;有的人不一定,現在時間點不行,不代表是懈怠。」她善解的說著。

對組隊裏每一位組員日常狀況,她也都很清楚,像志工卓陳香聲帶不好,就比較少助念,但她天天都會去環保站做環保。

而志工陳聰美,承擔諮詢很多年,很有責任感,但她不會騎機車,陳美珠就會去載她,兩人再一起出門。

高齡九十二歲的志工施林冬花,做環保足跡踏遍整個鄕村,這份毅力令陳美珠非常讃歎!她就會於日常時間,貼心的交代著,早晚溫差大要適時添加衣物。

志工陳美華是從臺中轉到彰化,雖然陳美華平常需陪伴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沒辦法參與,但陳美珠還是會佈達訊息,讓她了解組隊內的任何活動。

用心對待每一位法親,了解每個人的困難之處,善解、包容的接受,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是陳美珠的原則,所以組員有任何問題,也都會找她商量,大家感情融洽更勝一家人。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

自從2019年4月17日彰化靜思堂,成立長照據點關懷,陳美珠每次都會幫忙準備茶水、點心,她説:「陪伴長者很溫馨,在互動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得到利益,在利他人同時,自己也有所成長。」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陳美珠也會為環保菩蕯準備餐點,陳美珠考慮到來環保站做環保的菩蕯年紀都較年長,所以會將菜切細點、切短、煮爛一點,老菩蕯會比較好咀嚼,而且儘量不調味,吃健康為主,陳美珠說這是一個可廣結善緣的地方。

陳美珠在培育團隊時,陪伴很多新發意菩蕯,經歷種種不同課程、受證,在組隊承擔組長時,用愛心、用信任來對待著每一位法親家人。如她所說:「成佛之道是生生世世,有大家陪伴,這條菩薩道,我不孤單,還會持續往前走。」

圖左 :富有愛心、耐心的慈濟志工陳美珠,正在為案家整理屋內髒亂物品。[攝影者:張馨月]
圖右 :七月吉祥月陳美珠(左二)與慈濟志工一同前往秀水鄉公所,宣導減少焚燒金紙環保概念。[攝影者:紀淑貞]

圖左 :「心、口、意」合一,以和齊音聲用「口念、身行、心意」,來供養諸佛菩薩,陳美珠雙手合十虔誠唸佛。[攝影者:顏秀櫻]
圖右 :秀水國小開學日,迎新生,志工給新生上一課「為家人奉茶」,美珠(右二)真情流露地融入這個活動。[攝影者:顏秀櫻]

圖左 :陳美珠脾氣很好,個性比較隨性,為長照關懷據點的長者們量體溫,總是輕聲細語。[攝影者:顏秀櫻]
圖右 :戴上帽子、帶著口罩,陳美珠(左)用心的將菜切細,讓中午長照課程長者們用餐時方便咀嚼。[攝影者:顏秀櫻]
圖左 :參與校園反毒宣導活動,陳美珠(右一)聽著講師幽默分享自己生命故事。[攝影者:顏秀櫻]